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评论:高考招生的神秘与开放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9日 04:11 中国青年报

  张坤

  8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一篇《热闹的北大湖》,令人生出无限感慨。记者在吉林神秘的高考招生现场所见所闻, 其实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可遇见,这里看上去戒备森严,神秘得很,其实很容易就可攻破——不过是票子、条子、面子而已。

  看到这篇新闻的同时,另一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新闻也让我感慨不已。四川省今年首次向社会开放高考录取现 场,该省部分中学校长、教师、高考考生和家长代表,走进了因“戒备森严”而显得神秘的高考录取现场,参与监督和管理。

  四川省在严肃录取秩序的同时,增强录取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这不仅仅是个胆识的问题,也折射出适应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种新变化。

  今年是高考新一轮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招生制度的许多改革新举措尤其令人关注:一次高考定终身的旧模式正 被打破,北京一所高校9月份将选择在安徽进行第二次高考;北京理工大学在全国首次进行“面试招生”;一些高校开始采取 综合能力测试等录取手段;网上录取越来越显示出公平、公正、公开、科学;上海向考生开放所有高校录取点,极力保证每一 位考生都有入学深造的机会……

  这些高考新举措的推出,向社会传递出许多丰富的信息: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学招生越来越重视综合能力评估,而不仅仅是分数线;大学招生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而不再是某些人进行分配、交易的一 种特权。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到来之际,谁适应得早、适应得快,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研究得好、研究得透,谁就能占领 制高点。高考招生只有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多元、透明、开放,才能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变化;高考招生的变化,将体现出一 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综合发展的变化。

  当然,高考新一轮改革目前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正因如此,高考改革要想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必须告别“ 暗箱操作”,增强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专门机构,如纪委、 监察部门的监督,包括考生、家长、老师等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及时发现高考招生 过程中的弊端、问题,才能及时对不适应高考改革的传统模式进行调整、改变,才能更加有效地为招生制度改革走向深入提供 决策参考。



相关报道:高考专题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