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当代生活报 > 正文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壮锦期待锦绣前程 创出市场需要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3日16:17 当代生活报

  据典藉记载,早在汉代,便有壮族地区用五色麻线织成色泽斑斓、质地厚实的“斑布”的说法。唐宋时代,壮锦在宫庭中便有“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的美誉。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花纹图案的壮锦已经成为朝庭的贡品,并跃居全国的名织品之列。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中收藏的两幅清乾隆年间贡奉的壮锦——井字纹锦被和百花锦道条,古朴华丽,风韵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据广西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清代以来,壮锦逐渐被壮族人民所珍爱,特别是深闺待嫁的壮族姑娘,当时,织锦水平的高低代表女子是否心灵手巧,因此,壮锦又成为壮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象征。正因如此,壮锦推动了整个壮族地区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壮锦走进了买卖市场。以清代的广西忻城县为例,当时的土司官员大力提倡、鼓励壮家妇女织锦,使得当时的忻城家家户户掀织锦热,忻城壮锦早已名声远扬。

  壮锦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它既是优美的手工艺品,更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壮锦以织法独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闻名遐迩。1956年,壮锦开始走出国门,远销欧美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曲《壮锦献给毛主席》唱红了大江南北,“美丽的壮锦献给毛主席哎!献上咱们壮族人民一片心意……”一时间,广西的壮锦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民族传情信物。

  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不久,忻城、靖西、宾阳三县分别成立了壮锦厂,并在民间广招织锦艺师,大力挖掘传统图案,其中《朵朵葵花向太阳》、《民族大团结》、《桂林山水》、《红棉花》等80多种鲜艳壮锦被各族人民所喜爱,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壮锦的鼎盛时期。

  然而,记者近日对具有织锦传统的忻城、靖西、宾阳、龙胜、三江等一些壮族地区进行调查采访时却发现:壮锦生产正逐渐走向衰落。

  3月2日,记者来到了“南壮”靖西县,采访了该县的壮族博物馆、民族壮锦厂及一些民间织锦艺人,惊讶地发现壮锦的现状令人堪忧。该县的博物馆是广西惟一的一家壮族博物馆,但在展厅里,偌大的橱窗仅陈列着二、三面壮锦。馆方称:不要说找些清代的壮锦,想要在民间寻找近代的壮锦也是难上加难了。

  在靖西县壮锦厂,企业半生不死的现状更是令人心寒。这个在国内外曾有较高声誉的工厂,现正处在痛苦的煎熬之中。由国家拨款建设的楼房,出租的面积比生产的规模还要大,以往常有80多台织锦机的厂房早已不知去向,一个冷清的角落里陈列着5台简陋的织锦机,仅有两台机子苟延残喘着。

  女厂长对工厂的现状显得无可奈何:一方面厂里的订单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织锦艺人又越来越少。一个艺师一天马不停蹄顶多能织1个民族挂包,但批发只卖20多元;用几天时间织出的壮锦壁挂,批发价也只有300多元。因此,一个艺师的月工资满打满算也仅有200多元,不要说城里的姑娘,就是边远的壮寨少女对这职业也已不屑一顾,宁愿南下广东打工。

  在素有“北壮”之称的忻城,壮锦也遭受了同样的厄运。据区博物馆近期的调查结果表明,忻城织锦厂的织锦机由以前的40多台锐减到目前的3台。此外,上述几县的壮锦传统艺人特别是艺师的年龄愈显老化,后继乏人。

  此外,民间使用壮锦也越来越少。在忻城、宜山、河池一带的壮族,以往女子出嫁时非要有5到6床壮锦被面不可。但以靖西为例,现在的人们婚礼上取而代之的是商场里的被面,就算是在较有织锦传统的安德镇,圩日上再也难觅壮锦芳踪。

  广西区博物馆一直从事壮锦研究的吴伟峰副馆长认为,目前除了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寨尚有零星的壮锦手工生产外,壮锦在绝大部分的壮族地区已销声匿迹,如再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壮锦灭绝已是时间的问题。靖西县壮族博物馆的黄毅馆长面露难色地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打算,从民间招两名织锦艺人到馆里来织锦,否则,几年后的靖西人真要到国外或省外去看壮锦了!

  深掘原因

  壮锦走向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记者了解到,造成目前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但客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壮乡人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已逐渐朝实用化、大众化的方面转变,因此,壮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与一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关系。

  区博物馆吴伟峰副馆长认为,壮锦在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冲击下,其原来在交通闭塞的壮族地区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已自然消失。且壮锦又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因此,在销售不畅、获利甚微的情况下,下一代继承和发扬严重匮乏后劲和动力。再者,传统壮锦生产技术落后,新产品的推陈出新甚少建树,沿袭多年的有限图案对客户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等等,都是导致壮锦衰落的原因。

  然而,我区一些基层博物馆的人士则认为,如拿壮族的绣球与壮锦相比较,在一定意义上说,壮锦的艺术观赏性、实用价值是绣球无法比拟的,但绣球的命运则截然不同——“功”高盖“锦”,成为了广西壮族人民传达深情厚意的惟一信物。因此,他们认为这是宣传乏力的原因,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出路何在

  壮锦出路何在?区内有关部门的人士又众说纷纭。

  一些同志认为,有关部门应将壮锦列为民族文化遗产,使其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建立一些专门的壮锦博物馆,收藏、挖掘民间正逐渐流失的典型珍贵的壮锦,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鼓励年轻一代学习织锦技术,使这一传统文化能世代相传。且不能对现有的几个壮锦厂以单纯的企业来看待,而要对其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帮助工厂能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壮锦的市场竞争力。

  但大多数人认为,壮锦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高档工艺品,其渐渐消失不但不能说明是壮锦本身的原因,而是对待壮锦绝然没有提供像对待绣球那样的市场环境,挽救壮锦如采取政府保护的办法,只能缓解其一时之急。

  靖西县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广东、深圳、桂林等地一些风景名胜旅游区及工艺品商店,壮锦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一些广东的壮锦商人经常抱怨壮锦厂的花色品种单调,干脆隔三岔五地亲自上门向一些民间的织锦艺人送来订单和图案,令身怀绝技的老艺师们感叹:今时今日竟落到依他人图案织锦的田地。

  因此,壮锦如经过新的挖掘和开发,加强推广和宣传,扩大知名度,树立壮锦品牌,加速广西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让壮锦的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或许不失为一条让壮锦冲出困境的好路子。(生活报记者 罗建)


相关论坛】 【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
图文专题:日内瓦国际车展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健康专题:春天 别让忧郁沉重徘徊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打卡聊天每天得文曲星、MP3、手机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