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4月9日《午间一小时》: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3日13:21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沈新华(外文出版社退休干部)

  王海明(北京大学副教授)

  李 萍(北京大学副教授)

  主持:原 杰

  责编:董廷燕

  (音板)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原杰,到今天为止,我们关于社会公德话题的系列广播谈话节目《叩问心灵》,已经整整播出了八集,这八集节目得到了广大听众朋友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那么今天在这里,让我们先把这八次的节目做一下简单的回顾。

  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第一集:勿以善小而不为。北京的一位老大爷晕倒在地,三、四个小时无人管、也无人帮忙打电话求救,老人不幸去世了。难道世态真的那么炎凉、人情真的那么冷漠了吗?

  第二集:爱护110,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近年来,有些无视道德、法治,乱打110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如此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第三集:你可知道我为了谁?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陈力,了解到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状况后,回到北京四处奔波,呼吁社会捐助了许多书籍、电脑等教育设备。这些书籍和电脑满载爱心,送往了青海循化县的撒拉族女子中学。

  第四集:寻找真实的高尚。一位7岁的小女孩王君婧,时刻关注环保,在父亲的帮助下,已经周游大半个中国,一边捡废电池,一边宣传环保。孩子的行为是否教育了我们成年人呢?

  第五集:点燃生命的希望。从2000年第一天开始,身患白血病的年轻病休军人隋继国,携带着印有骨髓库标志的小旗和白血病的宣传资料,骑上自行车先后跨越200个大中城市,行程2400公里,用行动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骨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他能点燃生命的希望吗?

  第六集:用爱心将生命延续。普通女工杨桂芬不幸得了尿毒症,需要换肾。素不相识的马秀芹自愿把肾捐献出来,用爱心延续生命。作为一个公民,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否牺牲自己的一定利益,奉献爱心呢?

  第七集:帮人为什么这么难?河南郑州市民吴新生,在1999年10月,印制了自己的第一张帮人的名片在街头散发,主动要求为他人提供帮助。一年多来,吴新生散发了3000多张名片,可真正要他帮忙的只有200人。在这个过程中,吴新生有过一些快乐和满足,但更多的是人们对他的这种行为的怀疑质问、冷嘲热讽甚至是辱骂?帮人为什么还这么难?

  第八集:志愿者的乐与愁。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陈鹏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罗丹,体验了作为一个志愿者的乐趣,但他们的忧愁又有谁来关注呢?

  主持人:关于公德这个话题,听众朋友的确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关心,当我们这个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听众就给我们写信、打电话或者发电子邮件,畅谈他们的一些感想。今天的节目是《叩问心灵》的第九期,也是关于这次公德话题讨论的结束篇,那么在最后这期节目里,我们主要是把这几天来听众反映的问题和现场专家来互相沟通一下。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几位嘉宾,在我右前面就坐的叫沈新华,是外文出版社的退休干部,也是我们这个节目的热心听众。

  沈新华:主持人好,听众好!

  主持人:现在坐在我正对面的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叫王海明,王海明先生您好!您是不是把自己的情况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王海明:我对伦理学大概从68年就开始感兴趣,这么多年我没干别的,就是从事伦理学理论问题,特别是些难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容易、很熟悉的,其实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难理解,这是一个定律。你说人是最熟悉的,但是你说人是什么?古往今来2000年也没说清楚,它最熟悉,最平常,你不说还好理解,你越说它越糊涂,所以有很多问题我也很难说清。

  主持人: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说,而且希望我们的专家能够给我们的听众一个满意的说法。我们今天到场的还有一位嘉宾,这位嘉宾坐在我的左侧,一位看上去非常年轻的女士,她叫李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副教授。李萍老师您好!您是不是也跟咱们王副教授一样做个自我介绍。

  李萍:如果王老师说他是个老兵的话我,想我是研究伦理学的新兵,我从事伦理学工作也有十多年了,但是感觉伦理学研究确实非常难。比方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弗洛伊德给他寄了一封信说:我很羡慕你,因为你研究相对论全世界只有你知道,而我研究的人的问题却是任何人都可以加以评说的,我跟王老师跟弗洛伊德有同感。

  主持人:我觉得在搞研究上不分年轻跟年老,不分年头长和年头少,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音板:您现在收听的是关于公德话题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第九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主持人:首先我想提个问题,谈到公德,在我们节目里,我们请过的很多嘉宾都会举一些我们国家古代的例子,还要讲一些国外的、现代的、现成的一些做法,那么谈起来可以分成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那么我想问问到场的这二位专家,传统道德与现在道德,或者说公德,应该怎么去界定它?有没有什么区别?

  王海明:传统道德和现行的道德,在我看都可以把它界定为一种利他主义,它都是把无私奉献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准则,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我们现行道德是传统道德发展而来的,那么它的不同在哪儿呢?我们传统道德主要是儒家道德,儒家道德主要是主张爱有差等的,也就是说谁离我越近,我对谁的爱应该越多,那么我无私为谁谋利益的行为就应该越多。我爱父母的行为应该多于爱别人父母的行为,那么到了墨家,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应该同等的爱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这就很难做到了。我们现行的走得就更远一些,我们主张新的爱有差等,这种新的爱有差等,无私奉献不但跟儒家的不同,而且恰好跟儒家的相反,儒家主张爱自己的父母应该多于爱别人的父母,那么我们主张爱别人的父母应该多于爱自己的父母,爱别人的孩子应该多于爱自己的孩子,那么爱别人应该多于爱自己等等,所以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人们对自己的子女疏忽教育,而去教育别人的子女,回家一看自己的小孩儿被警车抓走了。特别典型的是一个兵,他带着钱回来,他想给自己的父母盖一栋新房子,但是回来一看邻居父母的房子更破,都快倒了,那么他就把这个钱给别人的父母盖了,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兵非常有道德,我们尽力的宣传,认为这个做得对,这样其实我们就和墨家的爱无差等又是一个否定,无私奉献这个调子是越唱越高,但是你不能说它越唱越合理。

  主持人:这种观点有没有时代感?

  王海明:我们的时代感是市场经济,这是我们时代脉搏的主弦律,因为市场经济也可以把它界定为商品经济,斯密说的是最深刻的:它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每个人自己的目的都连接起来,然后整个行为都是利他的,利他是一个手段的过程,目的是为自己,它不是无私奉献,比如我卖面包,你给我两块钱我就给你一个面包,这是市场经济,但是我看你穿得很破,又瘦,还流着眼泪,我就有一种慈悲心,怜悯心,我学雷锋,把这个面包送给你了,我这个行为是无私奉献,不是为自己的,但是你看这还是市场经济吗?这是一种慈善行为不是市场经济了。

  主持人:那您觉得咱们这个当今社会不需要这么一种慈善行为吗?

  王海明:这个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市场经济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人格作为保障,就是说我们要是做买卖肯定不可能无私的,都是为自己的,但是你要健康的运行,正常的运行,就需要一个人格做保障,而这个人格,最高的人格就是无私奉献。也就是说你是雷锋,你做买卖,肯定不会坑蒙拐骗。在市场经济里,我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人,还是一个家庭人,还是一个政治人,我们在家庭中,或者在市场经济之外还有很多交往,就是最忙的商人他也有一个亲情,也有一个朋友,那么在市场经济之外我们要求他无私奉献,要求有崇高的人格,这样就能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在市场经济之外他是一个骗子,他是一个小偷,他根本不知道无私为何物,他骗了几百万,那么这样的人做生意你可以想像。

  主持人:你要求他为已利他恐怕也做不到。

  王海明:只能损人利己,所以说无私奉献不是市场经济道德原则,但是它是市场经济的人格保障,所以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不仅不应该丢掉无私奉献,丢掉这个美德,而且还应该努力的来培养这个美德,这样我们的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健康的发展。

  (音板:我们的生活平常但却温暖,因为在我们周围总有细微的关切,不论我们是得到者还是给予者,请珍视我们内心的善,您正在收听的是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谈到的现代道德或者说现代公德,它的具体内涵是一些什么呢?怎么去界定呢?

  李萍:这要看从什么程度上说了,我们现行的宪法中就讲了,公民的基本公德,比如爱护公共财产,爱护环境,那么在宪法当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比如在现在的理论界来讲,已经把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变化,这些都是五十年代提出来的,我个人感觉一个是环境的保护的问题突出了,第二个就是人际关系上,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在个人与集体、国家。现在可能更多的强调比方说邻里啊,同学啊,这些关系之中,可能强调人际关系要比原来要多一些。

  王海明:公德这个概念,从历史来讲是和私德相对的,这个梁启超说得很清楚,私德就是指善待自我的那些东西,比如要幸福、要谨慎、要谦虚,要遏制,要卫生,要善待自己。公德就是善待他们和社会的,人际关系之间的,比如爱人无私,这是公德,这是他的本意。我们现在来讲,它又有一层新的涵义,就是公共道德,不随地吐痰,看见体弱的老太太搀扶一下什么的。

  主持人:我不想让李萍老师在这里做补充,我们先听听沈新华这位听众的看法。

  沈新华:我觉得今天是道德低下了,五六十年代的事我老忘不了,为什么呢?那时候说实在的,我们想事做事都是想利他,利集体,这正像毛主席教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所以那时候我们可以说是像羔羊一样听党指挥,像王教授谈的,也有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美好的道德,现在是低下的道德和高尚的道德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王海明:我觉得道德原则你不能仅仅把它确立为一个,它应该是一种多元化。最高的应该是无私奉献,但是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为已利他,最低的道德是单纯利已,就是不损人。道德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有一个底线,底线就是不损人。有一个基本的境界,就是为已利他,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无私奉献。那么他们这些原则各有各的用途,比如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它主要适用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冲突不能两全的时候,因为冲突了,或者自我牺牲,或者损人利已,这时候就需要自我牺牲了,需要无私奉献;那么为已利他适用于利益一致的情况,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你不必自我牺牲,你也不必无私奉献,因为你为已就是为他,你个人奋斗,你成名成家的同时就是为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在利益一致的时候我们要倡导为已利他;那么道德还有一个底线,就是说你有些行为不能利他,但是也不能损人,这就是伦理的底线了。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说要有一种道德底线,您是同意这种观点吗?

  王海明:道德应该有一个底线,但是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最低的道德准则,但是不能把它绝对化,现在讲的意思就是把它放到最低要求,抛弃最高尚的原则,否定无私奉献,这我是不同意的。如果这样的话就等于抛弃了全部道德,因为道德的底线是什么?是法律啊!这是格林说的,是不是?他说法律是伦理道德的底线。就是说道德和法律有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像不准杀人,既是道德规则也是法律规则,如果你仅仅主张道德的底线,仅仅倡导底线的伦理,那你要否定比较高的道德要求,那就仅仅要法律了,不要道德了

  (音板:我会忘了随手关上水笼头吗?我会随处乱扔垃圾吗?如果有人遇到危险我会袖手旁观吗?如果有人陷入困境我会解囊相助吗?请您继续收听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

  主持人:那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甚至分出无数个行,过去我们常讲360行,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职业道德在社会公德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王海明: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里边,它处于最基本的层次,职业道德还不是无私奉献。因为职业道德是什么呢?是一种权力和义务的交换,就是说你这个人能够尽职业道德,那么并不是说你的品德有多么高尚,因为你是做你份内的事,你必须得做这个事,所以职业道德具有必须性,是必须要执行的品德和道德。那么职业外的道德不具有应该性,比如见到老头你扶一下或者我给谁点钱,这是份外的,他是应该的,没有必须性,所以法律不追究那种份外的,职业上要是我不讲道德,那么领导就要追究我,用纪律来约束我,比如扣我奖金什么的,所以职业道德其实是在尽你的职责。为什么要尽职责?因为你享有权利,因为你拿工资,那么你要是不尽你的职责那么就说明你的品德极其低下,因为你连等价交换都不能做到是吧?给你权利了,你不尽你的职责,我们就说这样的人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道德就属于道德的最低层次了,是比较差的。那么职业外的道德,在社会上的要尽到的话,那就非常高尚了,因为那不是你份内的,不是一种等价交换,是无偿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有偿的道德,基本的道德,那么一个社会连职业道德都不讲了,那么这个社会的品德已经滑坡到边缘了。

  主持人:那是不是能这样说,我们谈的公德话题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很大一部分是要强调我们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的问题。

  王海明:对,我们现在整个道德教化是特别强调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这一点你都做不到,那么其它的高尚的道德你就不可能做到。另外职业道德更重要,最危及社会,如果其它的问题做不到,这个社会能够尽到职业道德还能发展,如果职业道德你都做不到了,这个社会就没办法发展了,当大夫的可以随便拿刀割你耳朵,那医生的行当就要彻底的崩溃了,卖假药多于卖真药的,卖药的行业就崩溃了,那就不用去买药了,但我们现在卖真药还是多于卖假药,我们大夫看病还是能尽到职业道德。

  主持人:我印象当中前八集当中好像谈职业道德谈得比较少,职业以外的那个公德部分谈得好像多一点,但实际上我真觉得职业道德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沈新华:这儿又有一个原则,干什么就应该守什么法。以前我就挑那个又白又好的馒头买,别人说你可别买,都是硫磺蒸过的,加了滑石粉的,这太可怕了。

  主持人:我记得前几年北京人吃煎饼果子都不要那薄脆,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媒体报道过这就是拿捞出来的浮油炸出来的。

  沈新华:你说这些东西怎么会发展到今天呢?我就老想这个问题,你要早点儿抓不就好了吗?作为老百姓总是这样的。比如说你私人可以经营饭馆可以经营服装可以行医,那么对他们决策人来讲,你光想到开,开了以后的后遗症有没有想过?有没有杜绝的办法呢?所以说我们事先也没有做好很多事情,包括法规也好,法律也好,你要是做不好,导致的后遗症纠正起来就太难了。12亿人口的大国,每个做生意的都去犯点儿职业道德那还得了?老百姓受害太大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群众来讲最想的就是我们的决策人也好,各个方面的负责人也好,他们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治理我们的道德上,让人安心的去用你的产品。

  主持人:您二位是搞伦理的,是不是也吃过这方面的苦头啊?

  李萍:应该有,还特别多。就我个人来讲,可能包括王教授沈女士都有同感,现在社会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有相当大的滑坡或者说危机,但是从理性层面来讲这里面有一个必然性。

  王海明:我是这么看的,就职业道德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不可能提高,因为职业道德低下原因在哪儿?在品德低下,是因为品德低下的人在当大夫,品德高尚的人要当大夫的话,那他就讲职业道德。我们现行的社会,德和福发生了背离,那么德和福背离的话意味着什么呢?人们就不会做一个有德的人了。只有幸福和美德一致,就是说如果要是有美德就有幸福,那么美德越多,幸福越多,这个时候这个社会道德就很高尚,为什么呢?因为他就都追求美德了。

  主持人:就是朝着良性发展了。

  王海明:人最根本的行为,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追求自己的幸福,美德能给他带来幸福,他就追求美德,他的道德就高尚了,要是恶德能给他带来幸福,他就追求恶德了,因为人不是为美德而求幸福的,他是为幸福而求美德的,一个社会要是德福一致,这个社会就将高尚,背离就将滑坡。

  (心灵寄语:道德的作用远不止于给人以约束,道德又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源泉。当一个人做了一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后,他内心的愉快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一切观感上的快乐,都有达到饱和的时候,正象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也会腻一样。而唯有德行给予人的愉快是无限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关于公德话题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第九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场嘉宾:北京大学副教授王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萍,热心听众沈新华,我是原杰,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话题讨论。

  主持人:那在我们播出的前八集系列广播的过程中,很多听众给我们打电话来,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都说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如何,谈的东西都是比较理性化的或者理论化的,那么举出一些事例我们都认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个是他们困惑的。比如我还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他说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在我们班学习是最好的,那么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分配留在北京,但是很多人劝我,你还是应该给你们班主任送点儿礼,别人都送礼了,你没送,很有可能就留不下,这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了矛盾,他觉得我要是真不送了,我留不下北京我将遗憾一辈子,我要送呢?我明明就知道不该送,有违我的道德标准,但最后他还是送了,最后他留在北京了,这些年来这种事情一直在折磨着他自己。

  沈新华:道德不能跟社会风气分开,社会风气都是这样,那年轻人能学好吗?我不送礼就是没有好工作,首先当头的,当官的你就要好好守法,你就要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

  王海明:沈女士说的我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送不送礼的问题,其实既有他自己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尤其是本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也可以不送,那么你不送是不是就像你说的那样,你就将一败涂地了呢?并不是,因为在任何社会,只要是社会,哪怕它再腐败,人的品德再滑坡,人们做一个有德的人,还是可以比做一个缺德的人在社会上更能得到利益,更能够站住脚根。

  主持人: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讲,他要坚信这个是吧?

  王海明:所以在一个例外的,偶然的,一次两次的少数的行为上你做为一个有德的人你吃亏了,没有分到北京,但是你只要记住老老实实做好人,那么你在刻苦奋斗,你还能从外地回来。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有德的人在社会上吃得开。你应该从自己做起,只有从我做起这个社会风气才会有所发展,所以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或者社会道德风气的责任不仅仅在社会,也在每个人。我们这个社会也不是人人都缺德的是不是?也有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任何社会,它再污浊,它总有清者,所以这里面有一个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个人要承担责任的问题。我是这么看。

  沈新华:我觉得王教授还有一个,就是说为什么还说尽管有这么多道德败坏的现象也好,风气也好,为什么我们还是说还是好人多?

  王海明:对,你说得对,要是坏人比好人多,这个社会就崩溃了。这个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好人总是多于坏人,或者整个来说绝大多数人,他的好行为总是多于坏行为。

  (心灵寄语:在一个正常生活的群体中也有道德败坏的人做各种坏事,这个群体之所以没有垮下去,正是因为有多数坚守道德信条的人起作用。越是在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时,仍能不为所动,越能显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鲁迅称这些人为民族的脊梁。)

  主持人:现今社会可以说,道德高尚的人很多,正在行善的人也不少,但是有时候,做好人好象也不容易。河南郑州散发帮人名片的吴新生就曾感慨“帮人为什么这么难?”沈新华女士好象对此也深有感触。

  沈新华:小吴同志去印了名片义务服务,人家说他想骗多少钱老实交待,把他给围起来了。我听了以后觉得特别可悲,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李萍:我觉得讲这个问题,人们行道德也好,不行道德也好,似乎舆论压力太大,这恐怕跟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有关系。喜欢用道德来评价道德、经济、所有的行为。刚才沈女士讲的小吴同志,也许他的行为的确是出于纯粹的道德动机,确实想帮人,这是他个人的道德完善,他个人道德成长的愿望,那么其他人去平和的接受他也好,还是冷落的看待他也好,但至少应该把对他的揣测作为揣测而不是去做恶意的攻击,在我们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就很容易把揣测变为现实的一种认定,这个我觉得跟我们的社会环境不是非常好有关。

  主持人:往往也伤害了有这样好心的人。

  沈新华:对,咱们节目里有一个老人家去早市上昏倒了三个小时没人救助,最后去医院已经一命呜呼了,说实在的,要是有见义勇为者把他送到医院出点挂号费,医疗费,日后再和他的家属讨也行啊?可能当时人们也觉得可怜,觉得就别找这个麻烦,怕他会赖着我,另外我还要去给掏医药费,可能各种各样的考虑,就让这个老人家,其实他身体也不是很差。

  主持人:我想像您刚才提到的这些围观的人,要真问问他们自己,让他们自己说说什么是公德,应该怎么做,恐怕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这些人没有这样做。

  王海明:因为每个人行善最根本的要素不是理性和认识,而是那种情感那种爱,那种同情心,品德不是在理论上告诉他要如何如何,你要培养他的欲望,做一个好人的欲望的需要和情感。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这种认知和行动好像是脱节的,而且这种东西好像只差一步。

  王海明:原因是什么?就是他没有做好人的欲望,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做好人他得不到幸福,得不到利益,要是得到利益了,如果做好人有利益了,那他就有做好人的欲望了,也有了做好人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品质才会高,所以品德高低不是一个道德灌输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欲望感情的培养。

  主持人:但是我觉得从另一方面讲,你一次都不做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福呢?

  (音板)

  主持人:另外这里面有没有一个行为表率的问题?

  沈新华:有,我就是特别想说这一点,咱们说雷锋,跟雷锋在一起的乔安山,我看着都是流着眼泪,为什么呢?特别感人,他做了好事,人家把他赖得太悲惨了。

  王海明:榜样有没有作用呢?肯定有作用。人是个模仿动物,那么这个榜样就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小到现在都想模仿谁,但是那个作用不是根本的,另外也和你的榜样真实性、程度也有关系,如果是一个假的,那么人们模仿不了,他是神仙啊,他跟人太背离了,这个榜样一点用都没有。

  主持人:关键是人们一旦知道了是假的以后还会造成道德的倒退。

  沈新华:老头晕倒了我不管,如果是我爹,都快不行了,您把我爹送到医院去了,我知道您救了我爹,我肯定说您是个好人,要学习您,再遇到这样的事儿,我一定要去做。

  主持人:身教胜于言教,这种榜样和这种作用未必是能够立竿见影的,我记住你了,我感谢你了,我未必能够有机会马上回报你,或者回报他人。

  李萍:对,榜样不是单个的个体,榜样就职业道德来讲,有些职业本来就要起到榜样作用。

  主持人:所以咱们讨论职业道德问题。

  李萍:比方刚才讲到的在大商场里,有人倒了没人救,我想这件事不仅是在中国,在日本美国大多数人也不会救,为什么?这种事情是巡警和警察做的。或者他是在车站倒的,那就是车站工作人员的事儿。我在日本也看到有人在车厢晕倒了,没有一个人去救,因为人们没有觉得这是我该做的事,到站之后列车员上来把他给扶下去的,我觉得在中国更多的是缺少这种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事,这样的比较少,像刚才说的公共场所,应该有巡警啊,这些人应该做这些的事情。

  沈新华:如果你能打一个急救电话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你看见了也不报警,也不去通知他的亲人,如果是我的亲人的话我绝对做不到,像刚才王老师说的,人们爱的程度还没有到。

  王海明:人不仅仅局限于不损人,还要做分外的善行。分外的善行是道德的更高的表现。

  主持人:在这个里面,有没有一个效应问题?什么人来先做效果会更好一点儿的问题?

  王海明:这个孔子早就说了。“其身正,不令则行”,还是当官的,你首先要品德高尚,你要是个缺德当官的,你叫别人品德高尚,人家能信吗?

  主持人:我记得早有人举了例子,一个水兵或者一个士兵下去救人,跟一个市长下去救人在道德效应上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海明:对。

  主持人:我觉得社会是不是更应该提倡一些有一定职责的人,你更应该恪尽职守,另外在这方面也要多做一些表率作用。

  王海明:对对对,我做表率你做表率是一种份外善行,他做表率是他的责任,因为他是当官的。

  主持人:我想我们今天就社会公德这个话题请了一些专家和现场的一位听众一块儿进行了一些探讨,还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内容,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做,我们的社会公德就会更好,另外我非常欣赏王老师的一句话,就是福德关系,首先我觉得你应该去做,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这是一种幸福,同时我们社会也应该创造这么一种氛围,让所有能够守公德,有德行的人得到应有的幸福,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社。好,感谢各位嘉宾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谢谢大家。

  另外,关于公德话题的系列广播谈话《叩问心灵》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探讨很深入,因为关于社会公德的话题实际上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仅仅凭我们9期节目也很难把它阐述的特别完整、深刻。确切地说,这只是一次叩问心灵的尝试,在今后的节目中,我们肯定还会涉及到这个话题。听众朋友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告诉我们,我们的地址是:北京复外大街2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节目部》,邮编:100866:电话:010——66092330,E—mail地址:cnrtalk@sina.com。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午间一小时》:焦波的故事(2001/04/11/ 06:55)
4月15日海外来风预告:《刮痧》导演郑晓龙访谈(2001/04/11/ 06:48)
海外来风预告:秦西炫夫妇讲述与音乐相伴的故事(2001/04/06/ 16:55)
3月31日《女人花园》:单身女性访谈(2001/04/06/ 16:53)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春游前别忘了看看“北京郊区旅游手册”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第一届新浪全国妈妈宝宝五一大聚会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