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演 > 新闻报道
 


波士顿交响乐团----我的乐队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5月7日 14:31 中演

  BSO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简称。说它是“我的乐队”,并不是要和这 个伟大的美国乐团“套近乎”,而只是出于对它的认同与怀念。

  我是1995年9月到波士顿的。长久住处尚无着落,便去了趟BSO的音乐 厅“Symphony Hall”,大大小小一把演出告示抓在手里,心里顿觉踏实 了不少,颇似当年地下工作者找到组织的感觉。

  波士顿的音乐厅共有三层,能容纳2千多人,据说其声音效果在整个 美国都算是拔尖的。BSO演出季大约从9月底开始,次年4月底结束。门票 的价位设定十分合理,常规演出大约在22--67美元之间,为各种收入阶层 都提供了参与和选择的可能性。更有一种仅7美元的“rush ticker”(临 场票),在每周二、四晚和周五下午场开演前大约3小时出售。仔细研究了 乐团的演出预告和售票政策后,我迅速地制定了基本“战略”:预计比较 “抢手”的节目,为保险起见,事先购买常规低价门票,其他演出则充分 利用7元券。售票的男士看来相当喜爱古典音乐,并对他的职业十分自豪。 虽然我买的仅是最低价的门票,却被他宣布:我给你的可是非常好的票( 经过验证发现此话不假:音乐厅的声音都是往上走的,所以三楼中央的位 置与一楼很多位置相比,的确算是价廉物美的上乘之“座”)。

  第一场音乐会,是由小泽征尔指挥贝多芬第六、R-施特劳斯的“唐璜” 以及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由那时刚出道的青年小提琴家莉拉-约瑟鞭维 茨担任独奏)。我的位置是在三楼“中央”(对应于楼上侧座一side bale ony而言)后排。首次在波士顿观看音乐会,记得那天还穿得颇为“正式”。 许久未在好音乐厅聆听高水平演奏,BSO给我的最初感觉甚至有几分新奇。 Seiji(入乡随俗,波士顿人都这么叫小泽征尔)对乐队的控制非常到位, 犹如手中抻着连接到乐队所有成员的无形之线,绝对是“指哪打哪”。不 过,大概是由于乐季之初尚待“热身”,也使人感到了乐队与作品之间的 少许距离感,而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紧要关头(即三、四乐章交接之处)圆 号突然吹破,又让人颇感意外。这场音乐会的后半场,我转移到了楼下第 一排。由于距舞台太近且座位太低,声音完全失衡。印象较深的尽是些枝 节:如莉拉认真专注的神态(我就坐在她鼻子底下),中提琴首席在“唐璜” 中的出色表现,以及Seiji在高潮段落的“运气儿”等等(说句不“学问” 的话,经多年观察,我发现指挥的运气颇能反映他们的不同特点与风格。 比如Seiji的运气大多是在高昂之处,加德纳指挥弥撒曲时的运气多是在 每句开始时与歌词同时演出,而R-穆蒂的运气则是在精致而缓慢的弱奏时 )。

  俄罗斯青年钢琴家基辛与BSO合作演出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也是我事先重点买好门票观看的演出。那时基辛在美国有点红得发紫,但 我总觉得与他多半年前同卡拉场合作的那个录音相比似乎并无实质性进步。 技术虽属超一流,但显得过于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歌唱性和抒情性(第 二天在哈佛附近的大唱片店HMV与一位资深售货员谈起此事,发现他比我 还要苛,他说:基辛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他的演奏却毫无诗意)。不过, 这场音乐会并没有使我失望:那天恰逢基辛24岁生日,看着乐队在Seiji 指挥下高奏一曲“生日快乐之歌”,真像是进入到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下半场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六,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三、 四乐章的热烈与激情,让人看到了Seiji最具特长之处(用HMV老头的话来 说就是“他让我们听到了以前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贝多芬的作品,那个乐季Seiji还指挥了第三交响曲“英雄”。我觉 得Seiji的贝多芬其实相当不错,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深重,即便在完全不 熟悉该作品的人听来,也绝对是“葬礼”。但从总的感觉来讲,Seiji的 贝多芬,属于手天修炼出来的那种。考虑到他曾师从德奥音乐演绎大家卡 拉扬,有些“正果”倒也不足为奇。与此相比,更出乎我意料的倒是他指 挥美国作品的功力。那个乐季,Seiji指挥了艾夫斯第二交响曲和伯恩斯 坦的《管弦乐嘻游曲》(Diver timen to for Orchestra),还为纪念美国 第一位与重要交响乐团合作的黑人歌唱家Roland Hayes诞辰100周年举办 了全部由黑人歌唱家演唱的声乐音乐会。

  伯恩斯坦的《管弦乐嘻游曲》,是1980年作曲家为纪念BSO成立100周 年而专门创作的,但平日更多地是在波士顿POPS的音乐会上演奏。伯恩斯 坦的音乐编辑Jack Gottlieb在世界首演说明中称,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 年轻时同这个乐团(及这座城市)的一段“恋情”(伯恩斯坦是在波士顿这 座音乐厅中第一次听到交响音乐的演奏,他一生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指挥 的乐队也正是BSO)。那天Seiji发挥得很好,其轻松、诙谐的指挥动作有 时会招来一片善意的笑声,使人感到一种犹如家庭气氛般的和谐,并为伯 恩斯坦、BSO和Seiji之间的深厚情谊所感动。Seiji为纪念Roland Hayes 的声乐音乐会所选择的歌曲,不仅有莫扎特、李斯特以及美国当代作曲家 George Walker专门为此创作的作品,还包括几首黑人灵歌。在BSO为请更 多黑人参与而特意安排的“特价”公开排练上,Seiji显得比参加演出的 黑人歌唱家对灵歌更加“精通”,指挥起来一副游刃有余的样子,听着看 着都很有味道(由于不是正式演出,他不仅指挥乐队,有时连独唱者也指 挥)。后来我听广播才了解到,Seiji年轻时曾一度“迷恋”黑人灵歌,对 其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前几年小泽征尔接受日本报纸的采访时曾谈到, 他希望把BSO的声音营造成一种厚重的德国式声音。但坦白地讲,我从未 在BSO的演奏会现场明确地听出过这一“特点”。我个人认为,BSO的突出 特点是非常精致,就像是法国某些修整得很好的古堡花园,其弦乐和林管 声部尤其优秀。团里有几位亚洲演奏员,其中比较“显赫”的一位是经常 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前两排(有时还坐头把交椅)的马尾辫女孩(大概是叫 Bo Your Hwang),另一位是双簧管副首席、日本小伙子若尾圭介。这小伙 子总是认真地瞪着圆圆的眼睛兼顾指挥和乐谱,状极可爱,而从他那里传 出的声音,的确具有一流的表现力,以致于回国后再听我国乐队的演奏, 我总感双簧管的底气不足(其实我对过去中央乐团的双簧管本来是相当欣 赏的)。当然,BSO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比如在演奏特别柔和或歌唱性很 强的段落时,有时会显得欠些“火候”。此外,它与某些大乐队如柏林爱 乐、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甚至纽约爱乐相比,经常会显得小了一号。 比如同样由Seiji指挥的马勒第二,BSO的演出会使你觉得那是一场非常好 的演,而维也纳爱乐则会使你觉得那是一场伟大的演奏。

  这里还有一个小花絮。9月中旬某天我在哈佛地铁站见到一位年轻人 在拉小提琴,美国以此方式打工者不在少数,但这人却显得比较独特:他 用一台大录音机播放大约海顿之类的四重奏,自己则演奏其中的第一小提 琴部分,技巧纯熟,声音美妙,绝对属全球地铁站中的“超一流”水平( 此前我所看到的地铁站表演的最高水平是在莫斯科)。很多人都为这位年 轻人所吸引,甚至还有多事之人为他端来了咖啡。我正想凑上去跟他说句 “哥们儿够专业的”以资鼓励,忽听他与送咖啡者聊天说,他是BSO团员, 趁演出季尚未开始之际先在地铁站挣点小钱花!你能想象这种事情发生在 纽约爱乐或芝加哥乐团成员身上吗?

  有些人认为,BSO在美国主要乐队中是最具贵族气的一个。但我总觉 得,上至Seiji,下至地铁站打工的那个小伙子,BSO更显示出一种朴实的 人文气息(或称“市民气息”)。Seiji最擅长的音乐类型,大概是俄法类 浪漫主义作品。他的普罗科菲耶夫尤其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那是带在他 骨头里的音乐(也就是外国乐评家常说的“Has the music in his bone” )。此外,演奏某些德奥作品(如贝多芬、布拉姆斯、马勒或R-施特劳斯的 交响诗之类)时Seiji也常有优异表现。但据他本人讲,他与莫扎特那种“ 优雅”音乐不大吻合。好在Seiji的谦逊与“不嫉妒”深受当地舆论界好 评,所以BSO聘请了不少优秀的客座指挥前来演奏他们的拿手音乐作品。 在我那个乐季中,海廷克指挥的马勒第九(尢其是其公开排练)、S-拉托尔 指挥的库克版马勒第十、塔特(J-Tate)指挥的艾尔加“Eningma变奏”和 莫扎特圆号协奏曲第三号(独奏者为B-Tuckwell),以及雅诺夫斯基指挥的 海顿“四季”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好演出。A-普列文在钢琴上指挥、由B -邦尼演唱的莫扎特“场景与回旋曲”(K505),也比较别开生面(在那场音 乐会上,邦尼还唱了普列文专门为她创作的歌曲,其中一首“Vocalisc” 是其配器版的世界首演)。

  上述大多数音乐会,我都是购买7元券观看的。由于每套节目必到, 久而久之,我成了7元券售票处的“老朋友”,不但能够随意挑选位置(必 然是在7元券范围之内),而且还享受提前领取音乐会说明书的“特殊待遇” (一般人都是在入场时才领取)。个别时候说明书因故未能在7元券开始出 售之前准备好,那位售票女士甚至还会向我道谦。

  美国艺术团体的演出说明书很值得一提。他们把这看做是普及音乐教 育、争取观众的好机会,不仅所有音乐会、芭蕾舞、歌剧等演出说明书一 律免费发放,而且其内容大都相当充实。拿交响乐团来说,通过演出说明 书甚至能反映出各团的不同风格。比如纽约爱乐的说明书经常介绍某位团 员又在哪里兼了个什么职或出了本什么书,透着见多识广的大团气派,而 BSO的说明书则这类内容全无。我非常欣赏BSO的说明书,它的信息量比一 般的音乐辞典大得多,不仅包括对该作曲家和该作品以及演奏者的详细介 绍,还包括以往BSO对该作品的演奏史及录音出版情况、其他乐团的优秀 录音版本推荐、有关作曲家生平及其作品的主要书籍推荐等等。最令人感 兴趣的是其中记述的某些小段子,比如有一次关于普罗科菲夫第二钢琴协 奏曲的解说中说,在多年前BSO的一场音乐会上,担任独奏的作曲家本人 在第二乐章开始时忽然忘记了起始音符!

  与球迷是职业足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理,固定的观众群也是职业 交响乐团演出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BSO购买7元券的常客,大都是 些不造作而真心热爱音乐的人,与“顶楼观众”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或“ 站票族”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同样,这些人勘称是BSO观众群中的“精英”。 例如某次排队购买海廷克的拉威尔作品演奏会时认识的朋友杰夫瑞,曾在 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专修风琴。那人毫无“高雅”二字可言,常常是衬衫套 上皮夹克就去音乐厅(我管“听音乐会”叫“看音乐会”就是跟他学的)。 杰夫瑞是20世纪音乐爱好者,一谈起梅西安、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或魏 尔的《马哈哥尼》等来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红 楼梦》中湘云侃诗的再现,此时的我就只能落得个当香菱的立场。杰夫瑞 对乐队指挥的评价标准和我很不相同:凡演奏他心爱的作品的指挥他都喜 欢。我唯一一次听他直接谈论指挥的表现,是在观看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 《浪子的历程》之后,他认为Seiji对纸牌那段(当然是他最喜爱的场面) 的处理“不够恐怖”。不过,波士顿的大多数观众都还达不到杰夫瑞的“ 水平”。新英格兰一带人大多比较保守,偏爱巴洛克或莫扎特一类的音乐, 不仅对20世纪音乐不大热衷,甚至对俄罗斯音乐也很不熟悉。比如那次演 奏柴氏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结束时就有人鼓掌(以为演完了)。我觉得, 这大概与Seiji平日不大注重对观众加强教育有关,虽是个人性格使然, 但也应该说是一个缺点。

  尽管存在上述缺陷,BSO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仍远远强于我国的很多乐 队。BSO与同城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是波士顿的骄傲。因此 它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古典音乐普及教育的职责。记得那年电视台曾 播放过一个有关的公益节目,英文名字大概是叫“Tribute to Symphony ”或“Tribute to BSO”之类,好象就是专门为BSO在汤格伍德音乐节举 办青少年音乐教育活动募捐的(在那次募捐活动中,还拍卖了一根带有Se iji亲笔签名的指挥棒)。那个电视节目,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Seiji的 女儿说过的一段话,其大意是:Seiji英文、意大利文、法文、德文都说 不好,甚至连日文也说得不大好,但他的双手却是最雄辩的。这大概能够 解释Seiji近年来在意大利、英法等欧洲国家何以深受欢迎的原因。写到 这里我想起多年前曾询问过原中央乐团的一位“小兄弟”:像小泽征尔这 样的世界著名指挥家与一般指挥究竟有何不同?他告诉我:在小泽征尔指 挥时,任何人稍有一点“偷懒”似乎都能够立即被他察觉并盯住,所以每 个乐队成员都必须全力以赴,不敢有丝毫松懈。

  Seiji和BSO与很多杰出的音乐家维持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歌 唱家杰西-诺曼、钢琴家塞尔金(小)等。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法国作曲 家梅西安,其不少作品的美国首演都是由指挥BSO完成的。这一点非常令 当地现代音乐爱好者所自豪。Seiji还保持了BSO由过去的客座首席指挥柯 林-戴维斯爵士带来的与英国作曲家蒂皮特(Sir Michael Tippett)的传统 友谊,这使我有幸亲临了蒂皮特最后一部作品《玫瑰湖》的美国首演。那 场演出,不仅音乐本身非常动人,而且90高龄的作曲家在Seiji搀扶下走 上舞台接受观众欢呼致敬的场面更令人终身难忘。这几乎是我有生以来经 历过的最伟大的一场音乐会。

  BSO在1995/96演出季的最后一套节目,是由其客座首席海廷克指挥肖 斯塔科维奇第10交响曲。在那个最后的星期四,我听着购买7元券的朋友 们互道“下季再见”,失落感不禁油然而生。我告诉那位售票处的女士, 下个乐季我不会再来了,因为我就要回到我自己的国家去了,但我将非常 地怀念BSO和她本人。得到她的祝福后我匆忙走开,我担心,在那里再逗 留片,我眼中的泪水会夺眶而.... 胡欣欣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演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