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飞船发射成功背后的无名英雄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23日 12:24 长江日报

  见习记者 莫丰齐

  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的飞行成功,凝聚了武昌造船厂干部职工的心血。为完成地面设施的关键设备——技术厂房、燃 料加注系统的建设,4年来,400多名员工先后奋战在“航天城”。

  11月21日,当他们从电视上目睹试验飞船飞行成功时,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我们干得值得!”

  余维的婚期

  年轻的工程师余维定于本月27日办喜事。

  为了在“航天城”里多作贡献,他两次推迟婚期。

  1996年初,小伙子开始谈朋友。7月,正当“如胶似漆”之时,他和战友们去了“航天城”。这一去整整一年没 归家,去年1月,余维回家探亲,打算利用假期办婚事。不料,在家才休整个把月,“航天城”那边传来消息:燃料进场了。 作为燃料加注系统的技术骨干,余维悄悄将婚期推迟,毅然提前归队。

  今年春节,余维再次返汉探亲,并将婚期定在5月1日。谁知到了3月,“航天城”又传来召唤。余维又一次说服了 亲人,西去“航天城”。

  直到8月16日完成任务后,他才与同事们一道回汉……

  一叠珍贵的照片

  张益群师傅保存了一大叠在“航天城”的生活照片,每一张他都能说出一个故事。

  “航天城”的环境非常艰苦,他们喝的是苦咸的井水,经常在变幻无常的天气下作业,温度低时达零下26℃,高温 时达44℃。在他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上,第一张:太阳照着高高的厂房;一分钟之后拍的第二张:天边骤起风沙,昏天暗地 ;再过一分钟拍的第三张:风沙到了眼前,一米之间相互不见人影……还有一张照片,上面“描写”的是:一群人正用肩膀扛 着一根巨型超长钢管艰难地行进,汗水挂在他们的脸上。张师傅说,这些照片永远留在他和同志们的记忆里。

  “荒漠勇士”

  焊工陈繁强写下过这样一则笔记:

  航天发射设施,由固定脐带塔和垂直测试厂房组成,脐带塔中有几千根液压管像血管布满塔架,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较 短的时间里,保证每一根管道一次安装成功。

  1998年5月3日,我们已经连续奋战了40个小时,完成了燃料管道的拆卸、清洗和焊接。时针指向晚上11时 30分,大伙儿正准备休息时,突然接到基地下达的新的安装任务,我们二话设说赶到了工地。

  管道里的燃料是有毒的,我们像防化兵一样,戴上氧气面罩、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施工。几十米的地底下又闷又热 ,我和队友们小心地拧动着每一个螺丝,汗水流淌,眼睛都难睁开。

  和我们一道工作的部队战士,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夸我们是“荒漠勇士”……


相关报道: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才济济
相关报道: 香港舆论评价“神舟号”试飞成功
相关报道: 纽约侨界热烈庆贺“神舟”号发射成功
相关报道: 神舟飞天南京数百人员参与技术开发和测控

相关专题:我国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