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上移动梦网,赢手机大奖。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夏旱魔袭中原--部分重点干旱地区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6月06日11:4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在河南省持续了10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后,大旱降临河南,煎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原大地。

  今年1月下旬,我省南部地区有20~30毫米的降水,其他地区无透雨;进入2月份后,全省基本上没有降透雨,这在西部地区已持续了120~130天,其他地区90~120天。进入初夏后,气温持续偏高,比常年高出2~3摄氏度,蒸发量大。这是造成目前干旱的主要原因。

  6月2日,河南省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研究员张全荣在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

  他说,6月1日对土壤墒情的调查表明,在全省117个县市中,有13个县市属轻度干旱,38个县市属中等干旱,42个县市属严重干旱,只有24个县市没有发生旱情,这24个没有发生旱情的县市,大都不是依赖降雨,而是灌溉条件比较好的缘故。在土壤干旱的同时,我省的大气干旱也很严重,对农作物生长会造成影响。

  据估算,在全省约1亿亩耕地中,干旱耕地约有8000万亩。今年的干旱属于初夏旱,其特点是1月份之前降水比较充分,之后无有效降雨。初夏旱在河南是20年一遇。

  去年冬天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充分,今年小麦遭遇干旱时根系已相当发达,而此时较好的底墒为小麦生长营造了一个较有利的环境,虽然在小麦灌浆期急需雨水的情况下没有迎来有效降水,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干旱导致浮墒(播种耕作层)不好,不能播种,就是播下种子也不能出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玉米专家姚万山等数位专家一致认为,去年的干旱主要影响的是小麦生产,而今年的初夏干旱则对秋作物影响大。秋作物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象,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因而这次干旱对我省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作物增收的影响将会是很大的。

  据张全荣6月2日预测,从目前看,旱情不会马上解除,未来15天内,我省不会有全面缓解旱情的有效降水。

  据专家介绍,这次大旱我省的重点受灾地区为豫西,而在豫西旱灾最严重的是新安县。于是,本报记者千里驱车走新安。

  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植活一棵小树也就是两元的成本。但今年,在干旱的新安县,每棵小树平均已经“喝”了8元钱的救命水,能否成活还是个未知数。

  新安县副县长侯战国说,为改变生态环境,今年他们在道路旁、山坡上植树380万株,其中道路绿化树140万株。现在山坡造林的事儿已经顾不上了,那山坡上的240万株小树浇不上水,死了心情不好受,但真的没有办法。而140万株道路绿化树要活下来,平均5天需要浇一次水,两个多月来,一棵树平均浇了8元钱的救命水,现在看来还要浇下去。他说,今年新安县33.9万亩小麦有32万亩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减产已成定局,但具体减产多少还没有统计上来。目前的最大问题也不再是小麦到底减产了多少,而是夏播。新安有60万亩耕地,水浇地不到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更小。如果不下雨,旱地不能下种,就是深井能浇水的耕地,因为每浇一遍水需要50~60元,成本太高,老百姓认为划不来,也会放弃浇水播种,继续等待下雨。深井从根本上来说是解决群众吃水问题的,水量小,一口深井一天也就只能浇灌五六亩地,就是想浇也很难浇过来。

  今年新安种植烟叶2.1万亩,受旱1.74万亩;种植香花辣椒2万亩,受旱1.8万亩,截至6月1日,新安县60万亩耕地中只有1万多亩耕地得以灌溉。

  因长期干旱,新安县有8000户3.99万人吃水极为困难。

  80多米宽的涧河没有水,河道上布满了被太阳晒得烫手的鹅卵石。迎风而立的绿油油的黄蒿草成了河床上的主角,还有那些随风飞舞的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塑料袋。

  新安县防洪抗旱办公室主任孟昭辉对记者说,涧河从今年4月中旬就已经没水了,河床上的黄蒿草有的已经长了半米多高了。

  新安县共有4条主要河流,像涧河一样,畛河、磁河、金水河等其他3条主要河流也在三四月份断流了。李村乡仙桃水库、城关镇水库在4月中旬就干枯了。其他9个水库的蓄水量也远不及常年。

  地表水奇缺,地下水奇深。在新安,井打上80~100米也不见得有水。而这儿的地表土层一般只有1米左右,之下就是岩石,薄薄的土层蓄水难,厚厚的岩石打井难。在有的村子里,别说浇地,就是人吃水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13岁的小女孩刘华南家住新安县北冶乡贾岭村,爸爸生活不能自理,妈妈走失了。为了生活,她必须到1公里外、位于山谷底部的北井沟井去打水。

  几天前,刘华南提着一桶水爬山回家的路上,倒了下去,直向山沟里滑,幸好山坡上的荆棘挡了一下,救了她一命,但她的腿已经被磕得鲜血直流,身上扎了不少荆刺。

  小女孩坚强地爬到山路上,看到自己提的水洒了一地后,不是痛得,而是伤心得哭了。她想的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要回去再提一桶水。

  这是小女孩的同村人刘改姓告诉记者的。记者想去看看这位坚强的小女孩,刘说小女孩的姑姑已经把她接走了。

  刘改姓是位四十来岁的汉子,每次吃完饭有劲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挑水。从他家到北井沟井大约1公里,把水担回来,需要50分钟。 北井沟井的四周都是大山,挑水的山路崎岖不平,连个台阶也没有,路的一旁依偎着大山,另一旁就是万丈深渊。

  站在这个口径50厘米的井旁,他对记者说,这口井养活着四周几个村的3000多人,他家还是近的,远的离这井有2.5公里。

  他挑起水桶开始攀登山路。山路坡度很大,也很不平整,走起来很费力。走到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方,他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样一路上歇息了5次。等走到他的家门口时,他的布衫已经汗透,但桶里的水满满的,一滴没洒。

  他说他家4口人,还养了1头牛、4头猪,牛一次就要喝一桶水。另外大热天,还要洗洗脸和衣服,这样下来,就是水循环多次使用,一天也要挑上4次。中间要稍微喘口气,上下午各挑两次。刘改姓这位一家之主,每天花在“水”上的时间需要4个小时。

  刘说,有时病了、累了、忙了,他也会买点儿水吃。但一桶水一角五分,一天下来要一块二,他吃不起。

  “要是下雨就好了!”刘说,“我家有一个水窖,存些雨水,让牲畜吃,我一天挑一次就够用的了。”但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刘家水窖里已经有些发臭的黄泥汤被别人偷走了。

  不只是偷水的故事让人心酸。在这儿,谁家的水窖大,谁家的水窖好,谁家就能娶到一个好媳妇。相亲时是要先相水窖的大小的,没有水窖的人家,想娶媳妇就困难。做一个5米见方的水窖,投入的人工不说,光水泥、砖石等材料也要花2000~3000元,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水窖不光是个用水方便的问题,其实它也是一户人家财富的象征。  (上接第3版)水窖建于田野里的地下,这样水的温度就会随大地的温度而变化,虽然不像井一样水是活的,但由于温度低,水还是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质。夏秋季雨水大的时候,接满一窖水,待缺水时用,一般能使用几个月。由于地里的尘土、庄稼碎末及牲畜粪便等会随雨水一起流入窖中,有时卫生较难保证。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剩下的水底,因为有着较多的垃圾,会有些发臭,这时人就不能再吃了,但牲畜吃还是可以的。现在村民把接的雨水用完后,有时也会花上三四十元买来两立方米水存放在窖里。村民还自制各种各样的“枷锁”,把水窖锁起来,以防被偷。

  今年,贾岭村村民高志华的小麦歉收五成,一亩二分地只打了三袋麦子,不到150公斤。

  地里的裂缝像铺开的鱼网一样,连在一起,裂缝大都2~3厘米宽,手伸进去绰绰有余。记者把整个手都伸下去后,没有摸到裂缝的底部,更没有摸到任何泥地的潮气。用眼观察,裂缝的深度大都在30厘米以上。

  高说:“地干成这样,下啥种子也不会出来的。老天爷下雨了,这地就种,不下,就别想种地的事儿啦!浇水种地,门儿也没有,连吃的水都没有,哪儿还能浇水种地。”

  村民刘改姓在自己院子前种了四棵南瓜,现在瓜秧儿才拖了1米多长,已经浇了52桶水。如果按当地水的市场价来计算,这52桶水值7元,但他不是买的水,也买不起。他是从贾岭村北井沟井挑水浇的南瓜,如果挑水按每小时一个来回的话,他为这四棵南瓜的“生存”,该是挑了26个小时的水了。刘对记者说:“种上了,没办法,不能看着它们死呀。死了,以前的投入就亏了。但想想,这代价太大了,咋能不亏?现在南瓜还没有坐瓜,老天不下雨,我还不知道要挑水浇它们到猴年马月呢。”

  新安县政村乡刁嘴村的水井旁边的一棵南瓜,远没有刘改姓那四棵离水井1公里多的南瓜幸运,它的小命危在旦夕。井干枯了,它的主人对它再也无能为力了。这口60多米深干枯的水井,是刁嘴村600多人的生命之井。这口井也是刁嘴村第15口干枯掉的水井,在它之前,该村已经有14口水井变成了干窟窿。

  村支书宋远峰对记者说,看来要想解决吃水问题,只有打深水井了,深度要打200米以上。靠人力,像以前一样打井,就是出水,也会很快干枯。但打深水井,得靠机械,需要30多万元,村里又没有这个能力。他说,因为一个水少,导致村里三多:残疾人多,光棍多,缺粮多。“水是万物之本,没有水,庄稼种不成,养殖也搞不成。”宋说到这儿时,一位老汉把话接了过去:“天一旱,喂的牛就顾不上价钱,好歹得赶快卖掉。” 宋黑瘦黑瘦的,才45岁,头发已经脱落大半,看上去像个60多岁的老头儿。

  天无绝人之路。尽管新安县引黄工程还没有投入使用,但穿山隧道已经打通了。在引黄工程五号隧道与六号隧道的峡谷地带,留有一个清淤口,而从山体上浸入隧道的一点点水,被刁嘴村的一位村民发现了。村民们在清淤口处放了四五个装满泥沙的编织袋,把水拦了一下,稍微形成了10多厘米深的积水,就开始拿小塑料盆刮起水来倒入桶里挑回家。

  新安县铁门镇杨树洼村有800多人,900亩地,今年种了300亩香花辣椒。

  一块地里的辣椒,为了保墒,都覆盖着地膜,有的很旺盛,有的却干枯了,这是为什么呢?

  该村支书张宏伟对记者说,旺盛的辣椒是在5月5日之前栽种的,干枯的辣椒则是在5月5日之后栽种的。5月5日之前栽种,现在根系已很发达,且覆盖了地膜,已经得起干旱的打击,而5 月5日之后栽种,根系不发达,自然经受不了这么大的干旱折磨,枯死是正常的。现在土壤干化得很,补种都不能成活了。如果不下雨,村里的其他600来亩耕地,也只有撂荒了。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种专家姚万山等呼吁,应重视秋季作物生产。小麦生产主要解决吃饭问题,但现在的小麦已经吃不了了,出现了积压。而玉米是短缺的,价格也超过小麦一毛多钱,花生、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对于农民来说,也主要是用来“换”钱的,农民要想增加收入,要靠秋季生产。“撂荒思想”是要不得的。

  专家认为,从香花辣椒的不同命运中可以看到,在小麦价格不高的情况下,适当少种些小麦,留出耕地多种些春玉米、春花生、春棉花、春水稻,是有必要的。这些“春”字号秋作物,就是遇到初夏旱,一般也能抵抗过去,因为初夏旱发生时,它们的根系已相当发达,产量会比“夏”字号秋作物普遍高出20%~30%,品质好,商品性更好。专家说,现在都是麦茬稻,育种时只能缩短生长期。假如搞春稻,育种时就可以有意把生长期拉长,这样的话,春稻产量会更高,会更好吃,更具商品性。这其实也不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专家们说,6月8日至10日是播种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在这之后,无论播种什么秋作物,产量都会受到影响。

  新安是缺水的,但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新安的水会多起来。

  新安看到了这一机遇,投资8000万元的“提黄工程”已经试过水,在不久的将来会投入使用。据称,该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要解决居民及工业用水,而且要把新安的水浇地“由现在的平均每人1分提高到半亩”。

  但据侯副县长讲,“提黄工程”每从小浪底水库提出1立方米水,仅电的成本就是0.57元,加上其他运行成本后,应为0.67元。按目前漫灌的浇水方式,每亩50立方米水,浇水一次需要33.5元(应付的调水费未计算在内)。侯说,不能指望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卡脖旱”的难关后,就会有一定收成,它不能保证作物高产。

  据新安县防洪抗旱办公室主任孟昭辉讲,“提黄工程”总公司是独立核算单位。至于农民是否用得起水,财政是否补贴,现在都还不好说。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旱季的吃水问题,专家告诉记者,登封的屋顶接水工程是个值得借鉴的方式。于是记者赶到了登封。

  在登封山区,有许多关于水的或喜或悲的故事。水作为一种最普通又最昂贵的不可替代的商品已深入到登封山区群众心中。在这里买水卖水已属正常,担着水瞧亲戚也屡见不鲜。

  水在广大山区就是生命,是希望。据登封市水务局介绍,登封水资源总量为2.3亿立方米,人均390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登封山区的群众在与旱魔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中,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人畜吃水难的有效途径——屋顶接水。

  登封水源奇缺的送表乡西送表村七组,是个200多口人的自然村。这几年,这里的村民显然是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平顶的新房。但是由于这里地处半山腰,村民的大部分宅院都建在了青石板上。在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村里仅有的一口吃水井只在6、7、8三个月的雨季才有水,其余9个月的时间里村民都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地方买水吃,遇到大旱之年,买水的地方要在5公里之外。

  去年6月,在政府的倡导下,在水利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这个村家家户户开始搞屋顶接水工程,村民根据自家人口的多少,在自家庭院中的青石板上先开凿出一个地窖。家里有3口人,就开凿出一个不小于30立方米的地窖,家里有5口人就开凿出一个不小于50立方米的地窖,用水泥将地窖浇灌使其不再渗水,然后在地窖的旁边再砌上两个过滤槽,将水管接到屋顶。等到雨季到来,屋顶的雨水顺着水管流到过滤槽,经过两次过滤后注入地窖。地窖注满后,便能满足一家人和所养牲畜全年的饮用水需要。建一个地窖,一般要花掉3000多元,贵是贵点,但村民很愿意花这个钱。村民宋政说:“今年雨季后,我们就再也不用花钱买水吃了,政府也不用再给我们送水了。”

  据登封市水务局介绍,这些年为解决山区群众的吃水难,政府可谓绞尽了脑汁。诸如截流提水,打深水井等,花了不少钱,但效果都不很理想。问题在于,登封境内是河流的发源地,没有过境河流,遇到大旱,所有的河流都会断流,取水工程不能发挥作用;而山区的地下水也会急剧下降,水井也会干枯,所以一遇到这样的年景,所有的水利工程几乎都失去了作用。通过这几年的摸索,他们先在地处登封、新密、禹州三市交界的宣化镇荟萃山进行了屋顶接水工程试点,效果非常理想。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登封市在山区大力提倡屋顶接水,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省钱省工,解决山区人畜吃水的有效途径。现在全市已建成3239处屋顶接水工程,屋顶接水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他们计划在三年时间内,通过屋顶接水这种方法,彻底解决登封山区5.7万人的吃水难问题。

  “旱灾一大片,涝灾一条线。”采访中,记者驱车经过了荥阳、巩义、偃师、新密、登封、新安等县市,看到的河流大都断流,即使没有断流的河流,也行将断流,没有什么有效的供水。在河南最需要水的时候,这些河流一下子成了“季节河”。无论走到哪儿,搞水利的同志都会对记者说起“季节河”,最需要水的季节,河里没水了!

  记者随机问了十几个农民,问他们打算怎样与旱魔争抢时间,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则大都回答:等老天降雨。

  走了上千里路,记者到处看到的是收获后的麦茬田,但浇水整地的农民很少。也许他们正在忙着他们的麦子,但农业专家说,6月10日前不播种是要减产的。他们更关注的是,秋粮的歉收会对畜牧业产生影响,肉、蛋、奶的价格产生波动,农业结构调整受到影响……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时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举手之劳 变废为宝
  • 一汽佳宝 实惠多多
  • 455桂林单飞自游人
  • 搬屋公司帮您忙
  • 好车忍痛转让!
  • 龙拓广告 诚聘英才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新浪推荐
    订阅手机短信顶级新闻 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动漫迷总动员--首届网络闪光动画大赛!
    透视两性:男人的一夜性与女人的一夜情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