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特写:走访杨浦区几家社会办养老院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27日17:21 新民晚报

  人总是要老的。今天的上海,随着老人的日益增多,已跨入老龄化城市之列。而未来的家庭又将以独生子女为主,一对夫妻将同时承担4位老人的赡养义务,显然十分困难。到哪里去“养老”,已成为摆在市民和社会面前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老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到养老院里去安度晚年,因为那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有更多老人
作伴。而除了国家开办的福利院、敬老院外,各种社会办的养老院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杨浦区福利院外的长队消失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的养老床位一直十分紧缺。就拿有110万人口的杨浦区来说吧,5年前除区福利院、10家街道镇办的敬老院以外,老人就没有其他去处了。1996、1997年杨浦区福利院床位爆满,外面排队等候进院的老人达800多个!

  连续7年,上海把新增养老床位列入市府实事项目,使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养老床位猛增至2.2万余张,社会力量也成为养老事业的生力军。目前全市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已经达到95个,床位达7365张,分别占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总数的21.8%和31.7%。

  杨浦区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近年来转制后部分设施闲置,幼儿园也空出了不少,于是,一些单位和个人纷纷申办养老机构。区民政局对符合条件的单位,满腔热情地给予政策咨询,上门指导,并依托区社会福利院,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仅去年就培训了100多人。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进行培训,让社会办养老院的院长到区福利院、街道敬老院去实习。目前,杨浦区共有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32家,其中社会办25家,占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四分之一强,床位数占全区总数的55%。

  老人入院难终于缓解了,如今杨浦区福利院外几乎没有人“排队”了。不过,社会办养老机构办得好吗?老人在那里开心吗?

  “就像对自己的长辈一样”

  走进位于景星路上的东海养老院,记者不禁为这里良好的设施而惊讶:房间分单人房、夫妻房、三人房、四人房等多种,室内空调、电话、卫星电视及卫生设施一应俱全,住在这里真有点住宾馆的感觉。一问才知道,这里以前的确是上海丝绸公司的宾馆,1999年改建成养老院,难怪规格比较高。丝绸公司的下岗、协保职工比较多,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转变观念,来这里当上了护理工。保健医生则由公司医务室两位退休的主治医师担任。

  今年42岁的谢秋萍原是上海丝织三厂的织补工,1998年下岗,1999年底到院里当护理员。眉清目秀的她刚来时接触到粪便,连饭也吃不下,现在天天为老人洗澡、擦身、洗衣服,成为最受老人欢迎的护理员。她还首创了“触摸式服务”,有些患病的老人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谢秋萍去了,拉着老人的手,温言软语地劝解一番,老人马上就安静了。

  院里有一对高龄老夫妇,88岁的潘老太患有老年痴呆症,唯一还记得的女儿“小妹”去了美国。她脾气暴躁,喂她吃饭,吃上三口就不肯吃了,还骂喂饭的谢秋萍是“扫帚星”。谢秋萍没有生气,而是跑到隔壁,假装接听“小妹”打来的电话,然后对老太说,“小妹”问她的情况怎么样,要她多吃些饭。潘老太听了乖乖地吃饭了。记者问谢秋萍整天照料老人累不累,她说:“没什么,就像对自己的长辈一样。”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人也各有各的心事,养老院想方设法给每个老人排忧解难。院内有位82岁的朱老伯,患有尿毒症,每次病重时总是念叨着养子杨杨、孙女囡囡的名字。

  去年夏天老人病危,养子说:“我们已服侍了他5年,这病没法治了。送回家来吧。”院长沈伟励把养子叫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老人从你1岁起含辛茹苦将你养大,现在他这么痛苦的时候,你怎么能不管?老人最爱你们,整天嘴里叫的就是‘杨杨’、‘囡囡’……”一席话,说得养子流出了眼泪,最后同意将老人送去医院,又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二年多收到二十八面锦旗

  陈解鸣和胡宏芬是一对40来岁的夫妻,几年前,胡宏芬从上海第12丝织厂下岗后,到某报关公司当办公室主任,丈夫陈解鸣下岗后从事装潢业,干得也不错。1997年底,胡宏芬对丈夫说,现在小孩少了,幼儿园都关门了,老人反而多了,我们办个敬老院怎么样,也好为福利事业做点事。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杨浦区幼托中心的支持,利用一处闲置的幼儿园开办了宏运敬老院。现在,院里的86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了老人,其中瘫痪的、需要全护理的老人近90%。

  74岁的凌伯伯看到记者,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命是院长捡来的。”凌伯伯因患颈椎病,手术失败,全身不能动弹,连头都不能转,病历上的诊断是“终身瘫痪”。当时,他是被用救护车抬进敬老院的。即便如此,陈解鸣仍想办法让老人活动活动。每天三顿饭,他都把凌伯伯从床上抱到藤椅子上,再喂他吃,喂完饭,又把老人从藤椅上抱下来,扶他站一会儿,老人很重,陈解鸣每次都抱得满头大汗。老人大小便无知觉,有时几天没有大便,护理员就用手为他抠。医生又为他制定了康复计划,护理员每天为他按摩,配以针灸治疗,院里特为他提供了一张双人床,上面装一根旧水管,让老人锻炼。

  整整一年过去了。如今,凌伯伯已经能自己坐起来,自己下床,还能自己上厕所,甚至拄根拐杖到院子里走上一圈!所有认识凌伯伯的人都说是奇迹。凌伯伯说:“尽管我有4个儿女,但小陈要比我的儿子还要好。”凌伯伯的儿女看到父亲的变化,也激动不已,捧了一大块匾送到了敬老院,上面写着“为老服务,功德无量”几个大字。

  尽管是一家民办敬老院,但这里收费却较低,最低每月仅500多元,全护理每月也不过860元。对有些家境贫困或子女都下岗的老人,陈解鸣夫妇还减免费用,他们的话很朴实:“如不减免,这些老人就住不进来,就得不到照料。”敬老院开办两年多来,80多个老人没有一个生褥疮,敬老院已收到锦旗28面,3块感谢匾。

  让老人心中充满阳光

  阳光养老院的名称,是上棉17厂职代会通过的。上棉17厂原是个万人大厂,如今改制为上海龙头实业总公司,现有在职职工3000人,退休职工达7000人!其中还有不少孤老。

  为了解决本厂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也为了让富余职工再就业,厂里决定利用原有的招待所开办一个养老院。1998年,厂里投资50万元,按区民政局的要求进行改建,36个房间间间朝南,阳光灿烂,卫生设备齐全,还添置了健身、康复设施。养老院建成了,叫什么名字呢?厂长发动全厂职工为养老院起名,先征集了12个候选名称,再在职代会上投票,结果“阳光养老院”得票最高。

  养老院的服务也像缕缕阳光洒进了老人的心田。这里的护理工大多数都是上棉17厂的下岗职工,其中还有荣获三届市劳模集体的布机间的组长杨文元!他们的服务宗旨是“视老人为父母”。院里考虑到,老人不仅要吃好住好,还要精神舒畅,为此开了个法律咨询室,每周半天让老人来讲心里话。因为老人有时为房子纠纷、财产分配等问题而烦恼,和护理员讲似乎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到法律咨询室倾诉一番后,能得到不少法律知识和解决的办法,心里舒坦多了。

  阳光养老院现有78张床位,入住率超过了90%,一位80多岁的台胞也选择这里颐养天年。现在厂里准备扩建养老院,投资180万元,改造旁边的一幢职工宿舍,设施比一期还要好,可增加100只床位。老人们都觉得养老院名副其实,住在这里精神愉快,心中怎不充满阳光呢?


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第一届新浪全国妈妈宝宝五一大聚会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