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余秋雨谈跨文化的第四座桥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5日 18:21 北京晚报

  余秋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举办的“跨世纪的文化对话”大会上做了精彩讲演。余教授提出,中华文化要同世界交 流,需要构建第四座桥。

  余教授认为,在以往的几个世纪中,中华文化主要是通过三座桥梁与世界沟通的。第一座桥是经典学理之桥。早在1 7世纪,一些耶稣会传教士到中国来,被我们的儒家经典所吸引,开始翻译这些经典,并向西方传播介绍。这座桥至今在国际 社会中发生着重要作用。

  第二座桥是器物民艺之桥。陶瓷、丝绸、漆器等民艺器物很早就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作为一种生 态方式被欧洲所接受。

  第三座桥是文化信息之桥。从早年传教士的书信,旅行家的游记,使团的日记,包括现在众多调查报告、采访报道、 摄影资料,各种统计等等。大体上是这样三座桥,把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但这几座桥的中国形象还无法完整地递交给当代世 界。因此必须建造和拓展第四座桥,即以中华文化为基元而又被国际广泛接受的艺术创造之桥,使中华文化不再仅仅在遗迹保 存上,而是在现实创造上成为无可争议的当代国际典范。要把中华文化过去的运行规范、习惯方式推到新的境界,需要当代中 国文化人做出新的努力。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人的整体人格问题。同时,必须从现实的功利追求,提升到一种整体的超越。

  余秋雨认为,桥梁式的人物只能等待。正像晚年的章太炎,他住在上海,上海就是当时的国学重镇,过两天他搬到苏 州去了,苏州就成了国学重镇。……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写出、画出、创造出被全世界其他文化群落都能公认的那种佳作,出现 那种艺术家的话,那么,华人在世界各地,哪怕是衣衫简朴,也可能被人家看作是自然之子。即使是生活清贫,也会使人感觉 到,这是有5000年背景的乡间哲人。但是直到20世纪结束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拥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当很多人问我, 你对21世纪的文化有什么期盼,我总是这样说:在下一个世纪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没有可能在地球上重新找回中华文化已 经失落多年的尊严。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