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哲学新形态:路在何方?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4日 07:19 中国青年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答客问

  --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在整体上并未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21世纪中国版”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问:您最近撰文提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形成之中”,怎样理解这种形态,能否说就是“当代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呢”?

  答: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走出了前苏联30年代(斯大林教科书)的模式 ,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 这种新形态不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21世纪中国版”。

  问:这种新形态和原来的旧形态,也就是前苏联教科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答: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相分列的方式规 定了自身框架,并且不正确地认为这“两个主义”之间,后者仅仅是前者的“贯彻和应用”。这既不符合马克思本人创立的逻 辑体系,也不利于掌握它的精神实质。新形态要考虑它们内在逻辑的完整性、一贯性。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与“实践的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问: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前苏联30年代哲学模式?

  答:前苏联教科书体系对我们来说,终究是“第二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是经过苏联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既未能看到更多的马恩原著,又远离今日世界和中国实践的背景下消化和整理的成果,是有其历史局限的。

  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理论反思使我们倾向于认为,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只是部分正确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较多在于唯物史观方面),总体上却并未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和特征。其中不少内容属于“前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以前达到、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的理论成果或形态。例如:

  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是费尔巴哈以前就已得出的一般唯物主义结论,以“三大规律”为主体的辩证法学 说,则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贡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就仅在于使二者结合,这样的理论定位,恰恰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在 前人基础上所做出的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最有意义的理论突破和创造。

  马克思本人曾强调,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已达到的成果。所以阶级斗 争学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和历史发展理论中主要的、核心的内容。而由该体系所发挥的结果,却长期以来给人造成 印象,似乎马克思主义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称它为社会进步的“伟大杠杆”,是“生产力”,是唯物主义哲学 发展的根据等。但该体系远未体现这一理论逻辑,相反却对本世纪初开始的科学革命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批判方式,在学术和文 风上也留下了不良影响。等等。

  今天看来,只有克服了上述缺陷才能重新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使之继续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

  问: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正在形成中,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主要有三方面:

  从现实形态上讲,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突破了传 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社会主义事业成功道路的伟大创举。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本身来自实践,是国家 指导思想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包含了丰富的新的哲学思想。

  从学术形态上讲,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三个方面突破传统模式,做了大量开拓性、建设性的理论工作: (1)在近几十年大量新发现并翻译出版马恩著作的基础上,依据“第一手”材料读解原著;(2)抛弃封闭和僵化,以开放 的科学态度对待人类思想成果,重视批判地汲取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的哲学营养;(3)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力求在 “吃透两头”(一头是马克思主义原著,一头是当代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原 有的哲学体系。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态上讲,改革开放20多年中,哲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主流,与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与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方向上彼此响应、高度一致,在内容上深层联系、密切相关。总体上是事业促进了哲学,哲学支 持了事业。

  问:是否可以在不动原有教科书体系的情况下建设新形态?

  答:原有的教科书体系经过多年的大力推行,它的某些观念的影响至今仍很深,不少人甚至把它当作惟一的或既 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标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着眼于从体系上突破和改造旧模式,代之以我国自己整理和阐述的、更 富有时代精神的思路和风格,那么事实上就等于维持原有体系不动,从而放弃了建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利和责任。 鲁 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