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网友:迎接伟大文明复兴运动的到来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日 19:47 来稿

  公元1999年12月31日,当站在这世纪之交,也是人类历史的千年更替时,回顾历史,有太多的感悟和叹息; 面向未来,也有太多的憧憬和畅想。跨入公元2000年,也就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跨入人类的下一个千年,中华民族 将迎来伟大的文明复兴,进入一个民更富国更强的时代。文明复兴的理念是强调知识与文化在这个复兴过程中的基本作用和体 现,透过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并与物质文明交相辉映。  

  回首过去,历史太悠长,文明的长河若隐若现,只能用公元的千年或世纪为尺度,这当然与我们祖先用干支纪年六十 年一轮回对光阴的体验有所不同。在公元前的第三个千年,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左右,中原大地上,一个以黄帝为首领的氏族部 落统一了我中华民族。黄帝轩辕氏和在他之前的炎帝神农氏被并称为炎黄,吾辈皆炎黄子孙。这些历史都以神话方式记载,期 待有关专家学者在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能将中华民族更早期的历史刻度给精确地刻划出来。无论是炎帝遍尝百草,还是 黄帝的史臣苍颉造字,虽然是些神话故事,但仍被尊为我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从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是五帝和夏、 商、周的历史。而公元前一千年,尤其是前两千年和前一千年之间的千年之交是武王伐纣灭商开创周代的时期,尤为值得一提 的是周文王定下礼制,成为千年文明的基础。在公元前一千年的中间,36岁的孔子来到当时的周代都城洛阳,访问老子并向 他咨询周礼。面对时事纷乱的春秋,孔子心中怀抱着的理想便是周礼,他讲克己复礼,复的就是周礼。孔子后来基本上自己不 创作而主要是编书和讲学,即所谓的述而不作,影响他的学生,并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脉--儒家的思想和 文化。差不多同一时期,古希腊文明在西方出现。后来的是古罗马文明。

  在公元前一个千年的最后二百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公元第一个千年需要大书特书的是后五百年中长达三百年的唐 代。盛唐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和融汇关系。因为现 在看来,古埃及、古印度和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都没有很好地发展延续下来或者说有的完全衰落了。

  公元第一个千年和第二个千年的交替也是宋代文明由北向南迁徙的时空大转换,其影响可谓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所 提倡和实施的开发西部振兴西部的战略也可以说是文明复兴理念在地域概念上的一种真实体现。 

   公元的第二个千年,也可以说是北京这个政治中心的一千年,元、明、清均定都于北京。元代始建大都于北京时, 一切都依照周礼的规制,明、清则承袭其格局。今天,北京都城的城墙虽然被毁,但轮廓仍在,尤其是祭祀天地人神的古迹场 所仍在。你可以进入这些独特的空间和氛围,遥想古时的场景,感应古人的心声,仿佛那些祈祷也能超越时空,回荡在今人的 心里。  

  今天,北京市政府用建造世纪坛的方式来迎接公元2000年的到来。在这个时刻,让我们把心聚在一起,共同祈祷 ,祝愿我中华文明早日复兴。 

   西方是在公元第二个千年的中间走出了漫长灰暗的中世纪,开始了文艺复兴的闪亮登场。对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文主 义精神的复兴推动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在第二个千年的后五百年中,科学和技术在欧洲大陆、英伦三岛以及北美大陆不断 漫游成长,并最后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础。现在已有研究表明即使在这五百年中的早期,西方科学技术也一直在以某些方式在中 国传播,但也许是由于自身文化的惯性和排斥,只是得到了少数有识之士的吸收,但也产生了具有先进性的结果和影响。到了 1840年,文明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历史似乎要用事实证明一个文明的衰弱。但真正使国人在内心激起强烈振荡的是五四远 动。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对传统文化发起了强烈的批判,有的甚至是一种对传统的全盘否定的态度,并把文化对人久积的影响 以劣根性一言而敝之。觉醒似的中国人手里举起了代表西方先进思想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这一切都发生在第二个千年的最后 一百年内,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告别的二十世纪。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爱国的,也是领略和体验到了最多的荣 辱兴衰,肩负了太多的历史使命,付出了极其惨痛和沉重的代价,走的是一条铺满了牺牲的道路。还好,我们终于走过来了, 可以用一种比较好的心情和信心面向未来,面向新世纪,面向新的千年。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洗中华民族在这一个半世纪的耻辱。在与西方及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学习中,我们也拥有了更多的 经验。以清华为例,就是代表了现代中国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的历程。老清华人用他们的实践给清华人这个称呼赋予这样的内 涵:既能吸取世界上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又能凝聚起自己的人文精神,这是清华人爱国主义精神的独特体现。在清华的历史上 ,并没有太强烈的全盘反传统的习惯和传统;相反,有的倒是更反映文化发展规律的不同的思想和主张,有的是实事求是深入 和实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学术传统,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和史迹给予精心的呵护;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在尽心沿袭中 华文明的血脉。清华在二十世纪的后一个五十年中也对国家的建设和振兴有了更直接的担当,也积累了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 将有助于这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应清华学生刊物《紫荆》约稿而作,由作者本人在水木清华站转载,使用笔名;红客。后向新浪网观 点与评论栏目推荐。

  网友红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