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王利芬的电视论文——《新闻调查》记者的职能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1月21日13:36

  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创办的《新闻调查》已经运行了一年。栏目创办之初,虽然由其社会性、故事性和调查性对栏目进行了定位,但在这一年中我们看到社会性作为它与其它栏目的其性而存在,故事性则更多地表现为它表达45分钟内容的一种方式之一,而它的调查性,正逐渐呈现为区别其它栏目的特性并作为已播出《新闻调查》节目中自始至终被运用的手段而不断地被强化和固化,作为节目中最活跃的因素,记者不仅是调查性这一特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职能的实现者。要强化《新闻调查》调查性这一职能,记者大体上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取证。《新闻调查》如果缺乏取证过程,那么其节目的主要骨架将被抽空,致使编导不断用解说词或者被采访对象来填充以期达到节目的自圆其说。而这种方式将使节目丧失其自身的特色也就是调查性,从而使节目走向专题和论文。仅就《新闻调查》将记者作为节目的支撑点来看,它与传统的专题片政论片或者说电视化的论文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闻调查》注重的是对这一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专题片注重的则是全片的主题照应和结论;《新闻调查》注重的是围绕事实不断地取证,而专题片和政论片则注重的是说理和围绕某一主题应证。在取证状态下,记者处于主动状态,而在应证过程中,可以不出现记者,既使出现也是被动的。在《新闻调查》播出的第一期《宏志班》中,我们看到记者围绕为什么要创办宏志班?这些学生来自哪里?来到这里后学习情况与心里情况如何?周围的人对他们怎么看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地询问,在每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之时都由记者面对观众进行层层分析,重要的是我们事件的结果由记者一层层向观众展示,而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在专题片中,主题基本是先已拟定,片中极少出现记者,主题展现的方式也不是由记者的发问和分析得出,而是由叙述和当事人的陈述得已完成。当然在许多主题性的调查中新闻调查也常常使用应证的办法。但出现多了势必弱化《新闻调查》的特征,使《新闻调查》向政论片和专题片方向滑动。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调查》中凡属象政论片专题片的节目,其记者在其中所承担的职能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记者在许多场景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要保持《新闻调查》的特色,必须强化记者调查取证的职能。

  二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分析。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会有关节口,都会有其起承转合,通俗地说多复杂的新闻事实都必须将其段落化,在段落的开头与结尾记者必须有相应的归纳和分析。在这种归纳和分析中记者的视角会出现,在记者的视角确定后,下一步调查的路径才会清晰。记者视角的确定其实是对节目中未知新闻事实的限定,使记者不是在一个漫无边际的新闻事实中盘旋,这种所谓的记者视角就是记者在节目初始状态下完成的分析。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分析是在节目中进行的,这种分析现在多由记者的串场完成。这种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规纳和总结同时使下面即将进行的调查路径相对清晰。因为在45分钟的节目中,不可能只是充满着冗长的调查取证,这样,只会将观众陷入大量新闻事实的云山雾海之中。这种对于新闻事实的分析实质上在节目中起着完成逻辑结构的功能,是节目中真正的骨架。如果记者在新闻事实中没有恰如其分地站出来分析或分析不到位,它将直接导致节目逻辑层次的清晰和新闻事实推进。我们仍然可用《宏志班》为例。这期节目中其实浮在面上的只有一条消息:广渠门中学支助北京地区成绩优秀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并将这些学生编在一个班里,取名宏志班。在作这样一期调查节目时,编导将节目分成了几个向前推进的逻辑层次。在每一个层次结尾记者总是站出来对上面的层次进行总结从而引出下面新的调查点。比如记者在说到宏志班的学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时立即引到下一个层次,即这些学生会成为明星吗?他们会感到自已与别人的不一样吗?由此展开了下一个调查层次。

  记者面对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是对新闻事实的归纳而不是评述,在节目的行进也就是新闻事实的推进中如果中间加进记者的评述不仅损害了记者视角的的相对客观性,更重要的是它将使整个节目的新闻事实自身的魅力受到损害,从而将节目的主题变窄,使节目朝着变相的专题片或政论片方向滑行。

  三是完成对辅助性新闻事实的叙述。在《新闻调查》节目中,有着大量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通过记者的配音体现在节目中,它同时也构成记者视角的一部分。它的职能多半是在记者调查取证过程中完成某些相对次要的、辅助性的新闻事实的交待,对重大的和较为关键的新闻事实的出现起一个铺垫作用。没有这种铺垫,关键的新闻事实的出现将显得相对平淡,使节目主次得不到强调,这将直接影响节目的内在张力和可视性。这种叙述必须剔除掉任何评价性的语言和带有情感色彩的成份。如果在一个节目中记者的第一、二个职能较好地实现了,而第三个职能则充斥着一些情感化的成份甚至评述性的语言,第三个职能不仅对前二个职能起不到任何辅助作用,相反它会形成一个离心力,使《新闻调查》的整体风格得不到发挥。而如果第一、二、三个职能全部带有这种评述性的语言和情感成份,那么这三个职能将合谋使《新闻调查》走向一个既不象调查又不象政论片或专题片的境地。

  综合上述记者的三个职能,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职能发挥直接影响《新闻调查》栏目的自身特征和节目的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一个人的工作不力是在降低着整个摄制组的劳动质量,浪费着众多人的辛苦劳动,他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高低。

  一般说来记者完成任务的状况可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免强支撑节目的结构并获得编导所需的内容,获得的方式是直接的、机械的,重点采访对象的表情是僵硬的;二是基本得到采访内容并在某些片断有所发挥,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一些心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形;三是成为整个节目的亮点和支撑点,能将所有的采访对象的情绪把握到一个适合拍摄的火候,能根据所有采访对象的心理较为艺术地获得采访内容,并根据节目的思路捕捉在进行时中新的亮点。

  在新闻调查的运作过程中,编导是节目核心。从节目的创意策划到最后落实到编导提纲以致于最后编辑完成无不体现着编导意图和良苦用心。所以作为节目外在形态支撑点的记者从节目的一开始就应该与编导一起形成编导提纲。记者不仅要充分理解本节目所涉及的内容而且要最大限度地理解编导的编辑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最好参与节目的初期策划和编导提纲的完成,在编导提纲的指导下自已对每一人物的采访作一个全面的设想,列出所提所有问题。如果是调查有难度的问题,还必须设计出采访的方式和对采访对象的情绪把握细节。没有与编导的密切配合,记者将难以完成上述三个职能,体现《新闻调查》节目的调查性。

  记者在节目中所完成的三个职能中,后二个职能如果记者本人难以达到,编导可以直接驾御从而达到目的,而第一个职能则只有通过记者本人的采访得到。所以综合上述三个职能,记者必须主要依靠本人的力量来完成的就是调查取证职能,这个职能也就是采访能力。因为当采访开始后,对被采访对象的情绪控制、捕捉意外的采访内容和新的采访线索等等都只能靠记者本人来完成,而在采访过程中编导打断和直接介入都会影响采访的气氛和被采访对象的发挥。所以在记者的三个职能中难度最大的也就是面对各种人物的采访。

  这里所说的采访难度体现在新闻调查的综合性和集大成性上。具体地说,它既需要有在熟悉事件过程后抓住事件本质的采访能力,更需要有对人物的把握能力,这两种能力可概括为动态采访能力和静态采访能力。即使这两种能力都兼有,在采访过程中仍然会出现盲区,这就是那些游离于这两种状态之外的采访对象,他们在节目中既不是重量级人物,也不是散点采访对象,而节目中又需要他们坐下来,要从他们身上得到节目所需的某些局部,而当这些人又不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文化修养作为依托时,采访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就已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来看,基本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以事件为主的调查节目,宏志班、家庭中的暴力、挺进塔里木等,二是以社会现象为主的调查节目,如中国品牌、招牌中的文化现象等,三是以人物为主的主题性调查节目,如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归国潮等。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调查节目,它的采访对象都会具体到各种人物。所以对于各种人物的把握应该是新闻调查记者的基本功。否则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采访都难以完成节目要求。所以对各种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掌握、迅速熟悉采访对象并让采访对象接受自已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具体的采访对象才会产生所谓的采访技巧。

  根据这三种节目形式在采访上略有不同,以事件为主的节目需要记者迅速判断和抓住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进行采访。以社会现象为主的节目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散点采访和对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采访,前者需要记者对社会现象抓起的能力,后者需要记者采访时逻辑思维的清晰和一针见血的能力。以人物为主的节目需要的是记者对人物的把握能力,这类人物有别于东方之子,东方之子人物采访目的是浓缩人生精华,所以从何处着手,何处结束相对要随意得多,而出现在新闻调查节目中的人物,不仅受制于节目的上下文结构,而且需要在面对人生整体时抽取为节目服务的部分,所以这种把握需要有一种将抽取内容置于前景而将人物的整体人生置于背景的能力。弄清了前景和背景的关系也就能将这个人物的采访较好地缝合在整个节目之中使其成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突现在整个节目之中。

  实现上述三个职能是新闻调查这种特殊的节目形式所要求的,当新闻调查从一开始将记者作为节目结构的主线和支撑点时,就已将记者置于一个毫无退路的前台,在这个45分钟的前台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栏目对记者素质的要求。可以说45分的《新闻调查》既是展示记者风采的舞台又是一个的陷井。对记者而言究竟是舞台还是陷井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在与编导的配合下较好地承担上述三个职能。这三个职能的强化就会使记者生辉,《新闻调查》就是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而这三个职能的弱化则会使记者成为话筒架子,对于话筒架子来说,《新闻调查》无疑是一个陷井。


相关论坛】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参加申奥-网上汽车拉力赛
美国总统大选
抗美援朝战争纪念征文
新浪招聘网站
美国NBA专题
手机频道提供资费技巧WAP及电信资讯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约会文学请到新浪文化专区
新浪聊天室全新改版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