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评论:1999亚洲经济重现曙光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6日 03:30 科技日报

  999年的亚洲经济可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否极泰来”来形容,经历了两年多的艰难困境,各国和地区现已纷纷走出 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开始全面复苏。

  今年以来,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指数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汇率出现走强趋势、利率下调使宏观环境得到改善 、贸易顺差增加使国际收支状况好转、投资信心逐渐恢复、国际资本开始回流亚洲。据有关专家预计,今年亚洲经济增长率可 望达到5.5%,远高于去年的2.1%。

  亚洲经济利好状况中仍然具有潜在的风险和难点,还需要经过一定的稳定期方可步入彻底复苏。目前,亚洲经济的薄 弱环节仍然存在,如一些国家的银行呆坏帐率仍高达10%-60%,金融体系难以发挥促进经济的主导作用;经济结构调整 进展缓慢,生产过剩问题未能解决;出口产品比较单一,电子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等。特别是年初以来那些刺激经济 快速复苏的因素正威胁到一些国家经济复苏的持续性。菲、韩、马、泰、印尼等国有预算赤字迅速增多,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5%-6%。另外,日本经济的脆弱更为亚洲经济埋下了不确定性。

  韩国:“龙威”再现

  在今年的亚洲经济中,韩国可谓最大的一个亮点,它首先拿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毕业证书”,再度向世界展现 了“亚洲小龙”的神采。

  韩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是从今年初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的。首先是韩国经济扭转了去年负增长的局面。今年第一季度 韩国经济增长率达4.6%,第二季度达9.8%,第三季度达12.3%。韩国银行预测,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 %,大大高于政府预先的估计,在爆发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前茅。

  其次是消费出现了持续增长,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韩国政府在坚持实行低利率政策的同时,采取了取消 部分商品的特别消费税、扩大财政赤字,提前进行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等措施。这些措施缓解了就业压力、降低了失业率,同 时促进了民间消费逐月上升。今年上半年韩国的民间消费增长7.6%,预计全年增长8.2%。在消费的拉动下,1至8月 份韩国工业生产的平均开工率达到75.5%。

  第三是韩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韩国经济全面复苏是政府和国民艰苦努力的结果。今年以来,韩国政府大力推进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四 个领域的全面改革,特别是在金融改革和企业结构调整方面。政府通过关闭、合并、引进外资、注入资本金和裁员等措施,使 银行业出现了扭亏为赢的明显变化;通过征收违约金、停止新贷款、收回已发放贷款、强制性调整和剥夺大企业集团领导人经 营权等措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而韩国人民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是韩国经济能快速复苏的重 要原因。

  日本:复苏依然脆弱

  作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的日本,近年来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小渊惠三内阁上台后,经济逐渐有所起色, 1999年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日本经济企划厅认为,日本经济已走出衰退谷底。

  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出现1%的增长,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日本政府对此欢欣鼓舞。但是,日 本经济出现的增长并非靠其内部需求的支撑,而是有赖于日本政府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方案的作用,其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日 本今年共出台了两次刺激经济一揽子方案,其中,7月份耗资5430亿日元,旨在创造70万个就业,11月份总额高达1 8万亿日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劳动力市场,中小企业,金融企业,住房和用于老年人的保健基金。由于上一阶段的政府刺 激经济开支告一段,新一阶段方案的作用尚未显现,第3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旋即比上一季度下降1.0%。这表明日本的经 济复苏仍然脆弱,没有真正转变为以内需导向的经济复苏。日元近期的升值更对比较倚重出口的日本经济造成影响。此外,日 本的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险制度日益形成威胁。日本的金融机构改革一直不力。这些因素都为日本的经济前景蒙上不确定性 的阴影。

  泰国:逐渐告别困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泰国今年的经济将增长4%,2000年将进一步增长4%,这比起1998年的负增长1 0%实在令人鼓舞。但一些观察家认为,泰国经济仍面临不少问题,需进一步改革。

  从多数经济指标来看,泰国经济已走出困境,呈现健康增长。许多企业已开始扩展业务;经常项目已保持两年盈余, 出口自5月份开始增长,而此前的13个月一直是衰退;制造业稳步回升;外国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入增加。9月21日,泰国 内阁决定暂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这说明泰国因经济复苏,外汇储备充足,已不再需要额外资金。

  马来西亚:经济稳定趋好

  马来西亚官方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已取得成效,经济渡过了最困难 时期并出现了复苏迹象。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年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经济1998年出现了6.7%的负增长。为此,马政府采 取积极的振兴经济措施,对外实行外汇和资本管制,并固定马币汇率的政策,以阻止资金外流,稳定股市、汇市,减少外来因 素对经济的干扰。对内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实行赤字预算,增加公共开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 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和用行政命令降低利率的方式带动工商业活动。消费者信心也有所加强。

  印尼:经济复苏缓慢

  今年以来,在一度遭受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的印度尼西亚,曾经高达70%的银行利率连续下降,目前已降至22 %。印尼盾汇率强劲反弹,从年初的9000盾兑换1美元升至7000盾左右;通货膨胀率到10月底同比增幅不足5%, 远远低于预计的17%。上半年的经济复苏情况使政府官员和一些经济界人士甚感乐观。但由于东帝汶危机的爆发后,印尼经 济受到较严重的影响。

  根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印尼政府对银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果断关闭一大批严重资不抵债的 私营银行外,银行健全化机构还通过加强金融立法、完善监管机制、重组不良债务以及发行国债等措施大大减少了银行的呆帐 、坏帐,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状况,提高了信誉。在紧缩银根,稳定汇率的同时,印尼央行逐步降低银行短期贷款利率,主动为 企业牵线搭桥,以求延长或减免债务,为促进工业企业和外贸的复苏创造条件。

  新加坡:再夺全球竞争力桂冠

  新加坡一直自恃为亚洲金融危机中惟一的“赢家”,1998年当亚洲的邻国和地区经济纷纷出现负增长之际,新加 坡仍然保持了0.3%的正增长。但是金融危机对该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体现在商业部门,从1997年的增长5. 7%下降为衰退4%。

  今年以来,新加坡经济在电子出口的带动下,已返回了稳固增长的轨道。瑞士达沃斯世界论坛在今年3月份的《19 9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再次把新加坡列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的首位。随着出口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新加坡经济 今年的增长幅度预计将达6%。

  今年以来,新加坡的经济复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电子产品是推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通货膨胀率保持低位,最 高增幅为1%;低利率使资本市场得以恢复;受到危机打击的旅游业也在复苏,今年头8个月,共接待了460万名游客,比 去年同期增长10%。

  菲律宾:摆脱对农业过度依赖

  菲律宾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其工业以农、林产品的加工为主,另有一些纺织、水泥、汽车 装配等工业。菲律宾经济一直受气候的巨大影响,1998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衰退0.5%,一方面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台风的影响。

  今年以来,菲经济状况逐渐改善,其中电子产品的出口对经济的复苏起到很大作用。电子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 /3。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政府预计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可达3.2%左右,未来5年内,经济将平均 增长5%。

  菲政府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于农业,现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此,政府采取了保持低利率,加大开 支,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以便吸引海外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来菲。此外,政府决定大力培育银行部门。

  香港:经济拨云见日

  香港经济在今年第2季度显著回升,扭转了过去5个季度的跌势,实质增长0.5%。股市、楼市、旅游业回稳,出 口贸易情况改善,公营机构投资增加,以及私人消费开支逐渐恢复正常,劳工市场趋于平稳。表明香港经济已重回增长正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指出,香港已过了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舆论也普遍认为,香港经济自1997年10月份陷 入负增长的困境之中,而今已走出谷底。亚洲经济好转,促使大量资金重返作为亚太金融中心的香港,港股出现节节攀景象。 从去年第三季度起,恒生指数开始回升,至今累计升幅已达60%以上,创下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位。

  香港经济的结构性缺陷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显露无遗,楼价高、工资高、物价高,严重削弱了竞争力。经过一年多的 经济调整,物价大幅回落;楼价和租金趋于合理水平;部分私人机构通过减薪裁员,降低了薪金成本;零售铺位空置率大幅下 降,消费市场出现活力。物价下调,使香港恢复了“购物天堂”的美誉,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香港11月份的酒店入住率已 接近90%。旅游业兴旺,带动服务业增长,促进香港经济持续改善。在整体经济向好时,就业压力得以缓解。

  台湾:在挫折中回升

  台湾地区经济今年在出口的带动下持续回升,期间,遭受了9月份的地震损失,使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受到一定影 响,预计使全年的经济增幅减少0.5个百分点。但经济快速恢复,10月份以来台湾出口仍然连月创新高。预计今年经济增 长幅度可达5.4%,明年也在5%以上。

  刘丽娜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