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网站> 新闻报道
 


侨报社评: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是义务不是礼物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26日 08:34 中新社网站

  中新网二十六日消息:昨日,美国侨报在一篇社评中指出,给中国最惠国待遇是义务不是礼物。

  该报说,随着美国国会表决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日子日益临近,反对PNTR的人拿出种种理由,千万百计加以阻挠。最近,他们给每个人有意在投票前访华的议员寄去一个“救生包”,内装:手铐、西藏手镯、一瓶新鲜空气、两角钱、《圣经》、猫狗皮毛加工手册和工会卡。这个“救生包”是反华谬论的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他们对给予中国PNTR的所谓“关切”。这是一个恶作剧,但更是少数美国政客无知、偏见与霸道的集中暴露。

  首先,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根据美国法律,已改为“正常贸易关系”)是美国的义务,而不是送给中国的礼物。世贸组织章程第一章第一款规定,成员之间应相互给予对方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美国在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也作出了给予中国PNTR的承诺。既然中国加入的是世贸组织,就应按它的要求行事;既然中美两国达成了协议,就应按它的规定去办。现在美国许多人在议论PNTR时,总要先把中国数落一通,说中国这儿不好,哪儿不行,给予中国PNTR等于是对中国不佳表现的奖励,会给中国领导人发出错误的信号,给以为美国支持中国政府的种种做法。这种谬论实在是荒唐可笑。一个自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竟然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实在让人觉得寒碜。不喜欢一个人,难道就可以剥夺他的基本权利吗?难道就可以不履行对他承担的义务吗?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

  第二,美国不给予中国PNTR,中国就可以不给美国相应的待遇,也就是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向其它国家作出的让步和给予的优惠,美国不能享受。这也是世贸组织章程的规定,即成员之间不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关系,有关权利与义务则互不适用。这既是一种互惠的安排,也是一把双刃剑,刺了别人也要伤害自己。对美国来说,这是最致命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之所以被拒绝在世贸组织大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要价太高。十三年的谈判,难就难在美国在中国加入的条件上不作让步。这就不难理解与美国达成协议后,中国加入的步伐大大加快的原因了。现在不管国会是否给予中国PNTR,中国都将在结束与欧盟的谈判后完成加入的手续。国会不能阻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可以通过不给中国PNTR,而使美国的企业得不到中国加入后带来的巨大机会。欧盟、日本的企业家们一定会很高兴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少一个竞争对手,多一份市场机会,何乐而不为?曾经有人画了一张漫画,国会拿着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向中国发出威胁:听不听我的话?不听我就开枪啦!这个自杀的威胁与中国的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维持国会年度审议正常贸易关系(NTR)的机制对中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自1990年起(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和1993年克林顿就任第一年除外)至今,美国国会每年就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或NTR进行辩论。每年的结果都一样,吵吵闹闹之后都是再延长一年。魏京生宣称,每年6至8月国会审议NTR期间,他宣称在狱中的待遇明显改善,看守对他都比往常客气。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认为年度审议NTR会对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产生什么影响。美国政府和国会多数议员也认为这张牌不会起什么作用。既然这个“敲打”中国的机制不管用,留着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每年众议院四个小时的辩论,不用去听都能知道两派议员会说什么。如果国会能通过辩论NTR影响中国政府,那么中国早就跟着美国走了。既然不起作用,为什么会有人坚持要保留?说到底,就是无知,因为有些议员自认为中国会把国会的叫骂当回事,认为留着总比没有好,吓唬一下也比一声不吭好。这是一种很古怪的思维方式,一种袋鼠钻洞式的自以为是。其实,这恰恰反映了少数政客的绝望与无奈。

  第四,在世贸组织内部或通过立法在美国建立监督中国执行协议的机制是一种歧视性做法,也是一种霸道行为。世贸组织内部有一套完整的处理贸易争议的机制,即“贸易政策评估机制”,成员之间发生贸易纠纷,即可向该机制相关部门提出起诉。这种公平的仲裁与判决相结合的机制是世贸组织的一大特色。不管大国小国,在这个机制内都是平等的。





相关报道:众多美国经济学家支持中国加入WTO
          中国将逐步淘汰225家小炼钢厂
          图文:石广生在人大常委会作加入世贸报告
          美国猪肉逼近南京引出话题 土猪如何应对洋猪

相关专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网站>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