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新闻报道
 


上海人道浦东之九:便捷就医在浦东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10日 07:59 中新社

  中新社上海四月九日电:(中新社记者常惠英)王老师晚饭后正与老伴在新村小区内散步,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癫 痫病复发。老伴急忙打电话给社区医务志愿者与医院救护车。几分钟内,“志愿者”赶到,迅即处理,等救护车到达,王老师 病情已稳定。

  覆盖整个浦东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足以让浦西人羡慕不已。眼下浦东新 区一百七十余万人口中百分之八十五的居民,步行不超过十五分钟就能得到基本卫生服务和急救。这是浦东开发开放十年来取 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一。

  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施先生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建设新区以来,上海政府部门投入浦东的卫生经费就达十四点五亿元 。区内卫生事业医疗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卫生科技水平快速提升,绝大部分严重危害居民 健康的传染病已基本消灭或得到控制。

  过去的浦东虽然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但各方面情景不能同日而语。一过江,稍远些的地方,就是“乡下”了。农民看 病在大队“卫生站”,医疗条件相当差。“医生”平时挎个卫生箱,串村访户,送医送药到农家。到农忙季节,也得脱掉鞋子 下田干活,所以被称为“赤脚医生”。七十年代,根据沪郊“赤脚医生”的事迹拍成的电影《春苗》,曾红遍中国大地。退休 医生刘寿元是个土生土长的老浦东。据刘先生介绍,当时,浦东地区各家医院都是规模小、设备少、医疗水平低。

  自九十年代起,一批高水准的医院在浦东兴建。总投资二点七亿元的东方医院,建起了六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楼; 引进许多国外的先进医疗设备,同时从德国、日本留洋回国的博士和国内各地的专家;形成了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外科等特色 专科;并开设了为涉外人士服务的门诊。

  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医疗水平一流的东方医院,已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显著标志之一。该院党委书记殷志发动情地 告诉记者:他一九八九年底奉命从浦西调到浦东“中心医院”,即东方医院的前身。当时医院所有值钱的设备,仅有两台八百 毫米X光机、一台B超机。医生靠听筒应对门诊。一个夜晚,殷书记值班时,有两位在沪经商的日本人因煤气中毒突然被送进 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太简陋,无法实施抢救,只得摆渡过江送往浦西的大医院。医生们心情都十分沉重。如今,东方医院早已 没有这些烦恼。去年,殷先生值夜班又遇到一件事:正在浦东某船厂合作造船的一位德国船长,突发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被送 到医院,值班专家医生立刻组织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当其家属从德国赶来,医生询问是否转到浦西医院继续治疗,其家属 连忙说,不用,不用。这里医疗条件好、环境也好。在德国,有的医院也没这里好。医生们听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目前,东方医院与澳大利亚兰氏健康护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东方兰氏医院以及仁济东院、瑞东医院外宾病房构成的 涉外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大大方便了近万名在浦东工作、经商的境外人士。

  看病不过江,健康有保障。浦东新区加快市七医院、公利医院、浦南医院等老医院的大规模改建;在沪东、罗山、上 南等处配置一批社区医院;不断完善社区的卫生服务网络,广泛推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全方位的社区医疗服 务。在一批离医院较远的居民住地,建立了三十八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并与社区“九九九”居民热线合作,建立起医疗志愿者 服务队伍,对孤寡老人、特困病人,实行上门医疗、减费服务等,使居民少花钱、少花时间就能看上病。

  随着仁济东院、瑞金东院、中美儿童中心等一批高等级的医院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浦东新区整体医疗水平有了极大 的提升。到一九九九年底,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七十八点六四岁,比建区初期增加近三岁;孕妇及婴儿死亡率、肠道传染病发 病率等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项主要健康指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完)



相关报道:上海人道浦东:地图变化看浦东
相关报道:上海浦东新区着手新一轮城市规划
相关报道:上海人道浦东:新区农民在浦东
相关报道:“仙人掌大王”植根浦东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新社>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