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国运兴科技兴--访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19日 21:06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九日电:“在近代历史上,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然而,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却没有受到相同的科学泽被与恩惠。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国力强弱不均、南北差 距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分水岭。纵观中国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坎坷发展历程,我们清醒 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总是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政治昌明、国泰民安的时候,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蒸蒸日上;也只有在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科技部长朱丽兰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感慨,代表了中国科技界共同的心声。

  这位女部长说,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大规模的、全面的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蓬勃兴 起,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等新兴学科领域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到“文革”前的一 九六五年,中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期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成功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些科技成就极大地振奋了 国威,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为一个落后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提供了足以传世的经 典范例。

  正当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革”劫难开始,科技战线更是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 ,正待腾飞的中国科技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尽管科技工作者怀着高度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责任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利 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展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氢弹爆炸试验、籼型杂交水稻选育、歌德巴赫猜想证明等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但却无法阻止整体科技实力不断下降的局面。我们不仅丧失了追赶先进水平的良好机遇,而且与 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又一次被拉大了。今天看来,十年内乱对科技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消极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对于这 段历史,我们应当予以深刻反省和永远引以为鉴。

  全国科学大会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革”路线错误,澄清了理论是非,实现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 科技事业迎来改革与发展的科学春天。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气魄和胆识,提出了对中国科技事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思想: 一个是明确而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另一个是旗帜鲜明地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是 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些论断,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极大地焕发了广大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 情。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九八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科技改革与发展事业蒸蒸日上,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 年,是中国政治昌明、经济辉煌的二十年,也是中国科技事业大变革、大突破和大发展的二十年。应当说,中国人民通过不屈 不挠的奋斗和艰苦卓绝的探索,已经找到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正确思想和道路。

  “科教兴国”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一九九五年五月,党中央、 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 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号召,奠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几年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 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社会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普遍增加,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高,以科技为支柱的新兴 产业相继崛起。

  朱丽兰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科技事业发展,像一部厚重而激越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回的真实 写照,是后来者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强大动力。应当承认,目前中国整体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 距,我们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尽快地缩小这种差距,从而为中国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争取更加主动的国际地 位,确保中国的经济安全、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解决的紧迫性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是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华民族又一次处在不进则退的紧要关头,科技 进步历史性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朱丽兰表示深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 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充分的弘扬,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成为现实。中新社记者  刘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