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告别粮本系列报道:找不到粮店了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5月08日16:10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粮店故事一

  盘福粮店

  成功转型创品牌

  追索粮本在市民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离不开去寻找曾与市民朝夕相处的粮店,昔日粮店今安在?记者得知在盘福路有一间在改制转型中成功经受市场考验,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得到李岚清副总理和卢瑞华省长肯定,如今在社区居民中仍享有极佳口碑的粮店“老字号”————“8”字连锁店盘福分店。 经理亲手理货

  我们找到盘福粮店时发现,它和我们印象中粮店的模样已相去甚远了。该店陈经理蹲在地上理货,她得知我们是来采访的忙带我们去二楼办公室。通过陈经理,我们还联系上了盘福粮店前两任经理:盘蓉增和司徒林焕。

  打造金字招牌

  店墙上挂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时的照片和1992年卢瑞华省长在店里的亲笔题词:忠诚服务、信誉第一。1992、1993年粮店纷纷改制转型时,十几家这样的粮店联合打出“8字店”品牌,在市场中闯出一条新路。通过回忆,几位店长为我们勾勒出过去粮店的样子。

  盘福粮店1991年前的店址在朱紫街,盘蓉增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大半都与这家店重合。老人今年68岁了,从1953年刚满29岁起进朱紫街粮店工作,1956年至1970年一度调到西华路粮店,其间还参加过大炼钢铁运动。1971年回到朱紫街粮店后,盘蓉增当“主任”(就是店长),直到1993年退休。回忆粮店辉煌年代的繁忙景象,盘店长和陈经理都有点兴奋,那时他们凌晨4时就起床,排队买米的人站到一条街外,店员们从早到晚忙不停歇,粮店除了卖米和油还负责发放多种票证。陈经理那时还是小姑娘,每户居民买米都要在粮本上做记录,她翻粮本翻得连手上的皮都破了,可见工作量多大。

  90年代初粮店转型步伐加快,盘店长退休了,新店长司徒林焕很年轻,他率领大家把盘福粮店重新装修,大刀阔斧拓展经营品种和售卖方式,自创现在家乐福等洋超市中常见的“堆卖”方式,既吸引零售也吸引批发,一下做大了销售量,并被其他“8字店”效仿。“粮店”经营范围从粮油逐步扩大至日用副食各方面,粮店不断申领新执照,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不断增加品种,目前已成功转型成服务社区的小型超市。记者第二次去盘福粮店时,陈经理正在门口的冰柜卖雪糕,近100平米的店铺经营几千种商品,基本能满足周围市民日常生活需求。

  坚持卖米卖油

  目前“8字连锁店”坚持卖3种商品:三级米、精面粉和散装国标二级花生油,其中盘福粮店是经营得最好的一间,这得益于该店在周围居民中树立起的良好口碑。虽然广州零售百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她们仍对未来充满信心。

  粮店故事二

  湛塘粮店

  无奈改行卖精品

  湛塘路粮店有着另外一种命运。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没有摆脱没落直至被取而代之的结局。

  近日,记者冒雨来到了湛塘路,这是一条长约500米,宽约20米的小路,记者所要找寻的湛塘粮店不见踪影。经过一番打探,记者才得知,湛塘粮店已在一个月前迁走,原有的场地由粮店所在的富国粮油公司与人联营,改做精品批发生意了。

  月销售额锐减

  经过一番周折,记者找到了原湛塘粮店最后一任“掌门人”麦经理。虽然只在湛塘粮店任职半年,但麦经理对在粮店的日子记忆深刻。她说,半年前调到湛塘粮店时,店里只剩四五个人。因为店里的储藏量比较小,运输能力也不行,因而每个月的销售额最高的也只有几万元。而10年前,国有粮店最红火的时候,每个月的销售额可以达到二十几万,从前排队买米和后来门可罗雀可谓天壤之别。麦经理目睹了粮店从兴旺走向衰落。“以前有国家政策的保护,国有粮店可以旱涝保收,随着粮食市场的开放,私营企业一拥而上,粮油批发市场到处可见,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如今已是建设新村粮店负责人的她在这个大而现代的工作场所悠悠回忆着曾经有过的风光和无奈。

  她顿了顿,接着说道:“国有粮店的退休工人很多,包袱比较沉重。同时由于制度的限制,经营手法也不够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竞争力。” 尝试转型无效

  在单纯做粮油生意获利不高的情况下,为何不像其他粮店一样,同时经营多种商品呢?麦经理说:“这种扩大经营我们也做过两年,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反而还使粮店亏损了不少。因为在离湛塘路200米的珠光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商品的种类非常齐全,附近的居民都习惯到那里去买东西,这样我们的商品很难及时销售出去,只能堆积起来。堆积的时间长了,商品变得不新鲜,居民就更不愿意买了。最后过期了,只有我们自己处理掉。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比没有实行扩大经营时亏损的还要多,最终只好放弃这种转变。"

  主动放弃竞争

  麦经理这样看待湛塘粮店的终结,“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没有这些优势,只能退出竞争的舞台。现在将粮店转营为精品批发店,也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了湛塘粮店。柔暖的阳光跃过古老的门楣,撒进狭长的粮店,有晶莹的光在跳跃。年轻人喜爱的各种小饰物代替粮油占据了这个空间,那个堆满白生生大米的粮店确已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王钧 陈卉 李桃卢冬红 关春瑜 王青草实习生 俞岚 冯雷 朱德喜 本报记者 李向新 梁音实习生 郭晴)


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五一旅游专题给您最快信息和贴心帮助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影视演出应有尽有--“五一”娱乐总动员!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