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青年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持续40多年的北京密云水库移民已近尾声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0月24日05:56 北京青年报

  正当三峡百万移民工程在世人的注视下紧锣密鼓地进行时,我们身边的另一场移民却已进入尾声。8月24日,北京市政府举行移民工作总结会,副市长岳福洪正式宣布:北京密云水库移民工作圆满完成。

  密云水库的移民历时近半个世纪。这场移民始于1958年密云水库建库之初,当时密云县紧急动员,分两批搬迁了库区内65个村庄,进行清库。后来又经过1974至1976年和1994至2000年两次移民,共迁出并安置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群众近7万人。

  在90年代的第三次移民中,通州区有17个乡镇、111个村为来自密云县的移民腾地、修路、打井、建房,顺义区也有14个乡镇、77个村接收了密云移民。搬迁最多的一次密云县出动260多辆车,车队首尾绵延20公里。

  这一切都是为了密云水库这一盆清水。

  心在移民村落了根

  进入秋天,人们在花店里常常可以看到大簇金灿灿夺人眼目而且象征着高洁长寿的菊花,而它们很有可能是来自张淑珍的鲜花大棚。

  张淑珍家在通州宋庄镇,但她原籍为密云县不老屯镇陈各庄村。1995年密云水库第三次移民开始搬迁,她一家4口随首批移民举家南迁到了通州。从村里分到三间房,她家又自己陆续盖了几间,住得宽宽敞敞,明显比老家好。现在她丈夫在城里建筑队工作,大女儿高中毕业正在学电脑,按移民政策她小女儿的户口又办了农转非。去年她从村里承包了7.5亩园子,盖了4个温室大棚,打了一口井,种上了蔬菜和花卉。

  鲜花大棚里,金色的菊花开得正灿烂,蔬菜大棚里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油绿。张淑珍的笑容也那么灿烂,她说:当初一起搬来这儿的有50多家,现在有的承包大棚,有的在城里找了工作,有的进了乡镇企业。这里找工作的路子活,只要自己肯努力,就能活得滋润。说到孩子的情况她笑得尤其舒心:搬迁是孩子一生里的一个大转折点,这里学校的条件好,孩子见的世面多,今后的发展肯定好。

  而在通州次渠镇的高谷庄,从密云县不老屯永乐村搬迁来此的王怀亮站在他那高大漂亮的新房前,说到孩子也是一脸的笑。他家今年4月14日搬来,当天学校的老师就到家里来认了学生,第二天孩子就开始上课。秋天开学后,王怀亮由于妻子病重,没钱给孩子交学费,天天愁容满面。乡政府了解到情况后,专门开会进行研究,然后给区里写报告,免了他家孩子的学费。王怀亮满怀感激: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现在孩子上学好,我们的心在这里就有了根。

  第一次移民十万火急

  按流域面积计算,潮白河是北京境内最大的一条河(5613平方公里)。

  潮白河历史上是奔流不息的大河,给平原地区造成的灾害严重。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的174年中,大水成灾就达18次。它的上游分为潮河和白河,在密云县城的西南汇流后称潮白河。密云水库就在潮白河汇流前将其“短路”,将它每年的洪水蓄积起来,兴利除弊,加以有效利用。

  1958年密云水库建设计划确定后,移民搬迁和清库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库区内5万多人要在1959年汛期前迁出并安置,5万多间房屋要拆除,1000多万棵树要伐掉,库底要清理平整,任务十分紧急。密云县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紧急的中心任务,移民办公室成立了,并抽调了30多名副局级以上干部参加工作。各级党、团组织都紧急动员起来投入到移民工作中去,各种各样的宣传开展起来了,走村进户,开座谈会,讲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讲根治潮白河、兴利除弊的意义。

  但毕竟是“故土难离”,何况预定的库区是密云土地最肥沃的地区,素有“密云乌克兰”之称。建国后这里经济发展快,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家盖了新房。现在说话之间他们的家园美梦化为瓦砾,抛下多年的心血去往他乡,那种被称为“人之常情”的乡情确实是铭心刻骨。搬家时,他们一步三回头,离家的脚步难以抬起。有的人抱住宅基石久久哭诉:这石头是某年某月在某处采的,某某人帮着抬回来安放的……

  但他们沿着离家的路走了,为了治理洪害的大局,为了密云水库。当时的运输工具只有大车,密云县紧急抽调了1000多辆大车,仍不敷急用,一般是两家人配给一辆车。盛水的大缸、装衣的板柜不好带走,两元钱一个卖给了建库的民工,后来民工也不要了,就含着泪砸碎。男的挑着担子,女的抱着大包袱,他们成群结队地搬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

  移民搬出来了,安置新的家园更是一件错综复杂的工作。密云县挑选了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也方便的5个公社84个村作为移民安置区,逐户动员,组织腾房。质朴的村民们急国家所急,把移民当做自家人。西田各庄公社社长将自己的三间房让给移民住,全家住进了柴棚。统军庄大队支部书记有11间房,自愿腾出8间。其他村民也纷纷腾房、搭炕、准备生活用品,将移民们迎进了村。

  这批移民大都是实行原村(队)、公社(乡)整建制迁移和安置,除自愿投亲靠友和迁往外县的500多户,共有9000多户安置到这5个乡。从1958年9月开始陆续移民,到1959年汛期拦洪前,在设计水位155米以下的的群众已全部迁出,按期完成了拆迁和清库工作。

  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搬迁并安置近5万人,还要拆除旧房和清理库区,在一般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1963年到1965年,又将设计水位157.5米以下的村庄迁出。这两批共迁出移民56780人,65个村庄。

  第二次移民辗转反复

  移民们住进了新的家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一个县内安置如此众多的移民,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搬迁完毕后,一村地两村种,一家房两家住,生活、生产都有诸多不便,相互适应、相互磨合需要较长的过程,一些移民一再搬家,最多的搬了11次。当时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不够吃,而且水库建成后的几年内蓄水量并不大,库内大片可种土地荒在那里。这“一方热土”对移民们的吸引力是那么大,重归故里的向往实在无法抗拒。于是从1961年3月到9月,共有18个村的2200多户、11000多人返回库区,搭窝棚,挖土洞,安家种地。

  中央和北京市都对移民工作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嘱咐:“以后给我做工作汇报时,一定要汇报移民工作的情况。”他还对当时的县委书记说:“如对移民安置不好,我就不再来你们密云。你们什么时候把房子都盖好了,给我打个电话,我一定来看。”北京市委在一周内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密云水库移民安置问题。密云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专门抽调人力、物力抓紧建移民房,给予占地赔偿和拆迁补偿外,还审批了重返库区的移民在库边安家。又对移民急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实行优先供应,为移民添置耕畜2100多头,马车500余辆,打井100多眼,并补助了一部分粮食。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上,国家先后拨款4040万元,用于移民土地补偿、建造房屋、安家费用和损失补助。

  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了153米,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库区“压宝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从库外迁回的一部分村庄房屋进水,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因此,密云县决定将一部分村庄再次迁移到水库南部定居。从1974年到1976年,共有10个村近4000人迁往水库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第三次移民惠及子孙

  经过这几次移民,密云县90%的村都有移民户(包括迁出和接收)。水库总面积33.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占用耕地2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4%,昔日密云的三大平原(燕落、小营、城西)被占去两个。水库建成后,发挥了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到1985年以后,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保证首都的生活和工业用水。

  为保证首都用水的水质,1985年3月颁布了《两库一区保护条例》,限制在密云库区开发工业和旅游,以防止污染。为此密云县下马、停止了50多个大的工业和旅游项目。到90年代初,水库周边地区的人口已严重超载。1992年北京市政府对水库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发现水库周围的50个村5万多人,人均土地仅有0.45亩,其中20多个村人均不到2分地,还有5个村人均不到1分地。

  北京市将这种情况上报到国务院,当时的5位副总理都做了批示。1993年12月6日,国务院开会研究密云水库移民问题,决定将居住在水位155米以下和生活条件比较差的15000人搬迁出库区。会后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这15000人搬迁到经济条件较好的顺义和通州,并随即成立了北京市密云水库移民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1994年初,密云县开始对移民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顺义、通州也都成立了移民工作办公室,开始了前期的选址、建房筹备工作。恰好1994年降雨丰富,密云水库来水多,水位达到历史最高。水库边上的12个村有160多户进水,移民搬迁更显得急迫。

  密云县成立移民工作办公室后,从各部门抽调17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分为6个工作组下乡了。据移民办的几位同志回忆,他们是国庆节前到移民办报的到,10月11日就下乡,吃住都在村里,一住就是6个月。白天到各家各户做动员、摸情况,晚上在灯下搞汇总,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

  1995年5月8日,首批移民开始搬迁,密云县出动56辆车,由县委领导带队,一直送到通州宋庄村。密云水库第三次大搬迁由此拉开序幕。这年的5至6月是搬迁的关键阶段,最多的一次出动了260多辆车,车队首尾达20公里。每逢搬迁日,县乡搬迁干部都是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赶到村里,领车到户,组织装车,送到新居,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除组织搬迁运输外,还要协调处理移民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移民的工作。

  移民是密云县“嫁出的女儿”,他们的饥饱冷暖始终牵动着“娘家人”的心。移民从贫困的山区搬到发达的平原地区,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睡土炕、围锅台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在顺义和通州几乎不存在,密云县为每户移民赠送一套燃气灶具做“陪嫁”,使他们迁入新居后立刻可以点火做饭。

  而通州和顺义为了保密云水库这盆清水,也把移民当做自己的父老乡亲。每批移民抵达移民村时,当地政府已经为他们准备好大米、面粉、食油和肉菜,学校已经为他们办好转学手续,老师随即上门认领学生,第二天就到校上课。每个农业户口的移民都能分配到6分地,保证了基本生活来源,过冬、过年时还能领到一次性的购煤取暖补助和过年生活补助。水利、供电、公路等部门帮助移民打井、铺电线、修道路,公安部门为每户移民农转非1人(凡符合条件的),乡镇企业、工商部门也尽力为移民就业创造了条件。

  历时6年,从密云水库周围共移民12484人到通州和顺义,另有2724人选择了投亲靠友。他们的住房条件比过去好,耕地、就业门路比过去多,特别是子女受教育的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超载的问题也得到大大缓解。

  这是北京90年代一项牵动面很大的工程,也是密云水库地区的第三次移民,解决了自1958年密云水库建库以来遗留的移民问题。密云水库这盆清水对首都至关重要,而解决移民问题为保水库水质提供了保证。(本报记者孙丹平)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参加申奥-网上汽车拉力赛
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亚洲杯足球赛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专题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音像世界》第9期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