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唐宋名篇朗诵缘何热而不衰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19日 05:44 中国青年报

  回眸1999年,从春节期间江泽民主席出席“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到千年之交唐宋名篇朗诵会的持续 火爆,人们发现:唐宋名篇朗诵热成为1999年里人们艺术欣赏中一个热而不衰的保留节目。

  唐宋名篇朗诵缘何热而不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

  唐宋名篇的效应,正在于它是文学艺术深入到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切入点。唐宋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 的瑰宝。它非常精粹又非常大器,非常朗朗上口又非常移人性情,非常经典化又非常具有精神探索的锐气。千百年来,唐宋名 篇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人们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朗诵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铿锵悦耳、脱口而出中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 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你 生命的一部分。

  唐宋名篇的存在,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原创能力,而在精神世界又气象万千的民族。它追求着美,厚爱着美 ,又创造着美。你要磨锐你的美学感觉吗?请读一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读一读杜甫的“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许你想使胸怀壮阔,那就不妨读过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后,再读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阅读,我们以内摹仿的方式参与了诗人美不胜收的诗创造,从而把诗人点醒山水的 眼睛的过程,转化为点醒阅读者感知山水美的心理过程。

  唐宋名篇与土地结缘,便滋润着我们这块土地,赋予它以诗情画意的丰厚的文化内涵。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崔颢 笔下的黄鹤楼,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苏东坡笔下浓妆淡抹的西子湖,柳永笔下的钱塘烟柳画桥,这些 建筑一经妙笔点额,均成举世闻名的胜地。千百年来,它们带着这些名家名作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情调,赏心悦目地浸染多少登 临者的文化和审美的趣味。苏东坡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创造出一个“人文赤壁”,与周公瑾、曹 孟德的“历史赤壁”相得益彰,引发人们对千古风流人物在急浪淘沙中历史命运的深沉思考。

  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的唐宋名篇,作为异常珍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提供了人们观察世界智慧的眼光 和对待社会人生的价值系统,其间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诵读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辛弃疾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名篇名句,怎能不感慨万端。千百年来,人 们正是从这些自己熟悉的历代传诵的名篇中,发现历史透视镜、人生启示录和民族正气歌。

  无疑,唐宋名篇还蕴含着诗化了的哲学,以诗人的生命感觉过滤了的哲学。从中你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奥秘、生命 的启悟,感受到瞬间对永恒的质疑,梦幻对现实的超越。但这些都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在直觉中感悟到一种哲学的可能性 ,感受到某种玄妙的哲学命题和哲学境界对你的灵魂的提升。它将把你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 灯火。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相当典型地体现了宋诗追求理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既是写诗人宛 转曲折的游山行踪,又是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所获得真理的相对性的感悟。这些感悟使诗人思量超越自我的局限,揭穿“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情事理的秘密,点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诗的哲学总是以浑融蕴藉者为多, 它不落“哲学之痕”,却引诱你体验着“哲学之味”。王维的《鸟鸣涧》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这里又有哪句说理?纯然是一幅春山夜色的水墨小品。但它以一片虚静的心情,听取自然生命的动静信息,在给人 微妙的禅趣之时引导你进入一个明净无瑕的哲学境界。境界当然有大小之分,鸟鸣涧的境界小得玲珑剔透,而张若虚那被认为 “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则显得境界波澜壮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它回环往复地渲染着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意象,在惝恍迷离的情境中向宇宙的奥秘发出无从对答的质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以江天明月作证,体验着个人生命的有限 性和人类总体生命的无穷性。

  半个多世纪前,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 虚生此国。”这句话移于唐宋名篇,也是十分适合的。作为中国人而缺乏欣赏唐宋名篇的能力,当是精神素质上的一大缺陷。 唐宋名篇,是具有东方神韵的语言感觉、世界感觉和人生感觉的富有魅力的民族经典。从关于人的文化风范和精神素质的意义 上说,“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传播出来的唐音宋调,回响在中国大地的上空,乃是面向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建设所不可或缺的 。撰文/杨义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