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面对挑战,充满激情
诺基亚8210巡回展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春天从这里迎来--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四)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8月26日14:42 北京青年报

  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20年来,通过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依次带动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开放带以及内陆省份城市的对外开放,从而形成了全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区不仅带动了全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还在对外开放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政策上的推动,即特区的实践展示出对外开放的实际效果,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总结特区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表现为实践上的辐射,一些内地单位和内地人员,将在特区学习到的技术和管理移植到内地,将在特区结识的外商引入内地投资,内地企业通过与特区企业的合作,或共同开发生产产品,或使自产产品通过特区的桥梁走进国际市场。总之,特区始终充当了对外开放排头兵的作用。

  改革的试验田

  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实行特殊政策,因此是改革的最佳试验田。创建特区,最终还是为了发展。为了实现强国梦,特区理应担当起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但是,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勇敢地闯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就拿深圳特区来说,建特区之初,深圳每前进一步,都得趟过一片旧体制的“雷区”;每确立一个新的理念,都得冲破一些传统意识形态的“禁地”。深圳理论界对这种改革探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概括,叫做“试错”。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试错,试出招标投标;价格体制的试错,试出了双轨制的并轨;人事管理体制的试错,试出了市场化的人才机制;企业改革的试错,试出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体制,试出了股票、证券,试出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无数次这样的“试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趟开了一条条先河。

  深圳80年代的“试错”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市场取向”。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深圳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使深圳经受住了种种政治、经济风波的冲击,包括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制裁的冲击。特区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他接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终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正处在攻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1997年当时的国家体改委经过深入考察后认定,深圳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点较高,新体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特区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他们还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海南特区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富有创意的“小政府、大社会”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率先在全国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建立起机构精、人员少、效率高的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

  特区还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有这些探索、创造都为其他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经验乃至教训。

  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改革开放,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首先带动了特区本身的发展。80年代初深圳计划部门制定的规划是本世纪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1984年深圳经济就迈过了这道门坎,1997年达到1130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六位,到1998年全市出口总额已连续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高速发展。沿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52.5%提高到1998年的58.1%;80年代,四个经济特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32%;吸引外资尤为显著,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广东省达到了23.6%,福建省达到了27.7%,两个省就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外资的利用大大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随着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需要进行着重考虑解决的问题。90年代中期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方针。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终于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一决策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制定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到什么时候转变呢?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东部地区很早就在为西部的发展进行积极努力并作出了实际的贡献。从1989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年将市区两级财政收入的可用财力的2%用来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几年来深圳累计向广东、四川、江西、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投放经济合作发展基金近6.3亿元。另外还通过横向经济联合促进了内地经济的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相信东部地区将会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

  邓小平同志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因此,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桥梁。

  如深圳特区,一开始就发展“三来一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来料种养、补偿贸易)加工业和转口贸易,接着在此基础上发展“三资”企业和自产产品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市场的风浪里摸爬滚打。这些地区在接受国际风浪的考验中,即使有些失误也能将它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解决起来也容易。最重要的是:经济特区一方面逐步地建立起了与世界接轨的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另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抗御风险的能力,熟悉了国际市场惯例。总之经济特区在国际市场中的搏击能力大为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特区发挥其在对外经济联系中的优势,向内地传递信息、技术、管理经验,成为内地联系国际经济舞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桥梁,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这样,在对外经济联系和发展中,这些地区首先具备了冲出去的能力。例如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革程度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在经济结构方面,广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和发展了一批出口产业,使得广东的经济在结构上开始与国际经济接轨;在思想意识上,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锻炼,广东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认知较多,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意识开始养成;广东的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抗御世界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因此,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最先成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地区。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经济特区的发展无疑会对其它地区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实现“一国两制”的重要动力和有效途径

  没有特区带来的改革开放,没有特区带来的发展,没有特区展现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无疑会有更多的困难。

  特区创立和对外开放的国策的实施,加快了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大陆融合的速度,从而就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基本条件。

  香港与内地已息息相关。1992—1996年,内地与港澳贸易总额近2200亿美元,每年规模基本上保持在400—500亿美元之间。1992—1994年,香港一直为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转口贸易的70%是与内地直接相关的。香港赴内地实际投资851.9亿美元,成为内地吸引外来投资的首要来源。台湾与祖国大陆经济联系也日益紧密。1992—1996年,海峡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50亿美元。台湾成为祖国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台湾赴祖国大陆实际投资达到142亿美元。

  经济的紧密联系促进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也必将在台湾回归祖国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是这几个方面所能概括的,例如特区还是改革开放20年来思想解放的重要发源地,许多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就是首先由特区提出来的。

  特区是一个伟大而成功的试验,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正是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吸取失误的教训中,特区的建设不断攀上一个个新的台阶。面对新世纪,党的十五大要求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此,深圳的决策层正着手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来筹划深圳的开放与发展,以规划和环境的高水平、高质量,使深圳更快地走向世界;同时,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方面加强深港合作的力度。现在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迅猛上升到1998年的35.44%。在对外贸易方面,则把内外两个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进料—加工—增值—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使深圳经济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迅速变化,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区的发展,既是邓小平理论实践的成果,又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宝库,同时又是一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张神根)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开放从这里升华--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三) (2000/08/26 14:38)
特区从这里崛起--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二) (2000/08/26 14:21)
国门从这里打开--纪念经济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一) (2000/08/26 14:14)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俄罗斯核潜艇沉没北冰洋
马明宇登陆意甲
2000高考专栏
悉尼奥运神秘特使降临北京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