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妇女回家”热论40天之后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20日15:32 生活时报

  3月8日政协委员王贤才发表“妇女回家”的建议至今,各大媒体和网上社区已经讨论了40天。因为此事并非一个转瞬即逝的临时事件,而是一个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话题,所以它将长久地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问题提出后持支持态度和反对态度的人均不在少数,某综合网站的BBS留言班板上,就有7000多条发言,可见“妇女回家”的提出,事关百姓痛痒。需要说明的是:王贤才委员提出的“妇女回家”,并不是必须回家和完全回家,而是希望政策鼓励自愿回家的女性回家,或者阶段性就业。

  整理各方意见,基本观点如下———

  赞成者:

  1、可以把家管好,解决丈夫工作的后顾之忧;

  2、可以把孩子教育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母爱。教育下一代有关国家的前途;

  3、可以稳定婚姻家庭,减少离婚率,加强社会安定;

  4、可以使孕产期的妇女得到更好的休养;

  5、可以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使一些企业减轻负担;

  6、可以节省保姆费等家庭开支;

  7、妇女回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8、男女平等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男人杀猪,女人也得杀猪。

  反对者:

  1、妇女回家意味着妇女解放的破产,30年妇女工作白做了;

  2、妇女回家后男女重新不平等,没有经济地位的妇女将“任人宰割“;

  3、妇女将无法施展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

  4、脱离社会工作的女人将与丈夫失去共同语言;

  5、妇女回家难以满足妇女的诸多工作兴趣;

  6、妇女阶段性就业之后恐怕难以再找到工作。

  其他意见:

  1、在最广大的家庭中,男人的收入还不能足以养活家庭与子女,现在讨论“妇女回家”为时尚早。

  2、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妇女回家后养老、就医、财产拥有权等。

  3、如果从就业角度考虑,谁挣得少谁回家,女人不是专做家务的,有男士表示“男人也可以回家”。

  4、如果把家务劳动算做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发放报酬,可以考虑让女人回家。

  5、妇女回家应该自愿,妇女有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6、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论在社会上“混事儿”还是从事家政劳动,都具有资源配置意义,家务劳动包含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打破对家务劳动的传统偏见,是妇女解放的标志之一。

  对于上述观点的详细表述和展开,已经频繁见诸报刊,本文不再重复。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一些随机采访,结合多年做家庭情感专题的积累,提出一些新的思考,算做“一家之言”,供读者参阅。

  一、只顾家务和工作家务两头疲于奔命,哪一个是真正的解放?

  提出“妇女解放”,恐怕是反对者最尖锐的声音。多年来我们接受的教育也确实让我们认为妇女出去工作是一种冲出家庭牢笼的解放。但是当我们人到中年之后,才发现中国的妇女上有老下有小,身边有丈夫,人到中年,在单位里大小是业务骨干,工作家庭应接不暇。女人40岁左右时,身体和精力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家庭的发条却越上越紧,双方父母正好七八十岁,需要人照顾,孩子上小学中学,必须督促功课、开家长会,注意其身体营养,好多望子成龙的父母还要陪着复习、中考、高考……这个时候,如果能卸去工作重担专顾家庭,许多妇女,特别是知识妇女,会延长寿命,减少更年期症状,丈夫也会感到轻松。

  当然,正像人们说的,为什么不可以让丈夫卸去工作回家?事实是多数男人不擅长家务,性别差异使他们不具备女性的细致、耐心、周到和耐性,这是造物主在创造男人和女人的时候犯下的错误,事实也说明,不管人们怎样呼吁,妻子们怎样忿忿不平,不管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绝大多数家庭仍然是女人在那里操持家务,我们何必非要违反客观规律呢?

  一位张先生这样说:“如果我妈当初不去上班而专心在家哄我,那么我可能会比现在更有出息。每当我妈不无愧疚地向我讲述她当初是如何地在工作和照顾我之间疲于奔命而我又如何地因为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而委屈不已的时候,我都油然地从心底涌起一阵酸楚。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我下定决心不能让我的童年悲剧在我的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如果我娶妻而且生子,那么孩子他妈就一定要在家里好好带孩子,她应该以一个母亲的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絮絮叨叨来温暖、呵护我的孩子。每当想到弱小的孩子在职业妇女那种英姿飒爽又气急败坏的忙乱中被打发着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因联想到我自己不幸的童年而心痛不已。”

  照顾家庭和子女,其实也是社会责任,在只有完成一份社会责任能量的的妇女身上,却要压着工作、生活两副重担,难道可以说妇女是在“解放”么?对于这一点,没有婚姻和孩子的年轻女子或者是有条件请保姆住豪宅的人是很难体会的。

  二、妇女回家之争引出了背后的观念差异:家庭到底该放在什么位置?

  家庭是什么?是禁锢妇女自由的牢笼?是私人的休养地?是完全为个人服务的地方?这是多少年来的传统观念———家庭既然是个人的、私有的,因此是不重要的。工作第一,因为工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家庭第二,“回家”是放弃公益专侍自我的狭隘行为,是对女性的侮辱和轻蔑。

  其实,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家庭的社会属性。与解放初期不同,独生子女的出现和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原先由社会完成的使命下放到家庭,最典型的就是中小学教育的辅助,让孩子不要家长操心,独立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工作的压力比过去要大得多,科技成分的增加,使在外工作的人更加无暇顾及家庭,因此家庭生活的关怀和配偶的心理调节,实际上是社会工作的强心剂,家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可以比喻成“国家的最基层部门”。都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同样,千条小溪汇江湖,小河流水清清,大河才能清清流水。家庭的稳定促进着国家的稳定,为家庭作贡献,让丈夫身体好、干劲高,工作专心致志,让孩子学习好、身体好,充分享受母爱,心理发展正常,同样是为社会作贡献。假如我们对家庭的认识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回家”也许就不是什么不平等或耻辱。

  科学院自动化所X女士曾为哈军工导弹专业的高才生,爱人是高能物理专家。两人都去奔业务,孩子放在农村大嫂家,结果学习不好,没考上大学。为此一家三口都很懊悔。这个孩子后来因为健康基础不好,又得了心肌炎。

  她说:“我不相信两个高智商的夫妻孩子会傻,是我没尽到母亲的责任。还有比我不如的,我亲眼看见一个研究员母亲,把自己的两只旧毛衣袖剪下来给儿子套在腿上当毛裤(那个年代还没有卖儿童毛裤)。”而另一位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女士,孩子几乎没有考上高中。我们总不能理解为这些母亲是舍己为公了吧?因为子女不是私人的财富。

  有人采访成功女士杨澜,说“如果家庭和事业产生矛盾,你会选择哪一个?”杨澜答:“我可能会选择家庭。”另一位成功女士潘虹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发自肺腑地对她的影迷说:“你们好好生活,家庭和事业比起来,家庭第一。”

  我想她们的意思都不是说事业不重要,而是说家庭出现问题时,事业也难以做好。

  所以,所谓“女性的价值体现”,不应当狭隘地理解为就是单一的工作成绩。每个女人可以选择自己实现自我的方式,当好总裁和当好母亲同样是成功的女性。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女性都有又当好总裁又当好保姆、家庭教师、护士、清洁工、厨师的能力,那样对女人才真正的不公平。如果女人选择了“事业”,那你可以不选择十分牵扯精力的家庭,或者找一个愿意“回家”的男士做伴侣。那样的妇女确实是真正地解放了,她可以轻松上阵与男人决一高低。在发达国家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但是这需要男人和女人在婚姻观念上首先进行革命。因为中国的女性,绝不愿意找一个每天只知道戴着围裙的丈夫。如果妇女选择了家庭这份“事业”,可能在社会的事业就须做些牺牲。鱼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

  我曾经参加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对话,说到贡献,一位消费者报的记者说:我的母亲没有工作,但是她培养的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研究生,这就是她的贡献和骄傲。看来女性的价值体现与是否“回家”无关,而是在于你的选择。

  三、今天提出“妇女回家”是以知识、教养、爱情、经济发展为基础,是哲学的否定之否定

  妇女回家并非新的话题,虽然前几年没有拿到政协会议上讨论,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妻子不再工作已成事实。比如出租汽车司机、合资企业的白领工作者、演艺界自由职业者等等。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自然有的家庭可以减少社会劳动强度。无疑是经济发展引发了妇女回家的动议,这一条已无可非议。

  这里特别想提出的是,今天的夫妻已经不像早些年那样缔结于父母包办或者媒妁之言,大多数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城市婚姻更是如此。今天夫妻平等关系的维系,已不完全是经济因素。在没有爱情而言的家庭,妻子没有经济收入可能会“任人宰割”,但是在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如果讨论“谁回家照顾家庭”,恐怕多数顶天立地的丈夫会谦让自己的妻子。今天再谈“妇女回家”是在“爱情婚姻”基础上提出的,已经与反封建时期的妇女出来工作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它建立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起点上。如果一个家庭的夫妻关系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当然绝不可以鼓励他们“妇女回家”。 另外,调查中显示,越是有教养的丈夫,妇女回家问题处理得越好。王先生是某公司高级雇员,今年48岁,他的妻子曾在中学教英语,现在下岗回家照顾两家多病的老人,辅导孩子中考,夫妻都感觉挺好。另外一名江苏的中学教师投书本报,说妻子下岗后家中一切井井有条,他腾出更多时间写稿,收入没减少,夫妻更和睦。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女士,她妹妹在日本留学时嫁给了北海道富商的儿子。丈夫不屑于商场争斗,在大学研究汉学。他们生有2子,家中经济大权完全在“回家”的妻子手中,丈夫没时间跑银行啦、办信用卡啦这些事,有时丈夫花钱要向妻子申请,日本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在知识层次较高的家庭中,夫妻互敬互爱,有了稳固的爱情基础,妻子回家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基于这一点,在没有爱情基础和足够知识修养的家庭,妇女回家显然不合适。换句话说,“妇女回家”应该是社会道德修养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夫妻之间的“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目前的许多家庭考虑妇女回家确实还底气不足。(萧燕)


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都市生活全新改版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第一届新浪全国妈妈宝宝五一大聚会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