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面对挑战,充满激情
诺基亚8210巡回展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特区从这里崛起--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二)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8月26日14:38 北京青年报

  1980年8月26日,世界的目光一齐盯住了中国南方的一个名叫深圳的小城。在闭关锁国几十年后,中国选定这座小城成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开放的大门。一个“特”字,石破惊天!特区实行的所有优惠政策以及和世界接轨的各种措施,不仅使中国人的思想经受巨大震动,也使外国人感到十分震惊。中国人的震惊,因为特区的成立打开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思路;外国人惊异,因为特区的起步意味着出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市场机遇。中国是否改革开放,特区从一开始就成了象征和标志。

  与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起出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珠海、汕头和厦门。开放之初的四大特区,就像四颗明珠悬挂在中国东南沿海,成为开放最早的汇聚之地。今年8月26日,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20周年纪念日。

  2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实行特事特办,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向市场经济,着力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所在城市功能的形成和提高,昔日的边陲小镇、滨海渔村和经济落后的旧城市,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现代化的新型城市。

  深圳--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深圳特区是我国创办最早、发展最快、最具生机活力的地方。这20年来,从一个人口仅3万人的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今天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国际城市。1979年深圳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6亿元,到1998年为129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0倍,年递增率为33.2%,1999年增长率为14%,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未有的。从经济结构来看,1979年,深圳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7∶20.5∶42.5,到1998年,其结构调整为1.2∶49.7∶49.1,代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工业结构调整尤其引人注目。1979年全市只有200家小手工工厂,全年产值仅为0.23亿元,1998年全市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为2090家,工业总产值为1660.24亿元,当年的增加值为5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为55%,1999年工业增加值为567亿元。深圳的工业体系,由34个行业,上千种工业品所组成,其中有3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全国首位。90年代以后,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为22.8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1%,1998年达到655.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1999年占40%,为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1979年出口额尚不足1000万美元,1992年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0亿美元,1998年为264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9年增长1042倍。年递增率为44.2%。1999年为274亿美元,增长4%。1998年深圳的外贸出口占全国的14.4%,为全国外贸出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引进外资连续不断迈上新台阶。1979-1998年,深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2.2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为120.37亿美元,占69.9%。外商投资的行业包括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等。全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深圳占58家,最大的50家企业深圳占11家。可见,外经贸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从1979-1998年总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040亿元,年递增42.2%。1998年,全社会货运量达4048万吨、客运量为8484万人次。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1232公里,其中的上等级公路为1230公里,高速公路为130公里。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4条国际航线,96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15万人次,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深圳现有港口8个,12个货运码头,33个万吨级码头,对外口岸为17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港口年吞吐量为4651.13万吨,集装箱的吞吐量为298.4万箱,从1995-1999年年递增率超过60%,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列。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全国最大的客运口岸———罗湖口岸,全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盐田港。1998年财政收入为164.9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为423.05亿元。

  上述这一组沉甸甸的数字,有力地反映了深圳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因而被人们誉为:“深圳的速度”、“一夜城”、“中国沿海对外开放的海岸线上的一面旗帜”、“一道亮丽风景线”、“挂在共和国胸前的一枚勋章”、“世界其他快速发展城市的典范”。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表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珠海--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珠海经济特区是从开始发展旅游业入手进行开发的,接着搞工业区建设,同时用两年时间请国内外专家研究提出建设方案,并在建设中严格实行规划、征地、标高、地下管道、各区功能布局、审查图纸、街景、绿化“八统一”。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珠海经济飞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值都比建经济特区前增长100多倍。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235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为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1%和15.2%;完成进出口总额55.2亿美元,增长11.6%,其中出口总额29.7亿美元,增长20.4%。1990年即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跻身于全国24个基本实现小康城市的前4名。20年来,通过财政、银行、邮电、海关等渠道,上缴国家130多亿元,支持国家有关的部门建设和扶持贫困地区6亿多元。到目前为止,珠海市建成了珠海大道等级城市道路340公里,大中桥梁几十座。建成了九洲港客运码头和万吨级深水码头、珠海港两个万吨级码头。先后开通了市内自动电话39.8万门,形成了以程控交换和光纤通讯为主,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具有多功能的综合通讯网络。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型珠海机场。广珠铁路已正式动工。

  汕头--不辱特区窗口的神圣使命

  汕头经济特区则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生活服务设施主要依托老市区,在划定的1.6平方公里内先开发20万平方米,重点举办出口加工区。1997年,汕头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整体经济实力在宏观调控环境中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预算财政收入29.02亿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亿多元,投资结构趋于合理,重点项目投入增加;市区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740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100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15.7%和4.3%,全年进出口总额68.73亿美元,其中出口34.47亿美元,进口34.26亿美元,分别增长33.5%、28.5%和38.8%。汕头市建成了深水港、修通了海湾大桥、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等一批大型重点工程。改造和扩建了汕头机场。建成了5000吨级以上各类码头20个,新建、改建、扩建主干道路几十条,市区道路总长440公里,形成以港口为枢纽、铁路为干线、公路为网络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密切了经济特区与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联系,加快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上面的种种数字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广东三个经济特区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1979年至1999年,三个经济特区所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288亿元,其中,“八五”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10亿元,占总量的28.2%;仅1998、1999两年就超过“八五”时期,达到1475亿元,占总量的34.4%。

  与此同时,特区的软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特区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断提高,特区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特区的社会和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全国人大先后授予深圳、珠海、汕头三市人大立法权,各特区重视引进科技人才,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更加有利于客商投资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投资环境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促进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配套,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系。目前经济特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基本建设和技术更新改造增长较快,房地产开发所占的比重相对合理,高科技产业投资比重增加,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必将为特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厦门--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

  厦门经济特区于1981年10月在湖里工业区破土动工,进行水、电、路、通信、排污和平整土地的“五通一平”。与此同时,重点建设位于厦门岛上的高崎国际机场,东渡港深水码头和万门程控电话交换机,以改善厦门市的基础设施面貌。

  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在全国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成了吸引外资的良好条件。截至1996年底厦门特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862项,实际到资63.66亿美元,开业投产外资企业2901家,外商投资实际占到资率居全国首位。

  厦门特区的面积最初仅有2.5平方公里,到1992年已扩大为260平方公里。到1997年,厦门经济特区国内生产总值为371.82亿元,同比增长21%;商品零售价比上年下降2.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8387元,增长19.6%,折合成美元已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初级水平;全年进出口总值77.6亿美元,其中出口42.5亿美元,进口35.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8%、14.8%和19.3%。

  “九五”乃至2010年期间是厦门经济特区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继续发挥在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要以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和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以塑造功能优势为中心环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两个转变为基础,促进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在体制和增长方式上提高一个新的层次;以对台“三通”为契机,推动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实施,逐步实现人员、货物和资金的自由进出;以科教进步为先导,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通过上述的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地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到2000年,实现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400亿元以上,人均3万元以上,全面完成工业化阶段的任务。到2010年,使厦门成为工业发达、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内外辐射能力、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届时的中上的水平。

  资料整理/姬源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春天从这里迎来--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四) (2000/08/26 14:42)
开放从这里升华--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三) (2000/08/26 14:38)
国门从这里打开--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一) (2000/08/26 14:14)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俄罗斯核潜艇沉没北冰洋
马明宇登陆意甲
2000高考专栏
悉尼奥运神秘特使降临北京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