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观点: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12日 11:41 南方日报

  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后期,国际上形成了生态城市概念,并被认为是21世纪的城市建设模式。广东经济特区和珠 江三角洲地区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好赶上建设生态城市的浪潮。把城市的现代化和生态化结合起来,从而 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对于区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八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城市发展目标,修改和完善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经济 、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既发扬现代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 不失自然的纯美、清新和宁静。按照这种要求,城市建设应力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相统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街区 布局,在不断完善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同时,设法改变生态功能脆弱的状况,使社会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保持平衡。要合理 控制城市规模。多年来,在城市规模上存在着一种喜大倾向,现在是把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大转向内涵发展的时候了。

  二、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太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过大,造成一系列不易解 决的问题。大中小城市都应吸取教训,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控制人口。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了吸引人才,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 ,可以放宽或取消对某些专业人员的城市入户限制。但是,在全国和全省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充分缩小之前,一般城市不要 轻易取消户籍管理。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倡导清洁消费。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科学管理,逐步实 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到生产、消费无污染或少污染。新建生产项目对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泄物必须要有配套达 标的处理设施,否则不应批准立项。在城市生产和生活中更广泛地使用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和处 理,回收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尽快改变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在市区或市郊堆放和填埋的做法。将下水道排泄物处理纳入产业化 管理轨道,以粪便为原料加工有机肥,尽量变废为宝。

  四、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清洁交通由多种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交通工具组成,主要包括地铁、电车、以天然气或其 他清洁能源为动力的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等。通过加强和改进管理,使各种交通工具互相配合,在不同的距离和范围内 发挥各自的作用,创造出高效率。珠江三角洲各个城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主力交通工具和辅助交通工具,建 设具有各自特点的清洁交通体系。少数发达国家通过全面普及私人轿车来发展城市交通并不是一条值得效法的道路,在中国这 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绝不可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和人口都十分密集,城市交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如果不对私人机动车 辆有所限制,就将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应当反思旧模式,寻找新思路,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交通为辅的城市清洁交通 体系。

  五、搞好市区立体绿化。要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保证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低于必要的水平(国外绿化较好的城市人 均绿地面积多达数十平方米)。市区绿化做到片、线、点结合,除了保护好城市公园和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之外,还应尽可能 绿化立交桥和建筑物顶层,以扩大绿地面积,这样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与绿化争地问题。同时鼓励和引导居民绿化阳台。 不断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自我净化能力。

  六、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城区周边环境、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郊区农林牧渔业的配套 发展。要从生态经济、生态城市的视角重新认识市郊的地位和作用,不能把市郊当作城区向外扩展随意挤占的空间和垃圾堆放 场所,也不能当作独立的经济区域,而应视为整个城市中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和外围环境美化功能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市郊 需营造大片可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持水土的森林,适当开辟果园和蔬菜园,种植合适的经济作物,低处开挖鱼塘,并根据各地 特点发展畜牧业。保持各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和合理比例,以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七、控制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城市差不多已连为一体。众多的城市连为一体,直接 影响大气正常循环和地下水体运动,降低城市的自然净化能力,并使水源紧张,增加市区农副产品供给困难。应通过法律明确 规定,城市之间必须保留足够的空间距离和绿地面积。改变一些城市沿交通要道带状布局的状况,逐步迁移那些不合理的项目 。禁止在相距较近的城市之间新设开发区。城乡一体化应理解为城市和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密切联系,功能互补,彼此促进,共 同发展,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模样。

  八、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办法及指标。目前在城市发展考核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或轻视生态环境保 护的问题。对此应该改进。首先,经济增长指标的核算要计入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逐步采用绿色产值指标。同时,要增设环 境保护方面的指标。此外,对城市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要有生态环境的内容。要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现代化生态 城市的建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