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专访周光召:中国何时有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8日 10:10 中新社

  什么时候在中国土地上能够出现领导世界科研潮流的、开辟全新研究领域的一流科研成果?为达到这样的目标, 中国 还缺少什么样的客观和主观条件,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和环境?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今天在列举分析了本世纪世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后提出,物质条件在重大科学发 现和 重大科学工程的实现上都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并不是在条件最好的国家和实验室 中产生 的,在有了基本工作条件后,提出明确目标和战略,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使命感和凝聚力,创造促使创新思维产生的 学术环境 ,吸引优秀人才和选择学术带头人将起更关键的作用。他鼓励中国科技界要敢于以弱胜强,后来居上。

  这位年届七十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向中国科学院数百名科研和管理骨干人员作题为《 历史 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的报告时,殷切希望中国科技界“不能期望科研经费能和发达国家相比”,因为中 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上不仅现在不及发达国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可能赶上,但“我们也不能说, 因为科 研经费低于发达国家,就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学贡献”。

  他说,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是中华民族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复 兴要 求科技先行,要求涌现出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同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 ,需要 振奋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以弱胜强,后来居上,因此,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重大的科学发现。

  这位前中科院院长分析说,英国是力学、电磁场理论和进化论的创始地,直到本世纪初,英国仍是当时世界科学 的中 心,这是和英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相称的。然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其主要部分却是 德国人完成的,而当时的德国正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科研实力雄 厚,但 战后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却不是在美国出现,而是在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出 现的。可见,有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科学的支持,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有条件发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在物质条件不够好的 地方也可 以产生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单靠物质条件好并不一定能最快产生最好的科研成果。

  中国古代技术的成就、华裔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建国以来中国学者所做出的科学成绩都说明, 中国 人是有智慧、有能力的。

  周光召指出,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后,能不能有重大创新,就完全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必须 从本 世纪科学研究历史中那些以弱胜强的范例里吸取经验,建立信心,充分调动中国人的智慧、组织力量和协作精神,完成 历史赋 予的使命。”

  周光召强调,在目前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方面不断加强科教经费投入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科技界应更多地 注重其他一些条件的创造。他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前夕,处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社会对科技已有强大的需要 。这种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将比十所大学更有力地推动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伟大科学家,也一定 能出现伟大科学家的时代,是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和主观能 动性,选好发展战略和领头人,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做到以弱胜强,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中新社记者 刘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