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银行抢着给高校放贷 但高校有钱也不敢花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日 08:02 中国青年报

  教育贷款成为今年银行信贷竞争的焦点之一。在浙江,继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学院等高校建立 合作关系之后,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上个月又与浙江省教委签订了在年内用2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浙江教育的银教合作协议。 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本月初也同浙江省教委签下合同,在今后五年内每年提供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农业银行、中国 银行等其他在杭专业银行、商业银行也同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放教育贷款,建立银校合作、银教合作关系,频频争 着与高校“结亲”、“联姻”。

  浙江省建行副行长沈明说,在所有的产业中教育是最大的产业,教育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介入教育产业无疑 是银行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魏国雄说,银行与高校合作可带动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他们测算, 以每个大学生平均月生活费和学杂费500元至800元,按一万名在校大学生计算,银行通过以贷引存,争取到高校开立基 本账户,一年就可增加8000万元存款。另外学生交费以及学校食堂等所有结算都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卡支付,还能拓展个人 消费信贷。魏国雄说,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属于自费求学,届时,只要每10人中有一人申请贷款上学,每年申请额度以一万元 计,年需求数就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银校合作,在高校和银行间建起了合作的桥梁。尝试教育信贷,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 持。然而在一笔笔巨额信贷面前,迄今为止真正动用贷款额度的高校为数并不多。据了解,浙江省工行系统今年到10月底发 放教育贷款2.56亿元,浙江省建行至今发放两亿多,这些贷款大多是中学所贷。

  一位大学计财部门的同志对记者说,每当有什么项目需要投建,各银行就纷至沓来询问资金的落实情况,表示愿 意投资。虽然该校与不少银行都签订有贷款额度的协议,但至今依然没有直接向银行贷过款。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项目信贷处 的梁简生用“心有余悸”描述一些学校的心理。

  “尚未借钱,就在考虑自己会不会还不了款,利息上涨了怎么办。”梁分析说,这主要是长期以来学校都是作为 非营利性的机构,所以尽管政府的拨款事实上远远满足不了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学校绝不会想到向银行贷款。一位高校领 导说,学校并不是一家有产出的单位,培养的人才,也不是有价产品,学校贷款后,不可能在短期内还清,而一次性大额度地 贷款必定会造成学校赤字运行,给学校带来沉重压力。

  “贷款后既要支付可观的利息,又会加重学校的负担,是否能够轻松还款不能不顾虑。”一些学校负责人说。

  银行与教育喜结“良缘”,顺应教育产业化的需要,也反映了金融业的现实要求。就教育事业而言,有关人士认 为,银教联姻从一个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尽管合作前景看好,但在观念和政策等方面 急待新的突破。工行浙江省分行在分析制约学校贷款的因素时认为:一是学校管理层观念尚未转变,二是没有形成学校利用贷 款搞建设的机制,三是担保难以落实。银行有关同志介绍,现在其他贷款项目最长的还款期限为3年,而教育贷款的还款期限 几乎都在10年以上。由于学校不得营利,学校的还款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和一些赞助款。拨款用于日常开支, 收费权不属于学校自身,因此学校无法为自己的还贷作计划。

  金融界人士认为,银行推进教育产业,首先是观念要转变,教育体制要有突破,同时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台, 学校才敢大胆花银行的钱。本报记者 董碧水


相关报道: 助学贷款:馅饼乎?画饼乎?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