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新中国五十年报道(外交篇之一):五十年外交是记忆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2日 21:05 中新社

  五十个春秋,真的是“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的外交正是在这“一挥间”留给了人们抹不去的记忆,而这每一段记忆 又化成一个代名词留在了不同时代人们的脑海中。

  “苏联老大哥”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苏联老大哥”几乎就是中国外交的代名词。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六日,毛泽东出访苏联,他在莫斯科车站发表的书面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对苏联政府和人民兄弟 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时年七十岁的斯大林和五十五岁的毛泽东签定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显然,苏联当时是“大哥”。

  当时在中国的大地上,人们在许多方面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对苏联的认同甚至表现在服装上,一种被称之为“ 列宁装”的双排扣上衣,简直就是中国妇女当时的时装。

  “抗美援朝”

  一九五0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就在新中国建国整整一周年的时候,朝鲜的金日成向毛泽东发出了求援电报。

  一九五0年十月九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分三路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今天的年轻 人不熟悉的歌,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流行歌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结盟和战争中过去了近五年后,新中国终于有机会提出了自己的外交理念。一九五四年,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主导性 人物——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两国在签定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文中确定 ,中国提出并经印度同意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两国关系 的根本准则。

  周恩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三个渊源,一是十七世纪以后出现的关于国家主权、国家平等 和不干涉内政的思想;二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三是新中国建国时提出的在平等 、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九五五年四月的万隆会议,周恩来充分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也从此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 受了解。

  “反修防修”

  五十年代,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和修正主义划等号的。波匈事件后,周恩来曾坦 率地对苏共代表团说,兄弟党之间必须有兄弟般的平等关系,而不应是父子关系。

  但是苏联的大国主义最终还是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裂,中苏之间的分歧终于发展到争吵。两个大国的关系随后 急剧降温,以至于后来发展到珍宝岛冲突。“反修防修”作为一个口号,被中国人喊了很多年,即便是在今天,经历了当时那 个年代的人一听到这个口号,还会联想到“苏修”这个词。

  “小球推动大球”

  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但是许多人没有想到,这个星球上两个大国的关系最终是由小球—— 乒乓球打破坚冰。

  一九七一年四月二日,美国乒乓球选手科恩在日本对中国运动员的一声“哈罗”,被周恩来适时地作为了发展中美关 系的引子。美国《时代》杂志当时形容说:“这‘乒’的一声,全世界都听到了。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时三十分,尼克松的“空军一号”抵达北京。周恩来意味深长地的一句话足以载入 史册:“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二十五年没有交往了啊!”

  “联合国”

  在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九七一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九七二年,中日复交。

  其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中国外交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中国的外交奇才乔冠华在联合国开怀大笑的照片,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美好记忆。

  一九七九年的元旦,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访美,美国人破例以接待国家元首的礼仪规 格接待了邓小平。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特有气概让美国人倾倒。

  邓小平的这次访问,事实上在宣布中国的外交翻开了一个新篇章。

  “戈尔巴乔夫”

  几乎每个中国人对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头上的胎记都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五日,他来到了北 京,次日他与邓小平的会见意味着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香港回归”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最令国人感到振奋的莫过于中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恢复对东方明珠——香港行使主权 。

  一九七八年十月八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重大设想。在随后的十多年间中英双方 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在一九九七年终于收回了香港,它的范例作用同样也使澳门在今年将回到祖国怀抱。

  “科索沃”

  如果不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也许许多中国人不会记得住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地名。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对中国使馆的轰炸使得“科索沃”这个名字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中。这种记忆甚至已经使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思考 什么是多极化世界?什么是强权政治?

  回首五十年,断断续续的记忆中可能还会有关于中国外交的更多名词。但是无论怎样,如果你把他们串联起来就会发 现:独立自主,从不屈从于外来压力,是新中国五十年外交发展的一条红线。(完)中新社记者 彭伟祥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