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成都商报> 新闻报道
 


评论:超越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21日 09:43 成都商报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素称发达的传统农业构成了中华文明史的基本色调,农业经济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农耕文化实质上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是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从狭义来说的农耕文化,则是指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简单而通俗地讲就是指小农意识,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等等。由于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它现在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在中国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农耕文化的色彩在成都 更为浓烈。成都平原地处内陆,四周环山,是典型的盆地。这里平畴沃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较少受到战乱之苦,两千 年来又得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然灌溉之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条件,被典籍誉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安 宁富庶之地,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使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更为深厚。因此,成都人打扫旧地基的任务很重,克服农耕文化的负 面影响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农耕文化在观念层次上的特征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我们结合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以时代精神为评价标准,主要从观念层次上 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农耕文化至少在思想观念层面上表现出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封闭性。土地是农耕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古代的农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对土地的依恋感情尤为强烈,他们 满足于习惯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加之生产工具的极其简陋,没有也不需要远距离的市场,人们的活动半径极为狭小,足不 出户,一辈子就可以只生活在熟人圈子里,与外界的信息交换极为有限,人们对自己生活圈外的事漠不关心。

  二是狭隘性。人们容易以狭隘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万事万物,把大千世界缩微成自己所想象的小天地。他们重模仿,轻 创造;重眼前,轻长远;重感性,轻理性。思维的参照系极为单一,羡慕和嫉妒是看待别人成功最明显的思维特点。

  三是粗放性。长期以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虽然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自然再生 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容纳劳动力的合理容度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配合协同和生产工艺都极为简单。粗 放经营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它不需要核算单位成本,不需要缩短生产周期,也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农业生产周而复 始地在自然状态下缓慢低效率地进行。

  四是保守性。农业是对自然的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这就极容易在生产者头脑中形成等待自然恩 赐、祈求天命保佑的保守意识。他们满足于既成的经验,不愿意承担风险,他们讲求实惠实际,怀疑科学理性,一种新事物的 出现首先总是难以得到认同,这种消极顺应自然的态度成为农业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小生产者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状况, 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它使人们造就有限疆界的观念,不具有扩张性,不可能发现新大陆,更不会开发新大陆。

  二、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中,曾经发挥过 重要的作用。农耕文化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都是由它孕育滋养形成起来的。

  然而,农耕文化毕竟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它突出的不适应性便明显凸现出来了。 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超出小生产的规模,以社会化的大生产从事生产和经营,并以与之相适应的方式生活和工作时 ,农耕文化积淀在人们身上的习惯传统,并不会马上随之改变。于是,这时旧的习惯传统中那些与社会化大生产格格不入的因 素,如封闭、狭隘、粗放、保守等特性,便会禁锢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眼界,束缚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障碍。

  以成都为例,农耕文化曾经创造了成都历史的辉煌成就,铸造了成都的文化品格,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但同 时也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惰性。在前一阶段成都人自我反思的大讨论中,大家有这样的共识:成都人不乏聪明,但是坚忍不拔的 精神不够;成都人不乏对新事物的敏感,但是抓住机遇坚持不放的毅力不够;成都人不乏创造成就的才智,但是把事业做大, 做成全国一流的那种大气不够;成都人不乏对生活的热爱,但是创业图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这几个“不乏”与“不够” ,并非无源之水,它是千百年来所积淀的农耕文化惰性在今天的延续。农耕文化对当代成都至少有以下一些负面影响:

  (一)自给自足,封闭保守。农耕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社会形态。小生产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 家庭劳作和衣食无虞的生活水准。经济生活封闭循环,精神状态陈旧保守。集中的表现就是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联系超越地 区乃至国界的时候,当市场经济不断撞击旧的固有经济运行方式的时候,我们对外来的挑战和应有的创新缺乏敏锐,反而容易 陶醉于昔日“天府之国”的历史辉煌,陶醉于低廉的物价和丰盛的物产,得过且过、自满自得,习惯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工作 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自给自足的自我安慰中打发日子。成都论资源可谓“物华天宝”,论人才可谓“人杰地灵”,人们由于受 自给自足传统的影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较为牢固。这种良好的资源未能很好地与开放的世 界结合,资源的闲置就成为必然的现实。我们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成都人对时尚的敏感在消费上未曾落后,但却未能生 产出享誉全国的服装名牌;为什么成都人精于饮食文化,川菜、小吃名扬天下,但在全国食品市场上占大量份额的却不是成都 产品。

  (二)安分守己,浅尝辄止。成都“水旱从人”的自然条件既培育了“不知饥馑”的生活环境,又派生了小富即安、 安于现状的思维惰性,人们往往出现满足于现状,自我评价过高,求稳怕变,裹足不前的思想状态。回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 些现象,完全可以窥见安分守己,浅尝辄止思维惰性对人们的影响。我们熟知被誉为成都“四朵金花”的峨眉自行车、海洋洗 衣机、双燕电冰箱和成都牌电视机,在改革初的80年代曾经独领风骚,闻名遐迩,然而最终却昙花一现,销声匿迹。这种先 胜于人,后负于人的沉痛教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历史文化根源来挖掘,它同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深厚有着不可分割 的必然联系。

  (三)依赖附从,墨守成规。小农经济最大的生产资料是土地,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跨度,小生产者容易由对土地 的依赖演变成为土地的附属物。这种依赖性,延伸到政治和社会关系里,就是对权威和家长的依赖与仆从。发展到意识形态, 就会表现为缺乏主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凡事墨守成规,不越雷池一步。比如我们一些生产经营者,把发展经济的眼 光紧紧盯在国家减税让利,把企业的发展牢牢地依附于国家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再比如,有的党政领导干部沉醉于经验主义之 中,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凡事依赖于上级。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农耕文化派生的依赖性的 具体表现。在这种依赖、墨守成规的惰性影响下,开拓创新的精神必然会削弱。

  (四)闲情逸致,惰性厚重。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自然形成闲散的工作状态。应当说,闲情逸致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为老百姓的生活风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责任的领导者,对无产阶级先锋队的 共产党员,把闲情逸致生活态度演变成一种工作作风,那就是极为有害的一种思想观念。我们在机关作风整顿中曾发现这样一 些现象,有的机关作风漂浮,热衷于文山会海,喜欢做表面文章,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不严粗放,工作疲沓拖拉;有的机关人 员纪律观念淡漠,自由散漫,“耍风”盛行,两天休息日演变成两天半休息日;有的干部怕艰苦,不敢承担责任,遇事推诿, 敷衍塞责,甚至还有个别干部追求享乐主义,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我们管理不严的原因,又有把闲情逸致的 生活态度转化为工作作风的思想影响。

  (五)以情代法,不重法治。农耕文化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为规范上,最突出的就是以情代法,遇事重血缘 、亲缘、情缘、地缘,不重法治,不讲法制。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就是以人情代替制度,靠关系扭曲竞争,凭勾兑解决问题。其 结果是使得竞争和交换秩序紊乱,经济生活无序化现象严重妨碍社会、经济法制化进程。

  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很多,以上所述,是成都地区表现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但仅此已足见其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和危 害性。这些长期积淀的观念形态,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而言,将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进程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而作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肩负相当责任的领导干部,如若深受其害而不知,或是知而不求变,知而不思改,则会误人 误己,轻则影响工作,难有进取;重则贻误党的事业。

  三、弘扬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我们开展农耕文化讨论,其最终目的是把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提高到党的十五大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到时 代要求的水平和境界,提高到实现党和人民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重托的水平和境界。使农耕文化的讨论成为促进成都市社会经济 发展的重大力量。

  (一)冲破封闭保守的落后观念,确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开放意识。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大大加强,国际贸易迅速扩展,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增长,金融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在国际 间加速流动。面对国际经济的融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迟早都会被卷入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之中。

  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 势,对外开放已成为成都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目前我们与沿海城市的差距所在。在这种时代的现实面前,我们仍然沉醉 于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低水平生产方式和低速发展的状态之中,加快成都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1999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2.3亿美元,占全国份额的0.57%,远不能与沿海的广州、厦 门、深圳、大连比,也不及重庆、武汉等内陆城市。因此,成都欲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缩小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唯 一的出路就是摒弃落后思想,在全市树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确立开放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一是要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对 外开放真正成为我们强市的根本动力。二是坚持?重质扩量、内外并举”的原则,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有机地结合 起来,国际国内市场与成都市场结合起来,国内外资源与成都资源结合起来。三是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国际经济 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四是要加快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力度,大力吸引外资,缩小 我们同沿海城市的差距。五是引导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

  (二)冲破裹足不前的保守思想,确立开创进取精神状态。勇于开拓创新,勇于面对挑战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裹足不前只能更加落后,进取才能求得发展。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名优特新产品永远只能成为地方产品,为什 么一些曾在历史有名的品牌和企业逐渐销声匿迹,为什么地区之间的发展名次不断更替,这一切都是与有没有强烈进取的精神 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进则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规律。企业不进,必然为市场所淘汰,产品不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就会被排挤出市 场,地区不加快发展,差距就会越拉越大。因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必须与裹足不前的颓废精神绝裂,牢固树立强 烈的进取意识,把事业做大,品牌叫响,只有这样,才会缩小差距,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冲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惰性,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气魄。邓小平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 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繁荣之路。”

  近20年来,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长期被压抑和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 前解放,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时候,必须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惰性, 以改革创新的现代气魄,打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创造性地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体制、新观念,这 是摆在我们面前而且是没有选择的历史性任务。

  (四)冲破闲情逸致的懒散作风,确立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责任感。对于领导干部来讲,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江泽民 同志多次告诫我们的。平凡的工作有应当的责任,而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更是事关重大,影响一方平安、一方发展。特别是 在改革攻坚任务重、经济发展困难多、保持稳定压力大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自加压力、振奋精神,最大限度地凝集 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更显得尤为重要,不容我们掉以轻心。

  成都市作为一个特大中心城市,面对周边地区的你追我赶,我们干部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应该更强,对自己的要求应该 更高,工作作风应该更为严谨。但是,我们有的干部包括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带到党 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奉行一种庸俗的人生哲学,生活作风懒散,精神状态低迷,办事节奏缓慢,工作效率低下,落后了不寻思 进取,有差距感觉不到压力,没有起码的责任感,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增强责任感首先要杜绝闲情 逸致的懒散作风。这种懒散作风一经养成,就会成为淡化责任的温床。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其次, 要有超前发展、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承担责任的责任感和革命斗志,树立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思想,团结和带领本部门、本 地区的群众以争分夺秒的精神把工作搞好,把事业做大。

  (五)冲破以情代法的封建思想,确立依法办事的现代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必须健全法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一个基本方针。确立现代法制观念,作为思想观念现代化的一个根本内容 ,也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思想中的以情代 法、以人代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法律成为规范和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根本的、常规的手段。 但是,我们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以情代法、以人代法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如藐视法律、非 法投机、坑蒙诈骗、假冒伪劣直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我们建设现代化、法制化的城市是格格不入 的。因此,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它要求我们长期坚持“依法治市”的根本战略,打好普法教育这个基础,抓好立法、执法两个环节,突出干部、司法 人员和青少年三个关键,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环境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成都的跨世 纪发展打下牢固的法制基础。

  综观世界发展的历史,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对短处和落后的东西克服得好,顺应时代 要求的新观念形成得快,这个地区就会有超前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是对有益的旧文化的保留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新文化的增 加。因此,我们开展的“农耕文化”的讨论,无论对农耕文化的完善,还是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原载《理论前沿》2000年第1期)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成都商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