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 羊城晚报> 新闻报道
 


图文:浙江大学百多教授质疑“振玲费”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6日 18:18 羊城晚报


浙江大学107名教授的签名信

  “我们有很多打通但没人接听的电话,都被电信局收了费。”浙江大学107名教授为“振铃费”,近日联名向当地 媒体投诉杭州市电信局。

  早在三年前,教授们就从电信部门给出的长途话费清单上发现,短于10秒钟的所谓“超短时电话”出现频率过高, 明显有悖常理。他们即和杭州电信交涉,对方负责人郑重表态要严肃查清此事,教授们遂偃旗息鼓了一阵。想不到三年后这一 现象却愈演愈烈。一位教授举着电信局账务中心打印的长话明细单说,“你看,这页单子上将近一半是超短时长话,谁会在3 分钟内连打4个只讲几秒钟的长话呢?”

  对此,杭州市电信局账务中心一位科长则说:造成这种超短时收费的原因很多,但我们杭州电信肯定没有问题……

  “长话”两秒钟,只为说个“喂”---可能吗?

  通话记录清单频频出现“超短时话费”令浙大许多教授莫名其妙

  在一张“关于杭州市电话收费中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反映”的A4纸上,密密麻麻签了107个名字(见题图 )。这些签名者都是浙江大学各个系的教授,他们有的是退休校长,有的是学术权威,有的是全国杰出博士后。

  教授们冲冠一怒,事由很简单。早在三年前他们就从电信部门给出的长途话费清单上发现,短于10秒钟的所谓“超 短时电话”出现频率过高,明显有悖常理。用学校高分子研究所的郑教授的话说:“谁会在打长途电话时拨通了只‘喂喂’几 声就挂了?”如果三年中这种情况出现在一户人家、一张话单上,倒也罢了。问题是,签名的百名教授中大多有这种遭遇,而 且频率相当高。

  记者在教授们整理的厚厚一叠话费清单中随手抽出一张,细心的教授已经在“可疑处”加以圈点。在这张共有50次 长途通话记录的清单上,短于30秒的通话情况共出现了5次。这还不算高的,有的一张单子上“超短时长话”出现了10次 。像“023-63892844”,今年2月1日晚21时43分钟内出现了三次,一次是2秒,计费6角;一次是10秒 ,计费6角;另一次是3分7秒,计费2元4角。“我对第三个通话没有疑异。但前两个通话根本没有拨通,我放下重拨,怎 么也产生计费呢?”在郑教授的指点下,记者发现在这叠话单里,不独打往重庆有这种情况,打往宁波、北京、上海时也频频 出现“超短时话费”。

  郑教授说,三年前他们即和杭州电信交涉,对方负责人郑重表态要严肃查清此事,教授们遂偃旗息鼓了一阵。想不到 三年后这一现象却愈演愈烈,教授们约上记者,再次到电信部门要说法时,无论是对方的接待态度还是解释说法均令他们失望 。

  面对质疑,杭州电信局有关人士拍胸口---

  电脑计费不会错

  杭州电信局账务中心业务科长杨阳3月23日在向记者解释时说,电信部门的计费系统是由电脑完成,绝对不可能出 现差错。看了话费清单,听了这些浙大消费者的疑问后,杨科长语调平和,坚决说是受话方终端的问题。“有可能对方是传真 机,录音电话,就会产生这种2秒、4秒的计费。”

  记者表示,此前已打通这些家用电话,全是普通电话机,不存在传真机、录音电话一说,电话也均是“TCL”、“ 西门子”等合格产品,质量上没有问题。杨阳一时语塞。

  随即,杨阳表示:“你们这是偶然的,偶然情况还是存在的,有可能对方拿起电话话筒手一滑就掉下了。”但是这么 长时间里会有这么高频率的“拿起电话又掉下”吗?

  教授还有疑问,为何在用磁卡、200卡打同样号码的电话时,这种“超短时计费”现象却从未出现过。杨阳表示“ 我听不懂。”但他坚持清单是清白正确的:“电信局如果觉得清单有问题,这清单还会出来吗?”

  教授、记者一行随即被“介绍”到杭州市电信局市场经营部,一名据说是业务负责人的电信职员对此现象也解释了一 通,基本上和杨阳说法大同小异。他表示:“电话振铃绝对不会计费,无论振铃多少声;电信计费系统绝对不会出错,倒有可 能是在长途线路上出错。”

  专家不打保票

  有人认为线路或计费软件可能有问题

  为了搞清楚长途电话的通话流程和计费原理,记者在浙江大学找到了控制专家、全国杰出博士后李平教授和信电系的 通讯系统专家李式巨教授。两位李教授图文并茂,把长途电话的流程说得通俗易懂。

  “一个长途电话是这么走的。譬如从杭州打到北京,杭州的主叫用户拨出电话后,信号先到杭州市话分局,再到杭州 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由此连通到北京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再下到北京市话分局,最终走入北京的用户家中,即此次通 话的终端。”

  李教授表示,如果线路出错,最有可能是在杭州长话分局走到北京长话分局的线路上出错。一旦出现差错,以电信现 有技术完全可以辨别是线路原因还是对方终端原因。如果是线路原因出错,那由此造成的话费根本不应该由用户来承担。至于 电信部门认为这是“偶然出差错”、“极个别情况”,李教授表示以概率学来说,“超短时长话”如此出现的频率绝对不能说 是“极个别”,相反已是很高的概率了。

  记者请通讯专家解释最有可能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他在示意图上圈出了“杭州市话分局--杭州长话分局”这一环 节,并表示“计费系统软件有问题”。

  电话响铃就计费,教授在日吃过亏

  经查原来是一名承包者做了手脚

  教授们气愤一是电信部门迟迟不给说法,二是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实在触目惊心。有个教授试着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设 杭州现有100万门电话使用长话,平均按每月打了五次“超短时长话”,一年下来,仅“超短时长话”一项电信部门的收入 就有:5次/部×0.6元/次×1,000,000×12=3600万元。而这仅仅是长途电话一项,考虑到电信部门至 今仍以技术限制为由不肯打印市话通话清单,市话是否存在此类反常现象不得而知。至于长途电话以秒计费问题,电信部门曾 表示技术上还达不到,有教授指出,为何话单上2秒、4秒都计得那么清楚呢?

  教授们的气愤还有一层背景。此次联名质疑电信的教授中不少是留学归国人才,其中有几名教授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深 造,他们在日本也遭遇过类似情况。据了解,在日本私人可以承包一个城市社区的电信经营权。当时承包京都大学宿舍区电信 经营权的日本人,在国际长途电话计费系统上做了手脚,使得不少留学生在打国际长途时付了不少“振铃费”冤枉钱。不久这 一“鬼把戏”就被留学生发现了,他们立即和有关部门交涉,经查实果然是此人雇人在宿舍区的长话计费系统上加装了某“机 关”。在法律、经济的双重打击下,结果这名承包者几乎破产。

  浙大教授们除了向电信部门讨说法外,还将情况反映到了省市纠风办。据说两级纠风办对此事相当重视,正在着手处 理。

  教授不会用电话?

  杭州电信局一位副局长接受采访时说,确实有人对诸如录音电话等的提示信号反应不过来

  据杭州《都市快报》报道,就浙江大学百位教授“质疑电信”一事,前天上午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杭州电信局负责 市场、经营的副局长孙志华。

  记者:浙江大学100位教授拉出了自己的长话明细单,发现有许多打通未接的长话都被收了费,电信局对此有什么 解释?

  孙志华(以下简称孙):超短时话单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现象。电话发展越来越快,用户对自己的终端--话机,开始 追求多样化、多功能。这种情况(指超短时话单)一定会越来越多。

  记者:电话机的功能肯定会不断完善,这和超短时通话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孙:以前,电话只完成通话过程,现在已发展到非话音通信,如用户家里的电话办理了转移呼叫。什么叫完成一个通 话过程?国际电信咨询联合会建立了一个全球电信规则:构成一个回路。一般电话没接就不构成回路,有人接电话、找人、发 数据(传真)都构成通信过程。

  记者:这种情况是一种假设,但是否都是用户终端出现的问题?

  孙:应该这么说。或许不排除电信的系统支撑和服务发生问题,假如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我们必须改进,作出答复和 解释。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电信局交换系统的原因造成超短时计费。

  记者:一般录音电话、传真机都会有提示信号,如果什么声音都没有,又如何解释这种情况?

  孙:有时用户不了解这些信号,比如“嘶”的电流声,可能是录音电话被接通的前兆,但用户不知道,就把电话搁了 。

  记者:电信局认为终端设备是引起超短时话单的惟一原因,是不是指包括浙大107位教授在内的广大用户,对电话 使用的常识性问题都缺乏判断呢?

  孙:这么说对老师和教授不礼貌,但客观上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他们对于出现的这些信号反应不过来。

  记者:有没有从振铃第6秒开始收费的设置?

  孙:我们是从通话第一秒开始计费。

  记者:电信局怎样证明它的计费系统是完全正确的?

  孙:我们还没有一个系统设备能对每一个通话和通讯过程马上进行核实性的跟踪,我们现在发现的情况都是终端出问 题。

  记者:出问题的比例高达40%左右?

  孙:对。

  记者:有不少用户认为电信局收了“振铃费”,请问有这回事吗?

  孙:没有“振铃费”这一说。(文/阳光潘浩)



相关报道:振铃费事件引出豪华对话阵容 浙大教授舌战电信
相关报道:浙大教授今日就“振铃费事件”与电信再对话
相关报道:浙江大学百名教授为电话“振铃费”讨说法
相关报道:详讯:浙江大学百名教授为“振铃费”讨说法
相关报道:电话铃一响就计费 浙大百名教授投诉电信局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羊城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