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守住良善人性的底线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4日 05:43 中国青年报

  同情、怜悯和扶助弱者是良善人性的底线,然而,我们也许看到了它在人群中消失的迹象。

  《南方周末》(11月12日)的《死神陪伴的旅行》一文,读来令人震惊:身患重病(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 42岁海南农民王万民第一次离开家乡随同新马泰旅行团出国旅行,最后病死于香港。在走向死亡的旅程中,他几乎处于完全 被孤立起来的状态,同行人“如避蛇蝎”地躲避着他,在他周围自动形成了“隔离带”。这样,这个病入膏肓的人“要自己拖 着行李,蹒跚地走向巴士,到他的最后一排去”。甚至在他终于倒下,导游将他送往医院时,仍“不忘把车先开到酒店,并安 排游客买一种印有他们照片的碟子”。

  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冰冷的一面。

  我们似乎无法过分谴责这些旅客,他们花钱出国旅行,本是“找乐子的”,却不料与一个重传染性病人同行,在 健康受到威胁时,除了远离危险外,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自我保护方式。那么,只能说王万民咎由自取了?--他明知自己有病 且很可能传染给他人,却为了却夙愿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外出旅行。在一些人眼中,他受到的冷遇只是其错误行为应得的回报。

  这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常可遇到的思维方式,类似的行为总能从法律上找到解脱的理由:不去救落水儿童,是为 了维护自己的健康权;不愿出庭作证,是因为有回避风险和保持沉默的权利;目睹他人钱包被窃而一语不发,因为安全权和生 命权至上……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来保护自己的权利,有太多的法律依据来解释自己对他人冷若冰霜。但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人 类的正常情感。从良善人性的角度上说,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道德义务或人性要求--伸出自己的手去援助不幸的弱者。我们在 恐惧自己的生理利益受损的时候,也应该关注一下自身良善人性或精神利益的受损!

  中国正在走向法制现代化,在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之时,也涌现出大量问题。从去年底由梁晓声《冰冷的理念 》引发的讨论,到今年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证人”的讨论,《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始终关注着同一个问题:面对新世纪,我 们的社会是否需要重申良善的人性?或者,在强调权利意识的同时,我们是否应当给道德义务留下生长的空间?

  一个理想的社会(法治社会)承认个人捍卫自身权利的意义,但它也强调需要社会援助的个人,强调这样的人性 :向落水的儿童伸出一只手(如果你会水的话);或向他人呼救(如果你不会水的话);将遇车祸的重伤员救往医院,或至少 提醒一下正在被偷窃的人;如实讲出事情的真相(尽管这花费了你的时间)……这些行为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特别的勇气,有 时甚至只是举手之劳。制度不完善、资源的贫乏、求助者的过错,都不应当成为我们放弃良善人性的理由。

  当司马南面对风险与道义的选择拍案而起,投身于反伪科学的战斗;当梁晓声面对“冰冷的理念”发出“我将捍 卫他们坦言自己理念观点的自由,但我永远也不苟同于他们”的呼声;当几年前上海的一位孕妇拨开层层围观者纵身跳入冰冷 的江水中,将溺水的儿童救起;当林绍煌(这是与王万民同行旅客中的惟一例外)尽管“也恐惧和烦躁”,并对众人认为他是 王的邻居理应照顾王的看法“觉得不公平”,仍尽可能地照顾王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良善人性的力量。林??哲学博士




相关报道: 长篇报道:人性暴露在有死神陪伴的旅途中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