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高教名流评说高校改革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22日 06:17 中国经济时报

  许嘉璐、毛昭晰、蒋树声、刘应明等教育界知名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呼吁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

  全国高校目前最热闹的事,一是招生,一是改革。前者一年一度,年年是热点,后者数十年一大改,一改便动人心魄 。记者在九届人大10次常委会上就高校改革一事采访了部分来自高校的名流。

  后勤社会化还是个目标

  许嘉璐副委员长(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所谓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早早便着手干了。我在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便删减机构,每年从学校出去5 00人,基本上实现了后勤社会化、人员结构以教师为主的目标,但可惜的是,我离任后,情况有所变化,出现回潮现象,不 过现在看来,与许多高校比较,北师大的内部管理体制是比较好的。

  从全国来看,高校冗员过多,行政干部超过教师的现象还很普遍,后勤社会化还是个目标,搞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 改革,不仅对高校本身大有好处,对于社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

  高校改革,不光要讲管理体制的更新,学科设置的变化也要跟上去。并且应改变高校教师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

  教育部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毛昭晰(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老教授协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

  说到高校改革,首先要改革原来的体制。建国后,我国高校模仿苏联的体制,表现为学校太专门化,即便是称作综合 性大学的学校,实际上也并非综合。

  1952年后,高校分文理科,其他诸如农、工、医、法、地质、海洋甚至还有专门的药学院。这样做,对于人才的 培养形成障碍。由于学科窄,专业细,学生难以掌握广博的知识,基础薄弱,想要再深入发展便难上加难,培养出的许多大学 生动不动就说分配的专业不对口,适应不了。

  “专业不对口”,这样的说法是可笑的,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应有的知识基础,说明教育是失败的。 举一个反例,我的同学中,有许多是解放前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然而建国后,他们有的搞起了海洋,如毛汉礼,有的搞起 了气象如陈汉耀,他们在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不对口”的专业里作出很大的贡献,其中学部委员便有9个,我是学史地的, 后来却在搞人类学,用前两年的话来说,大概也会划到专业不对口一类。

  高校改革的思路,首先应是解决这个问题,培养人才决不能限于一隅。现在四校合并,新浙大成立,学科设置也应随 之有大的变动才行。

  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大家的认识,很清楚,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目前高校内部冗员太多,太多!太多!行 政干部人数往往要超过教师和科研人员不少,学校资源无法合理利用,这个通病,希望能在这一轮改革中去掉。

  从另一方面来谈高校改革,我认为目前高校太少。相对来说,大学生多了起来,但真的是够多了吗?不是的。我国青 少年能进入高校的比例很低,因为学校太少。韩国仅4400万人口,便有300余所大学。浙江省有4430万人口,却只 有30余所,太不成比例。有人说:“大学生分配不出去了。”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国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一些人还在说“ 分配”,还是老一套的计划思想作祟。我曾十几次去日本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发现日本警察至少是“短期 大学”毕业(如我国称的专科),在日本教小学的,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前日本首相竹下登的故乡岛根,一位小学 校长乃是文学博士。这种情况与我国对比,实在是令人感慨。

  发展高等教育,我看要做好两点: 一是中央财政的投入还应大大增加,其二便是大力促进民办教育。这方面教育部 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应管得太死,政策上应适当放宽。

  强化部的做法堪借鉴

  蒋树声(南京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

  现在高校正在掀起新的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南京大学也正在制定政策,目前还有待确定,预计在下学期开始实施 。我们参考了其他地方一些高校的做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来做。

  目前南京大学的教师与非教师的数字如下,教师共1800人,总体教职员工(含教师)一共为4300人左右,可 见学校员工的主体是非教师,这不合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观上是由于体制过于庞大,党政机关的庞大影响了整个学校 的办事效率;客观上是由于后勤没有做到社会化,并且一些校办产业管理人员是学校的编制。此外,由于对新增青年教师的要 求高,最好是博士毕业,硕士生也可,故欲增加教师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目前又正值教师退休的高峰期,教职人 员更新的压力大。

  我们对机构将作大的调整,将精简压缩一半的处、副处级机构工作人员,方式是首先全体“卧倒”(离岗),然后竞 争上岗,由专门组成的评委小组打分,能者上。减下来的处长、副处长分流安置,一部分进入人才交流中心。学科设置方面, 我们将采取拓宽专业范围的办法,加强基础学科。这方面,我校较早地搞了个改革,10多年前便已成立了一个“强化部”, 强化部的学生学习科目全面,他们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具体做法是入校第一年不分系院,第二学年定个大致方向,第三 学年再选择具体的主攻科目。这个试验,看来是成功的。

  通过学校合并,实现体制方面、学科设置方面、人事制度方面的大调整

  刘应明(四川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

  中国高校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条块分割,违反了人才培养的规律,学生缺乏基本素质训练,出来后难成大器。

  而从管理体制来看,又呈现出部门分割的状态。由于以上两点,综合性大学,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如北大 过去偏文,清华纯理工,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前,成都科大就算是个工科学校,四川大学说是综合性大学,却连工科 也欠缺。所以有人说,中国没有“Unversity”(综合性大学),只有College(学院)。四川大学与成都科 技大学1994年10月合并后,当时是中国学科最齐全、规模最大、力量最雄厚的大学。但是合并之初竟面临着许多不可思 议的问题,如校名问题,当时叫什么“四川联合大学”,不伦不类的,好在去年年底(1998年12月)又改回来---“ 四川大学”。

  现在,应该说四川大学已经上了轨道,前景十分看好。在两校合并之初,我们便借此调整内部管理体制,中层干部调 整了50%左右,系科设置也随之作了很大的变动,相关的系组成为学院。从人事制度来看,四川大学的改革可以说很有开拓 性。在四川大学,我们只将各个学院的院长、书记列入行政编制,至于院长从世界各地聘用什么人来作系主任、来任教授,则 不纳入学校编制之列,这样一来,机制便显得很灵活。现在四川大学的教职工总数为7200余人,教师已占了主导地位,不 过其他方面的人员,大概还会有所删减的吧。

  通过学校合并,实现体制方面、学科设置方面、人事制度方面的大调整,我想效应会非常大。

  (后记)综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几位委员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忧虑,但高校改革的前景是好的。从中国第一所大学 ---北京大学传来的消息说,今年下学期开始后,该校改革的效果将初步显露。从文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四川大学、南京大 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这所中国第一所高校,在某些方面似乎已经落后了,祝北京大学的改革能迈出一个大 步子。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