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网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1月03日10:47 南方网

  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九五”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形势与任务,对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方针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省将进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努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了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台阶,外向型经济发展上了新台阶,社会文明法治环境的建立上了新台阶,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上了新台阶。这是全省人民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的丰硕成果,是我省今后继续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省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增创新的发展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已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十五”时期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奠基期,也是我省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体制的完善期,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过渡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是新世纪赋予广东的历史重任。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创新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增创体制、开放、产业、科技四大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十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较大提高,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方针。具体原则是:

  第一,以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第二,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第三,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紧密结合。

  第四,进一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

  第五,加强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促进共同发展。

  第六,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力度,把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与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第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进依法治省,率先创建文明法治环境。

  第八,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必须继续努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大力培育不同产业融合渗透的优势产业群,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按照“调整布局、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结构”的方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企业改组、改造的步伐。搞好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路子。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发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继续扶持工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重视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调整工业资产存量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全省各地首先是珠江三角洲要全面关闭污染环境的小玻璃厂、小水泥厂、小炼油厂、小发电厂、小煤矿等“五小”企业。把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相结合,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经营,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商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中介和社区服务业。

  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水平。适当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改善品质,提高单产,稳定总产;稳定粮食产销市场;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体系。努力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加快珠江三角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步伐。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农业承包关系,实现土地管理法制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机制、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必须把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大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力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更大动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继续放开放活中小企业,并加强指导和服务。逐步完善省、市、县各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投资、融资、参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增强生产要素和产品的集散功能。强化市场监管,打破市场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重点规范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破除交通、电力、通信、信息、旅游、中介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行业垄断。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新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建立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策和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的透明度。

  加大投融资体制和财政管理改革力度。确立企业法人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展资本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强化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化管理,继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投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严格财政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要建立完善工程技术开发机构,努力使之成为工业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建立重点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抓好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开发应用性科研机构要坚持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快由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的转变,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科技投入体制,继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实施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鼓励发展软件产业、新型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和数字视听产品。实行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逐步形成具有自己品牌的整机生产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比重、在国际占有一席地位的知名企业。重点建设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软件园,并在全省信息产业发展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企业主体,资源共享”的方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设一批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信息网络工程,逐步建成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光纤主干网,重点建设基础电信网、IP宽带网和接入网,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以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领域都要广泛应用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地方管理体制和法规规章,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安全防范问题。

  五、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开放战略,建立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注重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继续积极引进港、澳、台、侨资。重点吸引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大财团的直接投资。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基础性交通产业、开发性农业、创汇农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稳妥地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切实提高加工贸易水平,努力办好各类开发区、加工区、保税区。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坚持以质取胜。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和传统支柱产业产品的出口,推动技术和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和拓展国际不同区域市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技工贸结合外贸公司和与国外跨国公司联合经营的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走集团化、集约化的路子。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技贸结合、资本经营、技术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使之成为“走出去”的主体,并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选准目标市场,贸易开路,带动加工。重点抓好以技术和设备为资本输出的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抓紧制定鼓励“走出去”的规则和有关扶持政策措施。特别要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实现融资、生产、销售的国际化。

  加强粤港澳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打击走私和各种刑事犯罪等方面的协调沟通,推动三地合作上新水平。继续推进对台招商和对台贸易。发挥广东侨胞众多的特有优势,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协调,按照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与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项目,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交通运输建设要重点加快建设主干网和主枢纽,完善网络。加大对通往东西两翼和山区的高速公路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路网建设的扶持力度,2005年底前实现全省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加快形成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水运、航运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省内运输网络和港站主枢纽相互连接,立体、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能源建设要以电力建设为中心,实行适度超前发展。积极接收西电东送电量,合理开发利用我省电力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燃气电厂、蓄能电站,积极稳妥发展核电,充分利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资源,积极开发新能源。全面完成城市和农村电网的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推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

  水利建设要着眼于防大洪、抗大旱,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和河堤建设,做好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防洪除涝、防台风暴潮和抗旱减灾体系。

  七、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力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广州、深圳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步伐,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珠江三角洲要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科学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群;粤东和粤西地区要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群;山区地级市城区要逐步成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

  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速全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加快发展小城镇。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把繁荣城镇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方继续试行建制镇的调整和重组。

  加强政府对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宏观管理。加快修编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各级城镇总体规划的审批制度。要加强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建设文明城镇,实现城镇的净化、绿化、美化和管理科学化、效能化。

  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城市化发展。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管理的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路子。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形式的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突出抓好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住房、用地、供水及污水处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等配套改革。尽快建立起符合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社区服务体系。

  八、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广州、深圳两市要充分发挥优势,强化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交通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地位,特别要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核心基地,努力建设成为在全省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内城市发展中居前列,在国际上影响大的现代中心城市。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新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努力使这一地区成为以电子信息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国际经贸重要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在2010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东西两翼地区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契机,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着力发展实业,壮大经济总量。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工业园区,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

  山区和贫困地区要立足本地资源,自力更生,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山区生产力水平的经济项目,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和辐射;促进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强和完善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山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行对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扩大对口扶贫领域,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和生态扶贫,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全省16个贫困县要在“十五”期间全面实现脱贫奔康目标。

  九、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开发人才资源

  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重视抓好幼儿教育,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普及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抓好大学教育,推动普通高等学校上规模、上水平,大幅度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社会化的教育机会。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广大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新体制。建立多元教育投资机制,鼓励、支持和规范管理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进一步扩大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来粤合作办学。进一步改革考试、招生、就业制度,加快与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有关的人事、劳动用工、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

  努力培养、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人才来粤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领导人才。

  十、切实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必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保障机制和节育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重点抓好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尽快实现我省人口增长向低生育水平的过渡。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保护和合理配置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和漠阳江等重点水资源。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强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供水和节水的管理工作,改善城乡人民饮用水的质量。千方百计保护好饮用水源,突出抓好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其要加大对重点污染地区、污染行业的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抓好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处理,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广泛深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健全环境、气象和地震监测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增强预测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切实依法做好水、土地、森林、矿产、海洋等重要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和跨地区利益平衡机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和林地。

  十一、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也是扩大内需的拉动力。广开就业渠道,健全劳动服务体系,发育和规范劳动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再就业。通过加快城镇化等有效途径,扩大农村经济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继续实行鼓励适度消费的政策,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等新的消费方式,加快培育住宅、教育、文化、旅游、汽车和信息等消费热点,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丰富居民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

  依法推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体系,进一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严格管理的机制。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和保护,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解决特困群众在子女上学、医疗、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健全安老养老机制,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年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巩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融科普教育、知识传授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场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加强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十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证。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切实抓好,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按照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环境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依法治省进程

  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引导全省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努力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公益事业的道德风尚。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宣传教育,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上新水平。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抵制不良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坚持“双百方针”,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生产出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加快依法治省进程。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作为依法治省的重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股份制改革、科技教育、城市规划管理、规范经济秩序、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治安等地方性法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将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活动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加强社会监督,扩大法律援助,确保公正司法。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全省社会政治稳定。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取缔各种邪教组织。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阴谋破坏活动。全面加强基层政法工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坚持重典治乱,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和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逃汇骗汇和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实现我省“十五”计划目标,力争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要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合力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做到讲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继续落实“三讲”教育整改工作,巩固和发展“三讲”教育的成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努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为民”的坚强集体。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参加申奥-网上汽车拉力赛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美国NBA专题
网上购买大幅奥运精彩图片
手机频道提供资费技巧WAP及电信资讯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应氏杯围棋赛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