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辽北明珠清河水库管理局改革实录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29日 03:23 辽沈晚报

  在广袤无垠的松辽沃野,从古至今,流淌着一条大河——被辽宁人称为母亲河的辽河。辽河进入辽宁省境内的第 一大子系就是清河,清河宛如一条玉带,静静地流淌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

  清河发源于清原县英额门乡转湘湖村西南的老虎顶子山,老虎顶子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绵延起伏,林木繁茂,郁 郁葱葱。这股清泉虽为涓涓细流,却水量充沛,常年不竭,沿山势而下。

  10月15日,记者站在清河水库边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微风习习水悠悠,湖畔歌声笑语稠。波涛微澜成明镜 ,湖面粼粼光照人。

  “三板斧”砍出火旺人心

  清河水库位于铁岭市清河区,控制流域面积237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9.71亿立方米,是辽宁省第三大水 库。

  初建清河水库,办公场所只有几间漏雨的平房及一些施工期间的临时性工棚,每年由省财政部门拨款几十万元作 为事业性经费,便无其他来源了。但清河水库的职工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一条艰苦的创业之路。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清河水库这座有着多年光荣历史的老库,留下了几代水利人洒下的辛勤汗水,使库容库貌 在辽宁省直属水库中位居前列。

  环境能改变一切。忘记了这是谁说过的,虽然它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是它的确说出了环境对社会对人的影响 。

  清河水库也受着环境的影响。

  1995年,中国的金融环境对于清河水库来说是相当严峻的。国家银根紧缩,哪里有太多的资金向水库投入, 而对于刚刚起步的事业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就等于无水之鱼了。况且清河水库作为企业还没有一个宏大的规模,要想大发 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形成大规模。而不能造成“大船”,就很难经受市场经济的风浪。

  1995年,刚刚上任清河水库管理局局长的王文科面对的是几十年都没有太大变化的老摊子、老模式和由此派 生出来的守旧观念。他意识到了这一潜在危机,所以他才做出了深思熟虑的“外向型牵动”策略。这是清河水库的一次命运抉 择。

  这天,王文科主持召开中层干部会议,最后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关于改革工作。王文科说:“大家不能只看眼前 ,国家银根紧缩,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我们这样的企业。我们目前的改革只能进,不能退,这也是形势逼迫,我们不能掉以轻 心。只要大家全力以赴,前景是美好的。”

  可对于部分干部来说,对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样才能成功,还都不十分清楚。如果干部们的认识问题不解决,改 革工作在清河水库还是一句空话。

  “我们眼下的主要工作,还是改革。说个比喻吧,咱们自己的船开不起来,能眼瞅着失去捕鱼期吗?所以就要‘ 借船出海’,说白了,我们要用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可从谁兜里掏钱容易!所以,每次项目都要建立在共同发展互相有利的 基础上。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良性循环。”

  散会时,王文科看看表,已经晚上10点了。

  这之后的二十余天里,中层干部静下心来,集中学习了8天,水库职工为落实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20道专题大 讨论。这样,领导班子的思想进一步统一了,中层干部的犹豫没有了,职工的疑问没有了。一时间,水库所有人的心聚在了一 起,大家全力支持水库的改革。有的职工为了给局长鼓劲儿,在王文科到任的第一个中秋节悄悄在他的窗前挂上艾蒿和粽子, 却没有留下姓名。这样默默的支持胜过千言万语。

  在中层干部民主评议下,清河水库撤消、合并了三个科室,分流国营职工56人,解聘反聘人员29人,清退集 体工80多人。为了减员增效,实行55周岁工人提前离岗、机关职工轮流值班制度。

  “断奶”阵痛育出“弄潮儿”

  清河水库要综合发展必须走出去。水产养殖总场是1995年变成企业的,刚开始犹豫没有走出去,曾陷入困境 。为此,水库加大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率先在社会上招聘能人任职,并且走出去“借库生财”。

  清河水库渔场更名为庆贺水库水产养殖总场,这次更名喻示着第一次体制的转变:从事业单位走向纯企业经营。

  有的渔场职工家属,一说到企业改制,就泪流满面,仿佛就是第一次离娘的孩子,对未来充满担心和恐惧。事实 也是,企业之舟一下子适应不了体制的转轨,驶入低谷。然后是党委果断决定向社会广招能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薛玉刚 走马上任,担任养殖总场场长。然后是为求企业生存,成立渔货销售队,断了几十年来鱼贩子的血脉,设立了遍布南至福建、 北至黑龙江的庞大鱼货销售网络。然后是“借库生财”,捕捞队征战瓦房店的一家水库。然后是一系列的节支增效:为省资金 ,自己修尾挂机船,为省燃料,捕捞队员自己又是捕鱼又是砍柴。然后是一系列改革的阵痛,总场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 变:捕捞队员是离家无怨言,后勤人员更是不吃闲饭、不靠人养活。13名场级领导,今天是鱼贩子,明天是花卉工,后天又 是装卸工,硬是自收自支为全场职工做出了榜样。然后是捷报频传:一年打了个漂亮翻身仗,扭亏40余万实现利润零的突破 。

  ……

  这一系列的“然后”,今天说起来是轻松得如数家珍,可4年的经历,确实是水库脱胎换骨的一次重生。

  这一系列的“然后”,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水产养殖总场现象。

  目前,水库已完成4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九五”期末,将完成下属所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走上现 代化企业之路。

  心系那些

  缺水的村庄

  清河地区的下老谷峪村是全国的贫困村,村子有多少年的历史,缺水就有多少年了。

  冯云生老人今年70多岁了,他说他刚记事时,不小心把一个盛水的瓦盆碰破了,水自然洒了。妈妈打他说:“ 你真是个败家子儿,那是一盆水啊。”妈妈没有心疼瓦盆,心疼的是水。冯用超老汉说,下老谷峪村的每一家,都曾因水而引 发出许多辛酸的故事。他家是下老谷峪村的老户,多少年了,祖祖辈辈就在这村子里生活着。下老谷峪村繁衍了冯氏家族,也 折磨着冯氏的后代。

  老汉说,因为水他流过数不清的眼泪,小时候看到妈妈而流泪,长大了心里难受得流泪,老了想着孩子们流泪。

  清河水库王文科局长得知后,心潮起伏,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百姓的这个苦处。1999年,水库与下老谷峪村 签订了城乡共建协议书,力争在三年内,让下老谷峪村有水源条件的自然屯全部吃上自来水。

  托起困难学子

  明天的希望

  清河水库经济发展了,清河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教育投入。局长王文科对干部们说:“我们清河水库要大发展 ,要有后劲,提高人口素质是关键的,这就得从学生开始。所以,我们挣钱了,就往教育上投。”

  王文科的性格,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下老谷峪村小学的图书馆建成了,自然村的图书馆建成了……

  在清河水库倡导的爱心助学活动中,全局13个支部与20名学生结成了“对子”。在爱心走访中,杨木乡九社 的刘来和石家堡子村的王强的父母不同程度丧失了劳动能力,孩子们无钱上学。

  清河水库遂决定为这两家翻盖新房,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水库全局13个基层单位出资近10万元,职工义务献工1200多个,还捐献了家具及家用电器。

  清河水库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局限在单位内创建,它已走向社会,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

  新姿佳容迎接新世纪

  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富饶辽阔的水域,是清河水库发展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清河水库旅游区,风光绚丽,秀 美的湖光山色,完善周到的旅游配套设施,使这里成为辽宁省五十家旅游风景区之一。

  清河水库旅游区八大景观之一的“青龙吐水”,输水洞如玉龙张口,将清河喷泻而出,以雷霆万钧之声,排山倒 海之势,在给游客带来彩虹般遐想的同时,又给万亩良田送去生命的琼浆。

  在这碧波之上,翠柏之间的一桥一道,一楼一亭,一台一阁,闺中知己的林中小聚、花白老者的棋坛对弈,无不 让人感到自然与人文的匠心独具。在“春晓亭”,凭高远眺,银色的快艇穿梭在水库碧水蓝天之间。

  漫步在水库千米大坝上,望着烟波浩淼的水面,随风飘来果园诱人的果香,隐约可以看到绿树掩映中蹿跳的松鼠 、山鸡。泛舟湖上,大小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有时还会有大鱼跃至船上。清河水库现有鲢、鳙、草、鲭、鲤、鲂等几十种鱼类 ,而用各种鲜鱼所做的六十多道美味组成的“全鱼宴”更是蜚声辽北,堪称一绝。

  恬静的清河水库,富饶的清河水库,更是一座多情的清河水库。旅游业,已成为清河水库水利经济的龙头产业, 为近300多名职工家属及子女提供了就业。

  1999年,注定了清河水库的大气与不凡。在这一年,祖国迎来50周年的生日,澳门也将回归母亲怀抱。清河水 库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与举国共欢。同时,1999年,对他们还另有一层意义。那就是,这一年,他们将以股份制企业 的经营模式,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赵艳新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