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哈尔滨日报 > 新闻报道
 


过年:中国人的不了情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3日 13:08 哈尔滨日报

  过年了!鞭炮声、祝福声,声声入耳;父母情、手足情,情情动心。过年,满眼春色,风光无限。春节是团聚,是喜 庆,是吉祥,是希望……中国人好像要把这许许多多的美好情感都在春节这几天里重拾起来,融在心头。

  除夕守岁阖家团聚古今同

  除夕守岁,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最兴奋、最有劲头的了,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最重要的年俗。从魏晋开始,除夕晚 上,阖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畅饮,共享天伦之乐。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先给家 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流光溢彩,从初一到初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 、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当我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古老节日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也延续着过年的欢乐。

  大年三十的晚上,在父母家中也好,在酒店、宾馆也好,一家人围坐在丰盛的餐桌旁,举杯同庆,这个时刻是不可替 代的,这种心情也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宴经常有,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但你说一年中还有啥时候有除夕夜这样的心情?年近 不惑的赵老师说,小时候过年盼新衣,盼饺子,现在过年那种激动与新鲜已经不多了,现在还剩下啥了?只有除夕夜那种辞旧 迎新的心情多多少少还保留着。除夕,一年就那么一天,回家过年!

  在一项对300户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调查中显示,在除夕夜,有98.5%的人都渴望与家人团聚,而不准备和家 人团聚的只占1.5%。通过相关的分析还可以看出,不准备和家人团聚的也大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在除夕夜,无论是吃年 夜饭,还是看春节晚会等等,这些节目都是与家人共同度过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也要与家人团聚守岁,这已成为中国人的 一段不解情结。无论走得多远,家里都有盏温暖的灯为你点燃,有亲人在等着你。

  春节最情感化的节日

  过年,总是在热闹杂乱中显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透着股人情味。尝尝妈妈亲手包的饺子,陪着爸爸喝上一杯,与 孩子们一起放放鞭炮,这样的情感如果放在平时恐怕显得有点滑稽,但在过年就不同了,因为它朴实无华,因为它实实在在, 可却显得弥足珍贵。

  “过年,过的是老人和孩子。”已是人到中年的张先生不无感慨,“人老了,怕寂寞,过年了,老人和孩子是一样高 兴的。说实在的,平时工作忙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算一个‘借口’,这时候咋也得陪父母热闹热闹。虽然有点累,但只要父母高 兴,自己累点儿也值得了。今年是新千年第一个龙年,立春与除夕还赶到了一天,这可更是千载难逢,恐怕没谁能碰上两次这 样的年,真是不容易。就冲这,也得陪父母过好这个年!”

  《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已经好久没回家了,今年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哈尔滨过年。回家的感觉挺好的, 吕岩松说,可能是自己在外的时间长了,一回到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还真有点儿不太习惯了,一会儿让他吃这个,一会儿 又让他吃那个,稍有点感冒,又追在他身后催他吃药,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也曾在南斯拉夫过春节,但那却是再没意思不过 了,当地人不会懂得中国人的“年”,留守的几个人也过不出家里的年味儿来……在家过年真好,还可以像小时候一样放鞭炮 ,太过瘾了!初五就回北京,临行前,吕岩松也没忘和哈尔滨的朋友们聚一聚,唱唱歌,聊聊天,平时都忙,难得大家都有时 间,过年了嘛。

  过年最忙的职业恐怕要算出租车司机了。除夕夜他们也不得闲,早早地吃过年夜饭,赶在前半夜就把车开了出来,从 除夕夜的23时开始,活儿就忙了,因为有不少人要从父母家回自己的小家。开出租车的刘师傅也是刚刚吃罢饭出来的,他说 自己给夜班司机放假了,拉几趟活儿就回家,哥儿几个也好长时间没聚了,趁着过年多喝两杯,钱是挣不完的,出租车司机也 得过年啊。

  “过年聚一聚!”这几乎成为许多人过年的一句口头语。亲朋好友相聚,话题是天南地北地侃,过年了,唠唠家常也 比平时显得亲近。

  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盼望春节,是因为对于亲人有所思,是人们情感的朴素自然的流露。相对于别的节日而言,它是 最情感化的节日。所以,春节的存在,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礼仪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社会必然,是每一个社会 成员和整个社会共同体良性发展的需要。春节,对于在中国民族文化洗染下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性存在。对于小 孩子而言,除了穿新衣、吃好东西,还要跟着父母走亲串友,通过这个形式,孩子们扩大了视野,学会了人际交往。同时,在 这样的日子里,即使孩子们淘气些也不会挨责骂。对于大人们而言,他们往往会利用春节进行情感的宣泄、劝慰,经验的交流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过年离不开吃的日子

  经常有人说过节就是吃,好像吃成了一种负担。的确,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的物质内容在人们心中的地 位在下降。但这只是人们对它重视程度的减弱,而不是否定。

  “过年不吃怎么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认可这一条。对于“吃”有相当讲究的某大学孙老师认为,现在生活条件 好了,平时想吃啥就吃啥,到了过年更得吃点精的,“吃”是文化,中国的食文化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咱自己更得吃得好 ,吃出水平来。

  社会学家认为,春节从文化层面上说是不能抽掉“吃”的。“吃”是中国人文化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 养”和“味”的功能外还有“合”的作用。它是中国人表达心情、沟通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文化又不是一种简单的东西, 它很“顽固”。因为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深入我们内心的、全民性的东西,夸张一点说,它是影响我们“民族基因”的东西 。就说“吃”,人们往往一提起春节就要接下去想:这次吃什么,怎么吃?这“吃”里面可是大有讲究,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 现。

  外国人的节日主要讲究气氛,比如圣诞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布置圣诞树、挂彩灯,这里带有精神上的、抽象的节日意味 。而中国人比较实在,通过吃的形式交流感情、庆贺节日。

  春节与时尚一起过

  今年春节,外出旅游仍然热浪扑面,“爆满”几乎成了所有旅行社的代名词。

  时尚转换了几个轮回,咱东北人居然也和时尚碰了个正着!说实在的,老天爷今年的确挺成全咱们的,好大的几场雪 ,便把北国风光点缀得格外妖娆。过年,到黑龙江滑雪去!

  据初步统计,今年我市有8万居民出门过年,但从全国各地来到哈尔滨过年的人却最少有20万人次之多,挺吓人的 吧?走在中央大街上,走进冰雪大世界,走向滑雪场,你到处可以见到一群群穿戴严实的外地人,在导游小姐的“黑龙江旅游 ”的小旗子下兴致盎然。

  浙江来的尚先生说从来没有想到哈尔滨的冬天会这么美。他拍拍中央大街路旁的冰景,问是几个人抬过来的,导游小 姐告诉他是把冰块从江边运来制作的;他又问夏天怎么办,导游小姐笑了,告诉他冰灯到春天就融化了……

  几乎黑龙江所有的旅游团都有滑雪这一项目。今年的滑雪场也“热”得出奇,二龙山、亚布力、玉泉,各大滑雪场都 是“人满为患”。据有关调查显示,过年只有滑雪旅游这一项不打折。好多外地人冲的就是滑雪来的,有的滑雪场还为游客们 准备了直达车,滑雪,想上哪儿滑就上哪儿滑!

  虽然滑雪时不小心把脚崴了,但和妻子一起来滑雪的杨先生还是兴致挺高的,他说没关系,头回没经验,下次就好了 ,明年他还要把父母都带来玩。

  年味儿不会越过越淡

  今年过年,年的味道醇厚久长。一不留神,红的、绿的、粉的、黄的……各色的中式小袄亮了街头,就连中央电视台 春节晚会的演员们也一拥穿上了红袄;龙,这个千年的神秘图腾,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龙的传人过龙年当然 不同凡响,几乎所有关于龙的物件,包括商标,都在“吉祥如意”的内涵里受宠;不知从何时起,放鞭炮演变成了以成人为主 的游戏,龙年的鞭炮放得格外热闹!

  现在有些人感到节日越过越多,年味儿有些“淡”了。从历史学的角度,有关专家认为,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 要因素就是,以前大家过年,由于生活不宽裕,许多东西都是一年中节省下来放到春节才消费的,比如说饺子,平时舍不得吃 上一顿,只有过年一家人团聚时才吃,那肯定是让人觉得珍贵的。担心春节淡化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作为一种认同,一种与我 们整个民族观念有关的东西,春节并不像经济的变化那样快而明显,它是一种千百年文化的积淀,也许这个节日当初盼望丰年 、驱鬼辟邪的具体意义已经改变,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的大体形式却沿袭了下来,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它是一脉相承、基 本稳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性格”就是这样,也许内容被各个时代的人增删,但是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却相对稳固,并被认可 ,这也是春节不会淡化,更不可替代的原因。

  多少个日子,匆匆的脚步中我们忘记了一些传统情怀,过年,在家人、亲友团聚的热情中,往日的温馨会不知不觉重 新涌上心头,这也便是中国人愿意过年的重要原因。“年”,过了一年又一年,总是一段不了情!本报记者董艳春




相关报道: 春节期间 哈尔滨民族服装掀高潮
相关报道: 春节期间昆明七天内共有上百万人次大出游
相关报道: 广州人龙年春节衣着掀起“红色潮流”
相关报道: 表妹,你春节回婆家了吗?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哈尔滨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