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关于上海人的“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5日 22:42 郑州晚报

   上海人多欺生,这是20年前在上海读书时的印象。那时,上海同学的优越感时时处处流露,看我们外地同学,眼 角都满是鄙夷,好像我们闯入了他的家园,是损人利己的掠夺者似的。他们把外地人一律称为乡下人,有一次江西采茶戏到上 海演出,我们发了观摩票,上海同学去看戏如同恩赐一般,令我们十分气恼。马金凤唱的豫剧,也被传为笑谈,说:河南的老 婆娶不得的,一个个像程七奶奶一样,吓死人的。马金凤和她演的程七奶奶,那可是咱河南老乡钟爱的呀。人在屋檐下,不得 不低头,每念及此,说不出的压抑。偏偏那时在上海购物任务繁重,大到呢子大衣,小到洗衣粉牙膏,每次上学都腰缠万贯, 每次回家都像驼子一样,这又让上海人见笑了。

  7年前,女儿又到上海求学。离家时,我把生活日用品买得一应俱全,虽说明知道上海什么都有,怕又给上海人 那种掠夺者的印象。

  20年后,又来到上海,滞留了一段时间,感觉上海的变化大了,不仅仅是城市建设、开发浦东,不仅仅是图书 馆、大剧院、博物馆的落成,更在人的内心世界里,好像上海人不那么排外欺生了。想来,这些年上海的大建设离不开外地人 的支援,上海引进外省的科技人才,吸引海外留学者,自不必说,建筑工地上活跃的也多是外地民工。工地上扯着横幅,写着 “某某花园由某某省某某公司承建”,甚至工棚上也写着异地建筑公司的名称,是这些感动了上海人?抑或连年上演的小品中 诸多可怜可笑的上海人形象启发了他们的自知?也许是外地的经济发展使上海渐渐失去了轻工业产品霸主的地位,外地人并不 把上海货当作惟一的选择,出差也不像过去肩背手提上海货了……总之,上海现在作为国际大都市显出了它的新气质新气派。 其实,城市与城市的差别,不全在硬件建筑中,很多软件的细节就显出些现代文明。比如到超市购物,必然听到“欢迎光临” 的话语,到餐馆吃饭,哪怕只吃个盒饭,最后老板也会说声“谢谢”。过去那种对外地人鄙夷的神情不多见了,连说话也不全 是“ 咝--咝--咝”的吴侬软语,公众场合,大家都用普通话交谈,街头显赫的标语,“推广普通话,迎接新世纪”,显 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追求。

  一个外地人在上海生活,没有语言障碍,就少了很多排外欺生的压力。

  不日,姐姐从新疆打来电话,问我,在上海呆一段,可好?我回说,还可以吧,我觉得上海人不那么欺生了。姐 姐说,你才不知道呢,其实上海人骨子里头看不起外地人。

  放下电话,我想,姐姐说的,肯定是30年前支边的上海人,是旧印象吧。

  女儿说,上海人倒也不是对外地人才排外才欺生,上海人是势利,对比自己强的人自然一脸崇拜。你的学历比他 高,薪水比他多,不管你是哪里人,他总是高看一眼的,而口袋空空,即使是外国人,上海人解放前也会充满不屑地叫一声“ 洋瘪三”。自今年起,外地的大学生留沪工作,不再需要一张专用的申请表格,只需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政策一出台,敏感 的上海人立刻感到,留在上海的外地人是优秀的,大家是同一条起跑线前的公平竞争者,而比自视颇高的上海人做得更好,也 无形中成为闯上海滩的外地人的准则。“新移民”成了上海人的新词汇,而不断地接受“新移民”,是上海能在世纪初迅速崛 起的原因,也是上海重现辉煌的第一步。

  看来,欺生不欺生,又有了新内容,“落后就要挨打”是新的填充。张健莹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