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文化评点:“洋垃圾”缘自何处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1月14日 07:20 中国青年报

  中国目前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用西方的语言模式来裁割汉语,用类似八股式的方法来训练学 生,忽略了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曾有学者将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斥之为“洋垃圾”。

  素质教育是近年的热门话题,然而如何从具体操作上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认为在 目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中贯彻美育的机制与方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中国目前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它用西方的语言模式来裁割汉语,用类似八股式的方法来训练学 生,忽略了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曾有一位南方学者在报上撰文,将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斥之为“洋垃圾”,语虽尖 刻,但也看到了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汉语教学的规律。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关于“追寻教育的终极意义”的座谈会。在会上 ,一位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大声疾呼要改革目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他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形成的 机械划分,死抠硬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来说,抛弃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片面照搬西方的语文教学方式,完全不顾汉 语自身的教学规律,亟待改进,应当借鉴中国固有的语文教学经验。

  这位老教师的这番话是很有见地的。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相关联,注重从美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 养。传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他在教育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从诗歌与音乐 中获得美感,涵养人格。孔子提出:“诗可以兴”,主张以诗来“感发志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审美悟性。这种 美育传统后来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中,一些有见识的人物通过诗文教育来培养学生与子弟的 人格,增长知识。比如东晋时的著名政治家与士族人物谢安就很注意对家族子弟的美育熏陶。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 一次,他问子侄们《诗经》中何句最佳。侄子谢玄就说《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四句最妙,谢玄所以喜欢这四句诗,大约是诗中传达出征夫返乡时的伤感之情吧,这与青年谢玄的特定人生心境相关。但 是谢安却说“讠于谟定命,远猷辰告”两句更有“雅人深致”,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抑》,它赞美周公等政治家将远 大战略昭告天下的气魄。谢安对侄子之趣并不否定,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向子侄们灌输《诗经》中的“雅人深致”,暗示谢 玄应该有经纬邦国的远大志向,而不能仅仅做风花雪月派。这种注重从诗文总体气韵来领略精神,涵养心胸的美育方式,启人 深思。谢氏家族后来出了淝水之战的统帅谢玄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谢月兆等人物,与谢安的善于美育,是很有关系的。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还非常强调以吟诵体味来对诗文的意境神气加以领会,这种讽诵吟咏,首先是一种审美情操 的陶冶,而不是有口无心地死记硬背。如果没有情感的自我体认,这种讽诵很难进入境界。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 评》中谈到学诗时主张妙悟,而妙悟除了心灵神会之外,还须在反复“熟读”、“讽咏”、“酝酿”之中得其神韵,他说:“ 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在严羽看来,像《离骚》这样 的作品,意蕴深厚,情感炽烈,必须反复阅读与参悟才能得其真谛。从作品的文本特点来说,它是由内在的情志与外在的文字 与声律所构成,文字与声律是作品外在的编码程序,而讽诵体味则如慢慢读解密码,如果不能打开这道表层的编码,则其中的 精神意蕴也就无从开启。这里实际上也涉及到了文艺美育的心理过程。讽诵吟咏也是一种解读方法,而这种解读往往有一套解 读的技术,这就是善于通过音节声律来会其精神气力。清代桐城派文人刘大木魁在论学习古文时,特别强调要通过古文音节来 求其神气,由表及里,涵养情性。这种语文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善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过目难忘,潜移默化。 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是教学生将文章分解成一块一块,总是从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艺术特色这几 大块的分析着眼,而忽略从总体上把握与领会,弄得学生兴味索然,更有甚者,让学生从几种相似的句式中挑选与划分。语文 教学的这种模式来源于50年代从前苏联传过来的教学模式,不尽符合我们汉语教学的模式,是一种食洋不化的表现。在今年 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仍然有一些将古诗意境纳入几种框架的选择题,让人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洋八股积习难改,如果不剔除这种 桎梏学生审美想像力与创造意识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就无法通过美育的渠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创作的乐趣,充其量 是一种知识教育,而不是一种完满的人格教育与发展教育。“洋垃圾”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泛滥,缘自于我们对西式语文教学的 盲从,摈弃了我们民族的美育传统的精华,值得令人好好反省。袁济喜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