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解放日报 > 正文
手机短信息传情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上海市长徐匡迪:《上海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14日10:01 解放日报

  各位代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是上海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中期发展计划,也是全市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上海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十五”计划《纲要 草案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 草案 》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计划的任务圆满完成

  “九五”时期是上海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发展新路的重要时期,是上海在“八五”期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奋进的五年。上海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嘱托,抓住机遇,围绕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开拓前进,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使上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上海的振兴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一)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九五”期间,上海在加快发展中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60元。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经济中心城市功能日益显现。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6%。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扭亏解困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开始走上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路。

  (二)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体制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运行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积极实施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及科技型企业,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证券、外汇、技术、产权等一批要素市场的服务范围逐步拓宽,中介组织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按中央统一部署的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正在逐步转变。

  (三) 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在浦东开发的带动下,上海对内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五年实际吸收外资达300.6亿美元。通用汽车、华虹集成电路生产线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相继建成。外贸年进出口总额从“八五”期末的190.25亿美元提高到“九五”期末的547.1亿美元,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外省市来沪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上海为全国经济服务的能力继续增强。

  (四) 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初步显现。以“三港两路”为代表的连接国内外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沪宁、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和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信息港主体工程相继建成,深水港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中心城区建成了“申”字形高架道路、“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线和“三横三纵”的地面骨干道路,快速、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实行“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城市发展方针,加大了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的力度,努力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以苏州河综合整治、清洁能源替代为重点的环境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苏州河干流黑臭基本消除,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五年增长1.7倍,达4.6平方米。

  (五) 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显著。“九五”期间,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3%。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多渠道教育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规模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38.8%。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化体育设施。推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 人民生活向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迈进。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171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565元。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保健和旅游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消费层次明显提高。全市新建住宅五年累计7827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原定的“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1平方米,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秩序稳定良好,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 “九五”取得的成就,既为20世纪的上海发展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上海面向新世纪的腾飞铸就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回顾上海人民过去五年创造的业绩和作出的贡献,我和市政府全体成员都深切感到,在这里仅用致谢的方式,已远远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全体上海人民和海内外所有支持上海发展的人士所付出的努力,已被今日上海的巨变所见证,并将为历史所永远铭记

  上海在前进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民收入有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我们深信,有90年代奠定的坚实基础,有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有全市人民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上海前进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和信心!

  二、“十五”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格局进入新一轮大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们必须全面估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上海面临的新形势,从总体上把握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地朝着长远战略目标前进。

  “十五”期间,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五”《建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方针,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加快发展中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市,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综合优势,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到“十五”期末,在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都要跨上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要在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纲要( 草案)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设定产品产量指标和微观经济指标,只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预测性指标。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1%,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05年预计达到73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000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0000亿元。

  关于上海“十五”计划的《纲要 ( 草案) 》已发给各位代表,请大家审议。这里,我着重围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说明七个问题:

  ( 一)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上海经济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要通过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加快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使之成为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鼓励发展都市型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不断提高上海产业的能级和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金融业。进一步繁荣货币、证券、外汇和保险市场,基本建成再保险市场,加快建立黄金交易市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继续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力争使上海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配合和支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把上海建成金融安全区。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商贸流通业业态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培育会展、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完善统一、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和健全行业协会,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不断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

  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工业新高地。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微电子产业带,大力发展以通信产品、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和智能化产品,努力在软件设计、芯片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超过13%。汽车制造业要在引进、消化世界汽车工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同时,重点增强整车设计和部分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高起点建设汽车产业基地,发展汽车贸易,推进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成套设备制造业要加快技术升级,大幅度提高成套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兴产业要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工业要进一步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继续推进工业布局调整,引导工业项目向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为重点,建设好一批代表21世纪工业发展方向的大型开发区。

  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发展良种工程、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实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二 )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推动全方位开放,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加大对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提高国有资本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聚度,形成若干规模大、主业优、投资多元的国有控股企业和集团公司。要通过出售、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规范、有序地退出。继续深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要为所有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集体、私营、个体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在上海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竞争。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开放战略,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扩大出口与优化进口结合起来。要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有重点地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拓展海外研究开发和营销网络。要加快上海口岸的“大通关”建设,创造便利的商品进出口通道。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大参与西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建设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衔接、产业互补的协作体系。

  深入推进浦东功能开发,继续发挥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示范带动效应。继续加快以陆家嘴为中心的金融贸易区的整体功能开发,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向该区域集中,吸引大公司总部和融资、营销、管理中心的集聚。要依托保税区和港区优势,把外高桥建成现代物流基地。要继续加快浦东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与建设标准,努力把浦东建成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

  (三) 构筑枢纽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重点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具有较强集散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全球经济网络中重要的节点之一,力争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创业和生活的城市。

  全力推进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联合协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继续加快外高桥港区建设,合理调整黄浦江岸线功能,加快建设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系统,初步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继续推进航空港和信息港建设。加快建设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建设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继续扩大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建成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信息传输主干网和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实现各类基础运营网络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通信枢纽。

  加快城市布局调整,提高城市现代化和郊区 县 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区按照高起点的规划,推进功能布局优化。加快市区工业向郊区 县 工业区转移、传统商业服务向居住区延伸。要发挥区域优势,增强区县综合实力,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坊的保护。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加快旧区改造。住宅建设要以人为本,高标准建设新型居住区。以“一城九镇”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能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 县 特色风貌的新城和中心镇,加快郊区 县 产业集聚,促进人口有序集中。要抓紧制定崇明岛总体开发战略,着力保护好崇明的生态环境,为大规模开发作好准备。

  以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构建快速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新建一批轨道交通线,尽快形成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沪崇苏等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加快黄浦江越江工程建设,改善越江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提高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布局,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加快城市电力、燃气、供水、雨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公用设施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以苏州河整治为重点,推动全市河道治理,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以优化能源结构,治理机动车尾气为重点,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配套工程,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和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本市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体系。完成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噪声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系统,推进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进程。加快大型公共绿地、环城绿带、楔型绿地、河岸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和郊区人造森林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水、海洋和滩涂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建立以区为主,市、区、街道 镇 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建、城管综合执法体制。加快建立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投融资新体制。在市政、绿化、环卫等领域,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城市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城市综合减灾系统,提高城市整体抗灾害能力。

  (四) 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进步新机制,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努力增强上海的综合创新能力。

  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和壮大,逐步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形成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适应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与创业基地建设,加速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支持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强化创新源泉建设,提高持续创新的能力。要重点加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建设和完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支持具有领先优势的基础学科研究,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地发展教育事业,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教育发展格局。要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主体的托幼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扩大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重点建设好若干所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建成一批有特色的重点学科,使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显著提高。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强在职劳动者的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教育。逐步完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考试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努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格局。经过五年努力,力争使上海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让市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

  加快优秀人才培养和集聚,形成人才资源高地。人才是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宝贵的资源。要建设与21世纪上海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和吸纳创新人才、风险投资与经营人才,加快人才资源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领域集聚。用好人才是建设人才高地的关键。要继续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配置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进一步为海外留学人员到上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努力争取到“十五”期末形成总量在137万左右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

  (五)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

  不断提高市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合理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适应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完善人口管理体系,健全养老体系和老龄人口服务网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加强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推行形式多样的灵活就业方式,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渠道。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规范劳动力市场。到“十五”期末,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不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多方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提高特困家庭福利水平,关心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推动上海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全面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市民身体素质。要通过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六)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五”期间,政府职能转变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深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大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的力度,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精减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公开审批条件。要加快预算管理改革步伐,有计划地推行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直接收付制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和养老保险,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工伤和生育保险,鼓励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间以及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团体间的关系。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切实转到政策指导、监督检查以及为企业、公众提供服务上来,以体现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

  继续完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各种限制性和歧视性规章,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消费升级,进一步扩大内需。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健全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保护知识产权。继续完善交通、能源和环保政策,不断改善城市环境。重视运用财政税收、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等各种政策,促进就业,调节分配,保障市民安居乐业。

  提高政府工作法制化程度。健全和完善地方政府规章。重视政府规章制定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公众参与度。增强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调整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努力建设廉洁高效、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政府。

  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快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和健全基层民主建设。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接受司法机关依据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监督,接受人民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七)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是上海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民思想道德体系。倡导时代精神,繁荣社区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努力建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社区。形成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敬老养老、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社区卫生等综合服务体系和治安防范网络。美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培育和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使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程度有明显提高。

  依法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坚持打防结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建立社区人民调解机制,使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更主动、更扎实、更有效。

  三、努力做好2001年工作

  各位代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去年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已顺利完成。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是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乘势前进的关键一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对开创新世纪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0%;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0亿元。

  为了实现今年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继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情况,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取得先发效应;立足于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郊区 县 城市化进程;调动各方力量,推动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今年将在上海举行“上海五国”元首会晤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全市人民的大事。我们要全力以赴、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协办工作。要以协办这两次重要外交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掀起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搞好城市综合管理,优化城市整体环境,向世界展示上海人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上海在前进中迎来了新的世纪。我们相信,从现在起再经过五年的努力,一座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上海“十五”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论坛】 【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新浪漫情话给最爱的人手机短信排行榜
情人节大餐:情书、礼品…应有尽有
Club缘花城仙子大选,汇聚热门美女
聊天得大奖-MP3商务通DVD手机钻戒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全新两性健康频道给您最贴心的帮助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