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注册50M免费邮箱
手机短信息传情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采访记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2月23日16:0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原:听众朋友好,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原杰,昨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向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人员和集体颁了奖,您现在听到的这段音响就是昨天大会的实况录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一直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科学技术进步奖条例,正式启动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也就成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但是昨天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以往有所不同,这次大会在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最高科学技术奖,重奖在科学事业中的优秀拔尖的科学技术人才,2000年的当选者是吴文俊和袁隆平两位院士,奖金各是500万。这一重大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尤其是在本世纪初,我们国家十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年头,这样的科技奖励大会就更引人注目。所以我们今天的《午间一小时》节目就和听众朋友一起来关注一下这次全国科技奖励大会。

  今天和我一起坐在演播室里的还有我的同事--记者高岩,这几天她一直忙于科技大会的采访,感触一定非常的多,一会儿我们就让她和我们的听众朋友一起聊一聊她的采访见闻,高岩你好!

  高:原杰你好!听众朋友好!

  原:这几天你辛苦了。

  高:辛苦倒是没什么,实际上在接触这些科学家的过程中我的收获也特别大。

  原:我想是的,其实我们今天在这里更应该把袁隆平和吴文俊两位院士请到我们的演播室里来,但是这两位院士一来是这几天在北京开会比较辛苦,二来像吴院士他昨天下午开完会以后就飞往德国参加学术活动了,袁隆平院士也有一系列的活动,是非常非常的忙,所以我们就没有再打扰这两位科学家。不过今天我和高岩就把我们这几天来见缝插针采访这两位院士以及相关的一些人员采访的这些东西向听众朋友们做个介绍。

  高:那么这两位院士也就算我们不在场的嘉宾吧。

  原:对对!(笑)一会儿听众朋友可以在我们的采访录音当中真切的感受到这两位院士的风采。

  (出录音)

  现在请江泽民总书记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袁隆平同志颁发证书和奖金

  (压混)

  原:听众朋友现在听到的这段录音就是在昨天的颁奖大会上江泽民主席和两位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和吴文俊两位院士颁奖的实况录音。

  高:原杰,我看你当时都站起来了,是吧?

  原:是啊,我正在找这两位院士,看他们在什么地方。后来我发现他们在主席台上的一角,左侧,绕到台前来,江泽民主席也离开自己的位置从主席台的右侧走到台前来给他们颁奖,当时我看到当江泽民主席把证书和500万的奖金放在他们手上的时候,吴文俊笑得特别开心(笑),我联想到这几天采访当中的一些情况,和你回来讲的一些他们的故事,我觉得他们当此殊荣真是当之无愧。

  高:嗯,吴文俊院士今年已是82岁高龄了。

  原:对对对,袁隆平周岁70,今年到他的生日的时候就71了。

  高:对。

  原: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在为咱们国家的科学事业不断的进取,不断的研究专研这种精神也实在是很可贵。

  高:现在这两位老人已经成了所有科技工作者以至于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了。

  原:也是我们媒体关注的焦点。

  高:听众朋友肯定特别想了解了解这两位老人的生活和他们从事的研究。

  原:我想是的,咱们是不是就把采录到的一些音响放给大家听一听?

  高: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吴文俊和袁隆平院士吧。

  (音板)

  袁隆平,今年71岁,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成中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意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出录音)

  袁:根据我们国家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000、30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把它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到11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1500公斤,实际上水稻的最高产量在我们国家是1100多公斤,中稻,搞到1300、1400公斤我看小面积还是可能的,看景还很大。

  高:袁先生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严谨的,他从插秧到麦收,每天都要到田里去两次,上午去看一看,下午再去看一看,连这次参加大会他都要求他的助手三天给他传一次数据,他说他自己相当于是心系海南。

  原:就为了他能够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高:对,同时袁先生又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这些记者都有一个感受,就是袁隆平特别风趣、幽默,特别平易近人,跟年轻人特别聊得来,你知道袁先生还会拉小提琴…

  原:好像在开大会的头一天有一场晚会是吧?

  高:对。

  原:他就和一个演奏家在一块儿拉小提琴。

  高:那首曲子是李四光的一个很有名的曲子叫《行路难》。

  原:那还有报道说他还会跳踢踏舞呢。

  (袁隆平录音)

  我这个人啊,毕业的时候人家给我作鉴定有两句评语,我认为特别恰当,是“最爱自由,特长散漫”,最爱的是自由,特长是散漫,就是自由散漫,我说我没有规律,由杂得很,我那办公室乱七八糟的,我说你不要给我清,你要给我清我反而搞不清楚了。我总是丑媳妇怕见公婆,你们记者来了要拍照,我总是觉得糟糕了,后来我不怕了,有一次我看到爱因斯坦的办公桌比我的还乱,哈,他的衣服也是不修边幅,我说不怕了、不怕了,我说小谢啊,你不要给我整理了,她从那以后不给我整理了。凌乱有凌乱美!我这个人过了七十以后个性就像小孩子一样,跟那些年轻人都和得来,讲故事啊、打麻将啊、钻桌子他们钻我也钻,而且他们硬要我钻才高兴,我就不服气,硬要把他们打得钻。(笑)

  高:现在中国老百姓提起袁隆平这个名字除了知道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之外,还知道有一支股票叫隆平高科。

  原:是去年上市的。

  高:对,那天关于这个问题我也采访了袁先生。

  原:他是怎么说的?

  高:他对以他的名字成立上市公司是持保留态度的,他说这是这好事还是个坏事还得靠实践来检验。

  (袁隆平录音)

  用我的名字成立一个上市公司,说老实话我是勉强的。经过多方面的说服,包括我们的省领导,我们的老领导,我们的老书记,有一次是登门来说服我,最后我还是想通了。我是基于两点同意用我的名字搞个股份公司,一点就是说有利于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第二点,我们的科研经费怕断炊。基本上是基于这两点,我本人根本没有介入具体的业务,他们讲“袁先生啊,那天上市一下子十几块变成五十块,你一下子变也亿万富翁了。”我做梦起来变成亿万富翁了?不晓得啊!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得一分钱,但是我是愿意。到底这是个好事坏事,现在我还很难断定,要看实践来检验,究竟是不是好事,也可能是个好事,也可能带了个坏头,这个不知道,我现在很难说。我的老伴,我的贤内助啊,她反对,她说今天袁隆平涨三分,明天袁隆平跌两分,这多难听啊!

  原:我想中国的老百姓对袁隆平还是比较了解的。

  高:尤其是中国的农民,我看资料说有一个湖南的农民,他种袁隆平的杂交稻致富了,致富了以后他给袁隆平立了一个汉白玉的像,还带了一个大红花。

  原;把他当神农给贡起来了。

  高:对。

  原:在中学的课本里边也有介绍袁隆平的文章,但是对于吴文俊恐怕还真是了解的人就不太多了。

  高:这可能和他从事的领域有关系。

  原:对,可是在国际上他又算是顶尖人物了,在这个领域,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是顶尖人物了,他的拓朴学,以及现在国际公认的两个吴公式,在数学界里边,这都是NO .1了是吧?

  高:起奠基作用的,原创性的研究。

  原:对,那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请听众朋友来一起听听咱们采访吴文俊院士的录音?

  高:好。

  (音板:吴文俊,今年82岁,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第三十界科学院院士,吴院士不但在代数拓朴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工作,产生了享誉国际数学界的吴公式、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等丰硕成果,而且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数学的算法化思想,这就改变了数学领域的机械化思想面貌。)

  (采访吴文俊录音)

  原:您所从事的是数学领域的研究,这属于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在现在的很多年轻工作者看来是很门枯燥的学问。

  吴: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工作的人并没有感到枯燥。我们一起工作的同志工作都非常积极,一点都没有感到枯燥。(笑)

  原: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个科学家都会遇到一些难解的地方,比如在您研究数学的时候,很有可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的时候被绊住,您有这种时候吗?

  吴:那当然是了,人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有一个问题可以一帆风顺、直截了当的,都是要弯弯曲曲地经过许多曲折。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打败仗了,搞不下去了,搁起来了,过了一段时候我想到怎么样克服这个困难了,那么我再拿起来…这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工作我拿起来一下子就做成了,这种工作大概是没什么道理的。

  原:那您每当遇到这种困难的时候您怎么去处理它呢?是把它先放在一边,先干点别的事情,还是…

  吴:这个光把它放在一边是不行的,当然你必须放在一边,你碰不动了怎么办呢?你得要分析,我这次打败仗,原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做不下去了?难在什么地方?关没过,这个关是怎么样一种关,我得要冷静思考、冷静分析,分析失败的原因,当然一时可能我想不到怎么克服这个失败,当然你只好搁起来,可是你必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我知道我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我没有通过的困难至点在什么地方,或者因为我某些方面不了解,我去另外学一些东西,就有助于了解这个困难的地方,或者有助于发现新的想法。那么有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我有可能想到,原来通不过的,现在可以通过了。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失败了为什么失败,那么为下一次的成功提供力量和经验。

  原:你们是全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我觉得尤其是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那么您对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是不是能够说几句话呢?

  吴:各位同志,我这一次和袁隆平院士携手共同取得了最高科技奖,这跟袁隆平先生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我想这个科学研究好像一个接力赛,每个人一生只能在竞赛里边跑出一段距离,那真正要继续下去就要靠年轻的这一代继续跑下去,我希望大家,许多年轻同志能够把棒接过去,继续前进,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原:那好,听众朋友你们刚才听了我们采访袁隆平吴文俊这段录音我想你们对二位获奖者的情况也有些了解了,不过有个秘密你们恐怕还不知道,或者说还有一件事儿大伙儿不太知道了,就是说这两位获奖的院士也是在参加这次获奖的大会上才第一次见面的。

  高:以前是互闻大名的。

  原:对,互不相识,吴文俊见了袁隆平说和他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高:袁隆平在接受我采访的时候说,在我想象中,数学家就是“非常体面的书呆子”,结果见到吴先生才完全改变了这方面的看法,他觉得吴老知识面广博、幽默风趣、兴趣爱好也特别广泛。

  原:从刚才咱们在录音机里听他的笑声,我觉得这个老人是充满活力的老人。

  高:说到这儿我想听众朋友可能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关心,这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是怎么评出来的。

  原:这个奖金倒底是怎么分配的。

  高:(笑)

  原:我们在前几天专门采访了科技部奖励办的袁金处长,袁金处长在这一次的评奖以及奖金、奖金的使用情况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介绍。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录音)

  袁:我们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程序和方法根据条例规定,另外有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办法,在这里头对评审最高科学技术奖从推荐到材料的准备到评审、初评一直到最后终评规定了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一般是由各个省,或者部、部门具备推荐资格的这些单位向国家奖励办公室推荐候选人名单,同时要准备候选人材料,包括他的事迹,主要提出他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当然这个不限于他一生中若干重大成果的集中,也可能是一项特别重大,在国际上或者对我们国家作出了特别突出贡献的一项成果。当时推荐的数额大概有20个人,那这20个人经过行事审查,报到我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委员会,那么由评审委员会先组织一次初评,初评完了以后再组织一次评审,第二轮是由国家奖励委员会进行终评,经过第一轮的评审,第二轮推荐到国家奖励委员会大概有…我记得的是有8位,所以在奖励委员会上由被推荐上来的8位候选人要在现场进行答辩,由他们自己来介绍自己科学技术的通过,然后由评委对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检查,然后评委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最后以投票的方式来确定他们的最终评审。评审以后得到的结果要报到科学技术部进行审核,然后由科学技术部报到国务院,由国务院最后批准。批准获奖这个程序最后才走完,所以这两位科学家是经过评审最后各经过政府部门审核由国务院。

  原:很多人都会问到这么一个问题,他们每人五百万的奖金,这五百万奖金怎么分配?国家有没有什么规定?

  袁:其实这五百万奖金是这次科学技术条例,就是科学技术改革新颁布的条例里新规定的,我们国家建国以来奖励数目最高的,至于怎么分配条例里有规定,奖金中的五十万由获奖人本人支配,用于改善他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另外四百五十万是用于资助他的自选的科研课题。

  (音板: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以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这是我国对科技成果实行奖励的第一个行政法规,1962年国家科委成果发明局开始着手新的奖励条例,提出了更适合中国情况的简便易行的奖励办法。1978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随后又发布了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合理化建设及技术改进条例,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专利法,国家专利制度的建立对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84年国家发布了科学技术进步奖条例,标志着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启动,199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科学技术进步法,1999年国务院发布实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今天的最高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合作技术奖等五大奖项。)

  (朱镕基讲话录音:)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核心就是以创新促进发展,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学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越,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要想在日趋激烈国际竞争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压混)

  原:在昨天的颁奖大会上,朱镕基总理做了重要的讲话,在朱镕基总理的讲话当中我不知道你听了有什么感觉,我听到他讲科技创新这一点给我的感触特别深。

  高:我感觉这也是这次大会特别突出的一个主题,不知道可不可能这么理解。您看这两位获得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科学家实际上也是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里边起着奠基和原创性这样的作用。

  原:是。

  高:我们这次在跟科技部奖励办的同志接触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国家以前评的一些奖,在原创性方面是有缺陷的。

  原:中国人比较注重实用性。

  高:对,比较注重实用性,有些获奖项目,你表面看它是一个成果,但你拆开来看它各个部分它可能都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这样实际有些东西是我们跟在国外研究者后面走的,那就很难超越别人。

  原:实际上在开大会之前我们还采访过科技部的部长朱丽兰,关于科技创新这一块,我觉得当时朱丽兰谈了很多很多观点,我觉得她对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谈到的科技创新实际上做了一个很好的柱角。咱们一起来听一听。

  高:好。

  (录音)

  原:朱部长您好,刚才我注意到您跟其他媒体在谈到“十五计划”的时候说到五个字,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产业化”,但是您没有谈到对“十五计划”对科学投入有哪些设想,您能不能够透露一下?

  朱:科技的投入是这样的,我们有两个思想,一个、科技的投入,就向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这种共性的研究,那就是要政论投入,因为投入它不可能马上给你带来市场或者各方面的利润,在国外也是这样,因此这方面的投入既然是政府的投入,那么要加大,就要政府加大投入,那么这方面已经开始体现,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了,我们第一期的时候十五年才一百五十个亿,现在十五计划803的零头部分就一百五十个亿,当然那个时候的一百五十个亿不能和现在的比,但那至少是加强了,然后包括了像基础研究,也加强了投入,这个就说明了政府加强了投入,但另一方面科技的投入不可能完全是政府,还要有企业的投入,社会的投入,所以我们就是要怎么使得社会的投入、民间的投入、企业的投入也要有相应的政策去国力,多元化,就国家科技的投入上来说就是多元化,要分不同的性质,我刚才也说了,哪些是国家投入就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有些不是说国家全都要加大投入,不一定能起到很好作用的。比如说产业化的问题,就这个样子啊,所以我们有些项目是这样的,包括803项目,产业开发阶段的话,我们吸引企业的资金,这里边还不只是让国家少赚点钱,而是说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后,它的机制不一样,就成为了跟它是共命运了。所以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制起到了一种质的飞越,所以我认为投入的多元化一方面是从绝对的投入来加大,另一方面投入的加大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的机制的转化,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然后效果也提高了,效益也就提高了。

  原:那么我还想提及这个创新的问题,因为21世纪将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一个世纪,您能不能够简要的谈一谈在这个建立鼓励创新体制和机制方面,科技部做了哪些工作?或者说将要做哪些工作?

  朱:我想我们首先就是要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事情是我们十五科技发展计划里面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同时另外一个方面呢,就是我们对于建立这个国家创新体系我们已经扩大了它的内涵,因为过去比较多的认为国家创新体制就是产宣研的结合。对,产宣研要结合,在产宣研的结合里面还有很多问题,因为现在所谓的创新体系是一种信息共享和各种事情的互动,要在互动上面解决问题,不能够是单个的,它产生不了作用,所以说是网络上面的一种组织结构来推动这种相互的目标的共设,行动协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的怎么鼓励它继续创新,对研究院说对大学怎么鼓励它更好的去更面向经济去服务,同时对于基础研究我们怎么鼓励它去更好的向世界,各种不同类型要有不同的评价体系来鼓励,同时另外一个方面说了国家创新体制不止是产宣言,我们现在前面家了一个官,后面加了一个金,它是政府,因为科技的创新没有体制的创新是不行的,那么改革到了今天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你行政干部不要那么多,但是你应该设立程序,你应该设立这种监督,所以说政府不转变职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科技部强调,我们要转变这种职能,宏观政策的调控,整个规划的制定,有些事情可以地方做的,可以部门做的,可以其他做的你就甭管,所以没有这个体制的存在是不行的,然后另外一方面呢,要金就是金融的金,所以我们现在是说官产宣研金,你想想,我们要实行的高技术产业化没有金融就是资本市场的介入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在推动这个投资的机制的建立,然后就是各种资本市场,各种资金怎么能够更好的跟我们科技发展需要项目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这种中介组织的建立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说我们今天的国家创新体制已经不是就科技论科技,产宣研是核心,但这必须加上以政府为主要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更要和金融相结合,只有自身加上资本才能够创造真正的财富,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都相应的专向的行动和钻研这种政策,同时因为这些政策都不是我们科技部一家定的,需要国务院的领导和各个部门一起来促进。

  原:那还有一个问题希望您能回答,那就是关于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文化的这么一个话题,那您站在科技部长这么一个角度,是不是能够谈一下您对创新文化的理解?

  朱:我想现在要强调创新,我们有些时候在强调创新的时候,对硬环境,物的方面考虑的比较多,但实际上就像江泽民同志说的三个代表,先进生产离不开先进的文化,而先进的文化作为科技创新来说创新文化太重要了,那么我们现在对创新文化的培育,我们觉得至少有这么四条,也不一定全,创新文化的第一条,要有自信,你人都没自信怎么创新啊?你什么时候都好像觉得外国人的月亮是圆的话还创什么新啊?必须要有自信,科技教育要自信。全体民众自己要自信,我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全民也要相信我们中国的科技界,中国的问题还主要是要靠中国的科技界来解决,中国人自己解决,我这个说话也是有所指的,也有部分人是不相信啊。所以我一直说我们科技界要让他们相信,然后说整个社会也要有相信中国人的自信心啊,这是第一自信,第二呢,创新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怀疑,这是科学精神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事物都在发展,所以不能,就像陈云同志不能畏首畏尾啊。新情况的、新形势、新矛盾不断的出来,很多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那么你老是认为都已经解决了怎么能行呢?所以爱因斯坦不是说了吗?提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难,要善于提出问题那就要怀疑啊,当然不是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乱怀疑,是要有理性的,所以你不要以为很多事情是天经地义了,要有根据的怀疑,很多事情现在发展了,所以现在要有理性的怀疑。

  原:那么科学发现有可能是一个源泉。

  朱:对,而且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你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有理性的怀疑啊。然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要联合起来,解放思想就是要提出问题,然后你就要根据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追求问题的答案,你连问题都提不出,你还研究什么啊?科学研究不就是为着提出问题吗?这是第二条。第三条要允许失败,为什么大家怕创新?创新是肯定的事情,如果成功率百分之一百,如果创新的问题是提出了而没有答案的,如果在一个氛围之中是不允许有人失败,这辈子不就完了?那我说这样一个社会是没有创新文化的,不能够创新,为什么大家能够承认它?很多的条件里面创新文化很重要,敢于冒险,失败了再起来。

  原:允许失败。

  朱:对,允许失败,当然了,不是说同样的失败犯两次,那就是愚蠢了,而是说这种在探索过程中要失败是要允许的,如果没有这种宽松的环境是不行的。最后一条更重要,锲而不舍。看看任何一个伟大的发明,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哪个是一次就成功的,多少次啊,666次,没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能行吗?我想创新的文化至少应该有着四个方面。自信,理性怀疑,允许失败,锲而不舍。

  高:原杰,听了朱部长的讲话,我觉得科技工作者在创新的路上应该是更有信心了。

  原:我想是的。

  高:谈到创新文化的问题我还专门采访过中国科学院的院长陆甬祥,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代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这方面他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录音:)

  陆:创新文化,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文化的内涵非常之广泛,有技术的有创新的。当然先进的文化就是既要继承传统同时更要鼓励创新,这是肯定无疑的,对于创新文化我想有这么几个内涵吧,第一个是要鼓励创新。这个创新就是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再往前发展,只强调继承而不强调发展显然问题是不能得到解决的。第二个是创新文化要鼓励青出于蓝胜于蓝,要鼓励一代超过一代,要鼓励年轻人向老一辈学习他们的优秀传统跟丰富的经验,同时要有自己的独创,要有自己更近一步的发展,这跟鼓励第一个是相类似的,第三个是我想应该有这个含义,鼓励创新不光是是鼓励创新的认知,对归类的认识,同时要鼓励创造性的应用,创造性的组织管理,创造性的为大多数人谋利,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把创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创新的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音板: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做出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员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决议进行审核报国务院,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奖二人,为吴文俊、袁隆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5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二等奖23项,国家自然科学授奖项目二等奖15项,国际科学合作技术奖获奖2人)

  (科技奖励大会现场录音:胡锦涛)

  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宣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到此结束。

  (采访录音)

  科学工作者1:感触最深的就是感觉二十一世纪非常有希望,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开这么隆重的大会来鼓励全国的科技人员,得这么多奖,感到非常的不易。

  科学工作者2:随着科技发展,随着全民的素质提高,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的认识在逐步提高,因为科技成果如果不转化成生产力可以说只有在科学研究上有参考价值,那么不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创新意识这么体现,也就是只能在转化过程中体现出来。

  科学工作者3:我是搞工程的,在工程方面在目前来讲和先进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我希望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能够把这个差距尽量缩小。

  科学工作者4:我觉得很高兴,有这么高的荣誉。但这已成为过去,我们要迎接新的挑战,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科学工作者5:我是78年上大学的,正好赶上改革开放20年的这么一个机会,那么我们从原来读书到现在刚刚出成果,我觉得接下去的空间非常大,对于我们这批年轻人、三十多四十岁的人来讲,后面还有二三十年的工作可以做,国家非常需要科学技术,对我们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历史责任。

  科学工作者6:我觉得今天这个奖励本身就是国家真正支持人才,一个问题吧,是我们要完成的,科学技术要发达,也需要很多很多的优秀人才去从事这项工作,在我认为人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更加兴旺发达,我们国家才能够更加强盛。

  原: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这段录音就是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结束的时候这些与会的科学家们发自肺腑的声音。

  高:嗯,我感觉他们此时此刻有说不完的话。

  原:是,党和国家重奖科技人员的这些举措以及获奖科学家们的那种拼搏创新的精神我想会极大的振奋科技人员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将会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热情。

  高:我们相信伴随着新世纪的第一缕春光,中国会将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

  原:好,感谢听众朋友收听我们的节目,感谢我们的记者高岩和责任编辑董庭燕,听众朋友咱们再见!

  高:再见!


相关论坛】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草原恋歌:“草原恋”合唱团谈内蒙义演之行(2001/02/23/ 16:00)
《海外来风》:黄文泉介绍在日本学习声乐经历(2001/02/23/ 15:54)
真情献申奥--CCTV主持人张斌作客《午间一小时》(2001/02/23/ 15:45)
新东方俞敏洪、徐小平将作客中央电台谈ETS事件(2001/02/22/ 13:3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全程图文直播中国网络小姐大赛决赛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Club缘花城仙子大选,汇聚热门美女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5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新浪漫情话给最爱的人手机短信排行榜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