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北京四环以内所有工业企业将于3至5年内搬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2日 19:38 中国经济时报

  建国50周年大庆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尽,首都北京又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1999年10月29日,在“北京市 工业企业外搬迁企业交流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府有关官员正式向新闻界公布:在今后3至5年内,北京市四环以内的工业企 业将有序搬迁出去。

  搬迁企业总数达738家,北京工业将成“四围”格局

  记者从这次会议上了解到,这次搬迁涉及企业总数达738家,搬迁调整后规划市中心区的工业占地比例可以从 目前的8.74%降低到7%。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划,搬迁后北京工业布局将分成“四围”:四环以内称为中心工业区,重点发展工业营销、 开发机构及都市型工业;四环到五环之间为中心区外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 地、高新技术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三围是近郊区县,发展技术型企业;最外围的远郊区县发展资 源、原材料型工业。

  郊区县的工业园区还将进行产业结构配置:北部和东北部以电子、汽车、食品饮料、轻纺服装等产业为主;南部 和东南部以医药、化工、机械、仪表等产业为主;西部和西南部以石化、冶金、新型建材等产业为主。

  1957年北京第一次重建,“大工业”留下了大隐患

  为何要对北京四环内工业企业进行外迁?还得从1957年谈起。

  解放前,北京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型城市,满城的商铺、戏院、茶馆、皇家园林和百姓四合院,几乎没有成规模的 工业生产。1947年的统计表明,包括手工业者在内,工人数量仅占城市人口的7.8%。新中国成立后,于1957年提 出了5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口号。

  据当年参与这一规划的专家高汉先生介绍,当时中央指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 ,为了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加速首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和农业工厂化。在这种指示精神下,北京开始了建国后的第一 次大规模重建。

  他介绍,仅1958年一年,就有700多家街道工厂在北京遍地开花,城区内竖起了2000多座高炉,连宋 庆龄女士居住的醇亲王府后院,原本花木掩映、亭榭四布的院落里也建起了一座小高炉。到1980年,北京已成为一个以钢 铁、石油、化工、电子、机械为主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全国统一划分的164个工业门类中北京有149个。

  有统计表明,1949年到1982年,北京的建设投资用于发展工业的约占45%,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 占88%,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超过了重工业基地上海和天津,仅次于沈阳。这种经济结构在世界各国首都中 极为罕见。

  这样,北京终于完成了由传统的消费型城市向现代化生产型城市的转变。据1983年的统计,方圆87平方公 里的旧城区范围内,集中了1020家工业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11.7家。在市内4个建制区中,除东城区外其他3区工 业用地均高达50%左右,可以说能挤出来的地方都建了工厂。

  高汉先生在谈到工业化对北京的影响时,他说:“解放前北京连铅笔都做不了,100万人中有30万失业和半 失业者,不发展工业怎么解决市民吃饭问题?”

  但缺乏规划的工业化给首都北京的进一步发展却埋下了隐患。

  交通拥挤、能源紧张、污染严重

  北京市经委主任李岩岭在谈到这次企业外迁的原因时说,很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75%以上的企业又集中在 城区,使北京城区人口过于集中,再加上近年外来流动人口增多,给北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和能源供应吃紧。

  他说,今年夏季北京市日最高用电量达610万千瓦,将过去积累了近两年的电量都用掉了,还是满足不了需要 。因为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用电量也在急剧增长,导致特殊天气情况下生活民用电量根本无法保障。另外,北京市区的供水、 供气和用煤都非常紧张,这都跟市区内工业企业太多有直接关系。

  最让人担心的是污染问题。李岩岭介绍,北京市从1985年就开始对污染型企业进行搬迁,至今已搬迁了11 4户企业,搬迁前北京市区每年产生烟尘4678吨,工业粉尘1585吨,二氧化硫4000吨、污水5860吨,而现在 这几个数字分别是2248吨、428吨、2336吨和1856吨。

  另外,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调整,北京市区的很多重工业生产企业面临困境,但这些企业都 占用了大量土地和闲置的厂房等资产,一些企业仅靠出租房屋维持生存,导致土地利用率很低,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产生的经 济效益仅为4亿元,这个数字不但和国外没法比,也远远低于本市内一些优秀企业。

  搬迁不是简单“挪窝”,北京工业产业结构同时调整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工业系统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国企改革动员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刘海燕阐述了北京市国 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和调整的基本思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除涉及自然垄断行业、公用设施、基础设施以及支柱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部门,需要国有经济控制的、采取以国有控股经营的企业外,一般竞争性行 业和领域,都应大力吸收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具体来说,冶金行业要继续控制总量,向多品种、深加工发展,并大力发展非 钢产业;石化行业向精细化工发展;限制棉纺、一般造纸和橡胶制品、低档建筑和运输机械等行业,逐步淘汰制革、小化纤、 小水泥、小煤矿等。

  按照这一思路,北京市对这次市区内企业外迁工作将出台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第一是制定推进企业改制、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换代的鼓励性扶持政策。同时对搬迁企业,要求按全市统一 部署进行,逾期不搬迁的企业不再享受优惠政策,还将增加其所在地面积年纳税额度;在原厂址靠转让、出租土地及厂房维持 生存的企业,其转让、租赁收入在核定职工基本生活费后全部上缴。

  第二,试行在保证国家最终收益权的前提下,被授权的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自行支配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收 益和资产处置收入,可将部分国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及企业资产变现,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土地级差优势 进行土地存量调整。

  第三,城区内企业的搬迁要与改制、重组、改造结合起来。一是与所有制结构调整、发展公有制经济、吸引外商 投资相结合;二是与企业改制、国有资产重组、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相结合;三是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 代,淘汰落后的产品、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相结合;四是与企业减员增效、组织结构调整、下岗分流和实 施再就业工程相结合。五是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搞污染搬迁。

  第四,建立市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城区内国有、集体企业所属土地进行综合管理。   最后是规范工业开发区的政策及操作行为,防止无序竞争,严格遵守规划提出的行业定位。有关区县及开发区制定相应的 措施以接纳城区调整搬迁企业,发展区域经济。

  企业外迁标志着首都北京市第二次重建,从工业化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

  据透露,这次北京四环内外迁出的738家国有工业企业,占地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这些企业迁出后,原 土地将得到新的开发利用,那时,北京市区面貌将焕然一新。

  北京市城建设计院工程师朱民强先生对记者分析,从表面看,这次四环内企业外搬迁仅是北京调整工业布局的举 措,实际上从城建的角度分析,这次企业外迁是北京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重建工作。

  他说,1957年开始的北京第一次重建,将原来的消费型城市变成了工业化城市,那时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政 治和经济背景下完成的,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也符合当时北京城市建设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北京作为首都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显然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也极不 科学,因此近年来北京一直在研讨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北京市政府首次提出把北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要在市区建 设具有金融、保险、商业及商务办公等多功能的商务中心,对市区内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型企业向外搬迁。

  朱先生介绍,北京市区污染企业向外搬迁从1985年就开始了,但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不少企业是 “原样搬迁”,把污染带给了郊区,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今年北京市政府要求四环内工业企业有序搬迁,经过认真的研 讨和科学规划,企业搬迁规模之大空前,对北京市城建布局结构也是一次空前的大调整,因此这次四环内企业外迁实际上是北 京建国后的第二次重建。

  据北京市经委的一位官员分析,此次企业外迁将使北京市区土地开发价格受到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北京市房地产 价格,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对策,以避免京城房价出现大的震荡。

  另外,有众多房地产经营及其他开发商非常关注这次企业外迁,纷纷表示要对企业所在土地进行开发,而这些土 地如何开发利用才能符合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有关部门也还没有拿出详细的方案和细则。

  据了解,整体调整及企业外搬迁方案细则将在11月底完成,12月底正式出台。(作者:冀文海)


相关报道: 北京工业要大调整大搬迁
相关报道: 刘淇许诺北京将在三年内完成对大气污染治理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