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我国技术改造由“严冬”进入“酷暑”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21日 18:06 中新社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称得上是一次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总动员;随后中国宣布将新增的六百 亿元国债中的近六分之一用于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则实实在在地将技术改造向前推了一把。迹象表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正 如人们期望的那样,由“严冬”进入“酷暑”。

  当有关部门决定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国有企业进行技改时,有人曾一度担心这笔资金是否能够悉数花光。令人始料不 及的是,政策既出,犹如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引来一片热烈响应,以致于负责审批技改项目的国家经贸委又重现“跑 部”现象,许多企业纷纷进京争取参与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财政专家贾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申报技术改造项目热情高涨是件好事,这也正是政府调控措施希望得 到的效果,是财政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贴息所追求的目标。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一直对企业技术改造实行鼓励和支持政策,但是不少企业对此始终提不起精神,宁愿“吃老本 ”,让五六十年代的过时装备“超期服役”,也不愿花本钱,投资于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国有企业由于老企业多,设备与技 术老化的情况更为严重,总体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且差距日趋扩大。而去年以来出现的技术改造投资滑坡,更加令 人忧心中国企业的前景。

  权威人士为此指出,国有企业要摆脱困境,必须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专家的分析则认为,国有企 业冷对技术改造,主要是因为缺资金、缺动力、缺项目。

  被誉为国企改革三大“杀手锏”之一的技改贴息,无疑是在资金上帮了国有企业一把。专家指出,过去政府对技术改 造的投资都是百分之百由财政拨款,支持范围受到财力的制约,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将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纳入鼓励投 资范围并实行财政贴息的新方式,对企业投资方向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适当降低投资成本,而且可以通 过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大量社会投资注入这个政府鼓励的投资领域,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技改投资肯定会起到明显的促进 作用。

  国家计委副主任李荣融则强调,今年增发国债在投向上的显著特点,是启动了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这一变化是与 国企改革进程相吻合的,对工业结构调整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国有企业不仅需要好的机制,而且要有好的装备、好的 产品。随着国企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和机制改革的完成,技术改造势必要继续加大力度。

  据悉,中共高层已经明确表示,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不是一项短期政策,今后若干年国家每年都会适当增加财政资金, 用于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不过一些专家也强调,企业应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以为这是“不花白不花”的政府“补贴”,贷款不思还款,就 会铸就大错。关键是要选好技改项目,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那就不会出现“找死”的情况,相反可以达到企业“强身健体” 的目标。

  据有关人士称,这次专门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九十亿元国债资金,将采取项目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实施。为 确保不出现重复建设,确保投资有较好的回报,项目资金补助将重点支持一些在改革改组方面均走在前列的企业,主要是国务 院确定的五百一十二户优秀企业和一百二十个企业集团。贷款贴息资金则注重投向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技术含量以及进口替 代的技术改造项目,投向产品有市场、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在冶金、有色、石化、纺织、机电行业中选择重点安排。目前已有 三百五十个项目获得了总额一千一百多亿元的贷款,这批项目使用的财政债券约五十亿元。

  对于许多经济界人士担心的在技改贷款上存在已久的“暗渡陈仓”问题,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计委的有关人士都认为不 必多虑,因为今年项目的决策和下达过程非常透明,财政资金的投向重点和对企业的要求均很明确,有利于社会的监督和项目 的实施。中新社记者 张红(完)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