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上移动梦网,赢手机大奖。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津市外来人口生存现状报告 子女教育篇(二)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5月25日15:41 每日新报

  小二郎 捡拾废品没学上

  刚收来的各种破烂儿装在绿色编织袋里,堆在三轮车上像小山一样,一个13岁左右的男孩儿骑在“小山”上,紫红色衬衣,黑裤子,脏乎乎油腻腻的。他哼着曲子,如同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悠闲得意。蹬车的是个17岁左右浓眉大眼的男孩,也是一脸喜气。两个孩子同时看到了收货的贩子,小男孩立即大喊着招呼起来,大男孩则不动声色地停下车。买卖谈得
还算利索,小男孩摆出老板的神态拍着他的货吆喝一声“卖啦!”大男孩立即从褪色的破军裤口袋里摸出一个小计算器,收货人也拿出同样的一个算起来。

  但是他们的买卖却被记者给搅黄了,因为摄影记者的镜头刚一伸过去,小男孩马上机警地捂住计算器,质问记者为何拍照。随后他一下子蹦到三轮车上蹬起就跑,还扭回头摆出得意的笑脸。听口音,他们不是天津人,记者笑着问小男孩的年龄,“20岁,你管得着吗!”车走很远了还能听到他的声音:“我知道你们是记者,不就想给我曝光吗!”

  记者哭笑不得,但很想跟他们多聊一聊,摄影记者也追上去想多拍几张片子,可是两个男孩像躲瘟神似的骑车远去。其实,男孩并不知道记者的用意,但在他们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但又不成熟的大脑里,一定已经产生了记者会“迫害”他们生意的想法,看来,买卖对于他们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失去了它,将会衣食无着落,甚至连老家都回不去。

  在村子里转了一圈,除了这两个十多岁的大孩子外,在遍地垃圾的街道上,记者还见到了两个六七岁骑三轮车的小男孩,其中一个脸很白净的小男孩在后边推车,模样挺招人喜爱的,他脚上趿拉着一双大大的黑色破运动鞋,很明显是拣来穿的。星期五上午不在学校,这几个孩子没有上学。他们的父母在哪,记者没有见到,很可能也在干收废品的买卖。正当学龄的孩子,都有着机灵的心智,却不能在教室里学习,是困顿生活的逼迫,还是家长对他们教育的忽视,也许兼而有之,但对于孩子,小小年纪就远离了课堂、知识,他们的未来该让人多么担忧。

  孩子最好的玩具

  是收来的废品

  大毕庄新中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收废品,到处都能看到拣破烂儿的男人、女人,中年人、老人,他们大部分来自河南、安徽两地。

  走到新中村小学一打听,学校里外地孩子占了一半,但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经营木材的福建人,家里以收废品谋生的学生几乎没有。这些该上学的孩子都在哪,在做什么?

  在一条小胡同里,一个7岁小女孩正坐在门口喂兔子,黑白毛相间的兔子趴在笼子里,小姑娘不断地往里塞进白菜、油菜。她随父母来新中村,白天大人都去干活,她只能和兔子玩。她还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样,只听大人们谈过上学的事。在她看来,每天摆弄些从废品里找来的小玩意和喂兔子就是最快乐的事。这条胡同里还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用怯生生的目光看着陌生人,记者刚一靠近,他就躲进奶奶怀里。记者正想拍照,小孩竟被吓哭了。她奶奶说,孩子很少见生人。

  在新中村,这些靠拾废品为生的河南人、安徽人具体有多少,记者没做过统计,但据说,光是从河南周口来的就有2000多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带着孩子来,尤其是到上学年龄的子女,几乎都留在农村。

  留在老家的孩子,生活一般由老人照顾,十多岁的就能自己做饭吃了,家长也不太担心。但学习怎样,这些家长就无法“遥控”了,全方位教育子女的责任更是难以承担。

  在新中村一排低矮的小平房外,地上堆满了破布、泡沫、烂棉絮、废塑料、瓶瓶罐罐……脚踏在哪儿,哪里就发出“嗡”的一声,成群的苍蝇在烈日下飞舞,没头没脑地乱撞。一位干瘦的妇女正蹲在地上收拾破烂儿,看上去快50岁的年纪。她告诉记者,她家的两个男孩都在家乡河南周口,大儿子在县城读高中,老二初中毕业后就在家种地。“正是花钱的时候呐,老大读高中,学费、吃住一年没3000元下不来,地里打的粮食除去自己吃和交公粮,剩不下多少。我们出来拾破烂儿,就能省下家里的粮食,一年还能挣些钱供孩子念书。”她说话时手里的活一直没停,偶尔抬头看记者一眼,立刻就又低下去,她满脸皱纹,眼角糊满眼屎,嘴唇干裂,但说起大儿子兴致还挺高。记者问她是否供儿子读大学?她笑着说:“谁知道他有没有这造化。唉,就算考上了,也供不起吗?”“孩子知道你们出来捡废品吗?”记者问。“没跟他们说过这些,孩子知道俺们是受苦来的,都挺懂事。”她不再抬头,默默地做手里的活。按照她的说法,一天挣10到20元,除去租房和吃饭,一年能剩下3000元左右,对于这些背井离乡收废品的外地农民,这已是一项可观的收入了,单单靠种地,孩子也许连学都上不起了。

  带孩子出来一是上不起学,二是呆在这里也受罪,让他们在家还能勉强读几年书,不至于当睁眼瞎罢了。看来这已成为他们的共同想法。

  关注孩子

  最新报告喜忧参半

  2000年9月至10月间,天津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对在津居住1年以上、家中有0-16岁儿童的部分家庭进行了“天津市流动人口子女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本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托的比例仅占学前儿童的21.2%。而其中学前(5-6岁)儿童又仅占入园入托总数的34%,远未达到规定要求。入学情况还比较乐观,学龄儿童目前在学人数达到96.6%。其中小学生92%,中学生8%;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有72.1%,民办公助校24.6%,其他学校3.3%;在学校里,有31.6%属于正式生、68.3%是借读生,其他为0.2%。

  可以看到,适龄儿童中不在学的占总数的3.4%,“从未上过学”的有22.2%,“中途辍学”的有77.8%。从未上过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上学”占66.7%,其次是“没找到合适的学校”,没有“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和“家里有事需要孩子帮忙”的情况;中途辍学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学习困难跟不上班”占50%,二是“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占25%,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占12.5%,四是因为“搬家”占12.5%,属于前两个原因的均是初中学生。这些不在学的孩子尚无“打工挣钱”、“给父母帮工”和“料理家务”的情况,他们主要是呆在家和别的孩子玩儿。

  调查结果从多个侧面反映,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尤其是从农村或偏远地区来到天津的孩子,绝大多数的生存状况、受教育情况和发展状况好于老家的孩子。外来人口之所以留在天津,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把孩子带到天津的外来人员,普遍认为天津的生活环境好,对孩子成长有利,而且天津的学校比老家的好,他们中近一半人说“孩子跟着父母可以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更安全、健康”。

  此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受教育情况总体上看比较好,在学孩子的学习状况在班里处于“下等”和“中下等”的只有5.6%,处于“中等”水平的有50.4%,处于“中上等”和“上等”的分别为31.7%和12.3%。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困难、受教育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一直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来津后在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积极的变化。掌握知识方面比过去好的达到总调查人数的68.8%,与人交往方面变好的占58.9。另外,身体、性格、仪表、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比在津前有大幅提高。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时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美丽亚洲假日花园
  • 富康之家 汽车租赁
  • 12.5万售雅阁轿车
  • 威嘉室内装饰
  • 铭山大酒店火锅节
  • 山东世博招聘人才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