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假日经济与预想的有一截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2日 16:20 北京晚报

  目前,全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假日经济的好坏就决定了一年经济 状况的好坏。

  假日经济缘何兴起

  假日经济是近来特热的一个词,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属于全体公民的节假日从7天变 成了10天。

  新办法出台伊始,正值共和国50华诞庆典,于是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辉煌一时

  由于假日延长,中国旅游业、饮食业、零售业出现欣喜局面,北京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出现了人流如潮、疯 狂热卖的火爆场面,销售额都比平时翻了几番;城里一些有名气的餐馆竟然要排队预约,连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的新年之夜 都破天荒地卖起了百八十元一张的门票,仍然全街爆棚;假日旅游的兴旺出乎人们的意料,旅游景点人如潮涌,仅国庆期间国 内居民旅游人数就多达4000万人次,旅游部门赚了141亿元,铁路部门进账也多了20个亿。

  假日经济众说纷纭

  首都的新闻媒介对所谓“假日经济”做了如下分析:

  一是人们有钱,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问题后,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倾向;二是人们有“闲”,有时间享受生活 ;三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老百姓的视野广了,便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出现所谓“阶层消 费时代”。

  读者崔虹欣可能代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意见。“有一首歌唱得好,‘我要去桂林,当我有时间我却没有钱,当我有了 钱我就没时间……’这首歌不否认放长假对花钱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喊出了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无奈,那就是光 有时间是没有用的。”

  去年国庆节期间之所以消费火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加薪,每月加120元,许多单位是十个月的加薪数一次发 放,再加上正值建国50周年大庆、中秋佳节,所以人们花钱的积极性很高。

  另外,有细心人发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凡是销售额增长最多的地方,必是打折打得最低的地方,换句话说,人多 的地方总是价格最便宜的地方,就如摩肩接踵的早市一样。这说明什么?

  是价格造就了假日经济,其内在实质是人们仍嫌收入太低。

  假日经济主力军

  据调查,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假日经济者,多为20岁出头、刚从高等院校毕业涉足社会的“新新代”阶层,成为所 谓“质量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开放型消费者;而那些外企专业人士、个体工商业主等“高薪阶层”则是消费先行队伍,他 们都是“假日经济”的主力。

  假日经济依靠概念营销

  中国社科院博士赵萍和北京赛特购物中心总经理池洋分析了去年以来的假日经济现象后,发现一个重要的因素:概念 营销。

  去年国庆节,仅比前年国庆节6天的假期多了1天,这多出的一天能对消费起多大作用?实际上这只是正常的假期调 整,与其说是放长假加涨工资促进了国庆节消费,不如说共和国50华诞这一特殊的因素促进了消费。

  假日经济倡导时尚

  国内贸易局总经济师黄海就“假日经济”现象发表看法说,假日商场的火爆也可以说是中国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 现。

  比如美国,也有假日经济,仅圣诞节和感恩节的消费就占全年的40%。而圣诞节的消费干吗呢?那就是人人都要送 礼物,人人都会收到礼物,而这些礼物决不是我们中国人通常送的香蕉苹果大鸭梨、点心匣子保健品之类的东西。

  对此,池洋的看法是,我国假日经济真的要繁荣,就必须倡导一种新的消费习俗,变必要性消费为冲动性消费,这种 消费不是为生活必需的,而是一种时尚。

  假日经济时代为时尚早

  有关专家在肯定假日消费有巨大市场潜力时善意地提醒商家注意,在刻意追求假日消费繁荣的同时,也应冷静地想到 假日过后的销售淡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国雄教授指出:商业销售有其自身的淡旺季规律。商家抓住节日促销是对 的,但不应夸大节日的作用,从而改变公众的购物心理预期。

  就此,国内的一些专家认为:真正的假日经济的到来还有待时日,也就是说在我国提出这一概念尚为时过早。

  还是那个最基本的,如果居民的收入不增加,假日经济就不会成为有拉动作用的消费增量。

  收入凭什么增加?归根结底还要靠经济的发展,可是不消费又怎能拉动经济的发展?

  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本报记者焱灴




相关报道: 反观假日经济:不能只挂在嘴边儿上
相关报道: 述评:“假日经济”红红火火热神州
相关报道: “假日经济”红红火火热神州
相关报道: 假日经济是“救命草”?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