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访“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宜元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23日 18:39 钱江晚报

  据《解放军报》报道提起这颗花费10多年心血研制出来的“资源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宜元感慨颇多。他说,这 颗卫星采用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卫星研制技术和设计,不少方面具有首创性:首先是研制方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应用 卫星研制惯用做法是先发射试验卫星而后发射实用卫星;“资源一号卫星”未经试验阶段,就直接进入实用阶段。

  其次是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性能完全可以和国外的同类卫星媲美。

  接着,陈宜元一一向笔者介绍了卫星独特的先进技术系统--

  一流水平的遥感相机。作为“资源一号卫星”的眼睛,相机的研制是整个卫星研制中最艰难的工程之一。星上所装备 的相机系我国首次研制,与一些卫星不同的是,资源一号同时装备CCD相机和红外相机。CCD相机白天工作,红外相机可 昼夜成像,这一设计使卫星可全天候对地球实施观测,其最高分辨率优于某国陆地5号卫星,其谱段又比某国斯波特卫星多。

  “资源一号卫星”运行成功,推动了我国航天遥感器研制技术水平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表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已经具 备研制高水平、大型航天遥感器的能力。

  高精度的控制系统。“资源一号卫星”控制系统,比国内已经上天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精度更高。由于资源卫星担负 对地照相的使命,其轨道控制系统控制误差最大值必须在0.2度,否则,就不可能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资源一号卫星 ”上的控制系统中,第一次采用了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关键设备。如帆板驱动装置、帆板展开机构、保证卫星姿态的动量轮、 红外地球敏感器等。这些设备的自行研制,大大加速了高水平应用卫星部件的国产化进程。

  先进的温控、热控系统。卫星上安装的红外像机要在-170℃的环境下工作,采用了非常先进的辐射制冷器,这种 制冷器在工作中要求“三不见”:即不见太阳,不见地球,不见卫星本体,且视野要宽。在这些苛刻的条件下,我国科技人员 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出我国航天制冷技术的水平。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对热控要求更为严格。这颗卫星的温控系统设计先进,采用大量计算机模拟计算温控为主、电加热 主动温控为辅的方案。在轨测试表明,星上各系统温度均处在最佳状态。

  独具特色的结构系统。卫星在安装CCD像机的同时还要装上红外像机,所以,星的外形结构只能设计单太阳翼,这 种设计对卫星总体布局稳定性带来一定的难题,无形中增加了姿态控制的难度。

  “智能化”的测控手段。“资源一号卫星”的测控由4个独立信道组成,超短波具有测速、测距和测角功能。星上数 据管理和测控在地球地面站网的配合下,完成卫星的跟踪测轨、遥控、遥测和其它管理任务。由于卫星在地球地面站视场较短 ,数据管理分系统采用星上计算机管理,卫星在发生故障时,能通过计算机对所发故障进行“智能化”处理。

  整个卫星采用了我国第一个星上数据管理系统软件,使卫星测控与原来的卫星测控相比,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目前 ,“资源一号卫星”采用测控频段,即超短波和S频段,在国内卫星研制中,第一次把两种频段放在一起,这种设计使卫星的 可靠性更高。

  先进的电源和天线系统。“资源一号卫星”电源系统采用了国内所有卫星中最先进的方案,因此,其电压相当稳定。

  卫星天线多,在15个天线中有3个是收发并用超短波频段。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人员经过千百次试验,使天线相互 间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程度。

  总设计师陈宜元一口气介绍了卫星的“ABC”后,高兴地向笔者透露:在“资源一号卫星”出厂评审时,到场的专 家们都感到该星研制难度极大,新研制的设备太多,相当多的设备未经过飞行考验,都为其担心。从目前掌握的国际上的有关 资料来看,卫星研制技术的难度和承担的风险在国外卫星研制史上也是少见的。如今,“资源一号卫星”的成功运行表明:我 国空间飞行器的研制、设计、试验、测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