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观点:中国如何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2日 14:02 来稿

  自中文网络在中国使馆遭到轰炸事件大显身手之后,网络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迅速普及。一些主流传 媒不仅办起了自己的网络版,而且在传统的纸张媒体上都开辟了转载网络内容的版面。这一现象使一些学者和专家产生了这样 的预言:网络将是大陆继电信市场出现后又一个具有无限商机的潜在大市场,但要掌控这个市场的难度将会比电信市场大得多 。

  从电信市场看网络市场

  80年代末,当中国把电信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开发时,海外厂商根据人口基数的推算,开始抢占中国的电信 硬件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跑马圈地,在市场回报远远超出了这些厂商预期的同时,更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中国人不仅在电 信硬件的消费上非常超前,而且在享受硬件服务进行通话时更为慷慨。据美国一家知名的电信厂商测算,中国人的平均通话时 间是美国人的几倍。也就是说,中国人喜欢交流的文化特性决定了电信服务业的利润更为巨大。事实上,这也是美国想尽办法 迫使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开放电信服务业的真正原因。

  互联网作为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虽然在知识储备上比用电话直接通话要求得高一些,但是由于互联网在交流时 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更丰富,所以一在中国大陆出现,马上就在有能力使用的人群中迅速普及,很快就在网络上形成了如新闻、 体育、文学、经济、时政、军事等多个亚文化群体。同时由于主流媒体的广泛介入,网络文化很快就被主流文化所吸收和认同 。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大媒体,在1999年都办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版。在这其中,一 些媒体的网络版还巧妙地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与中国人在文化交流上愿意消费的特点,开办了读者自由交流的网络论坛(如《 人民日报》网络版开办的“强国论坛”等)。结果网络市场表现出来的潜力与电信市场一样,许多读者不仅要看,而且还要写 ,一些网络版发表自己看法的读者甚至占了全部读者(访问量)的10%到20%。这说明,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在中 国市场上是有巨大潜力的。

  “西化”还是“中化”?

  凡是懂中文并访问过大陆网站的人,无不为中国网络天地的开放、创新和丰富感到惊叹。当然,在这其中也不乏 与主流文化相悖离甚至对抗的东西,以至于某些人士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提出了防止“西化”的警告。但是,中国网络在5 月8日中国使馆遭到轰炸后第一时间的全体愤怒,实际上就是反对西方用暴力形式推销其“人权高于主权”价值观而维护中国 文化安全的一种真实写照。这表明,网络作为一种西方物质文化被引入中国后,虽然可能会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某些潜移默 化的影响,但就像电话、电影和电视一样,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换言之,无论是当年的坚船利炮,还是 今天的互联网,虽然可以敲开中国的国门,但绝不可能用与之相适应的西方文化完全替代和征服中国的民族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和厂商用美国因特网销售额的发展对中国市场进行预期,认为到2001年中国的上网 用户将从目前的600万增至3000万至5000万,中国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子商务市场。但是这种预期明显过 于简单。因为从今天中国网络的发展情况看,中国的网络用户似乎更看重网络内容的文化价值,一些火爆的网站往往都是在文 化上有所创新。如新浪网对文化精英炒作和让文化名人直接与网友对话的策划,就吸引了许多人不惜电话费的积极参与,至于 在各种中文论坛上发表自己文化见解人,更是踊跃异常。相形之下,一些网上商店却是门庭冷落。这表明,中国人上网时首先 考虑的是非物质的文化消费,而这也正是聪明的经营者想方设法用中国文化特性对互联网进行文化克隆的真正原因。在这个意 义上看,西方人要想在中国经营互联网的话,首先要过的是应该如何“中化”这一关,而并不是他们所熟悉的商业利益至上的 “西化”。

  网络文化与新闻开放

  在互联网刚刚登陆中国时,一些海外媒体预言互联网将挑战中国的新闻控制,迫使政府进行新闻开放。同时,一 些在海外的反政府组织也纷纷在互联网上大量传播“新闻”和政治舆论。但事实证明,虽然官方无法从技术上摒除掉这些对政 府不利的信息,可它们对大陆600万网络用户的影响,不仅与当初某些海外媒体认为会动摇中国政治体制的预期相差较大, 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看是为中国政府做了一次对民众“信息免疫力”的局部免费测试。因为这些信息的影响与大陆年轻人在网络 上生机勃勃的各种文化讨论相比,不仅渺小得可怜,而且还常常由于有助长西方文化沙文主义之嫌,而遭到大陆年轻人在网上 的嘲笑和批驳。

  北京的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目前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新闻开放进行进 一步的尝试。因为新闻开放并不仅仅意味着外面的新闻进入中国,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民族文化通过新闻形式充分地向世界展 示。

  在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互联网是对中国政府新闻控制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能否借助互联网用新的方 式向外进行广泛传播的挑战。从另一方面看,目前网络上文字鲜活、节奏感强的文风,以及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处理速度,也对 主流媒体的僵化文风和反应迟钝构成了无形压力。因此,如果政府能以一种自信的态度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扶持和积极 参与,不仅可以对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产生积极的意义,而且中、长期的经济收益也一定是看好的。 作者:关 姹佳(北京) 本文原载于1999年11月12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欢迎您到有关讨论区参加讨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