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警惕二次水污染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22日 16:58 北京晚报

  北京水质没问题

  今天是世界水日,安全用水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据了解,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由于饮用水不符合要求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每天发生与水有关的疾病达65万起。水污染已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

  另据报道,不久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在全国26个省区180个县市开展了饮用水监测,结论是 :有56.7%的人饮用的是安全和较安全的水,还有43.3%的人口则每日饮用的是不安全、不合格的水。

  “北京的水敞开喝,绝对没问题。”日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有关人士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3月20日,北京市 卫生防疫站环卫科科长也向记者证实,北京的饮用水符合标准,水质没问题,经过对高层住宅4000多个水箱的检测,合格 率达到98%。尽管如此,沈壮坦言,二次供水的抽检合格率虽然很高,但对二次水污染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水是人们在生 活中须臾离不开的东西。

  二次污染须提防

  确实如此,4000多个被检水箱中不合格的占2%,就是说有80个水箱存在问题,这可能给多少户居民造成影响 和危害?由于市政管线的水压上不去,因此,高层建筑都设有高、低位水箱,通过变频加压贮水供高层住户使用,在蓄水、加 压、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污染水质的问题就是二次水污染。

  据沈科长介绍,自从1990年北京市政府以6号令形式颁布《北京市高层建筑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后, 本市生活饮用水管理工作有较大改善,特别是高层建筑供水设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本市现有从事供水设施清 洗消毒等卫生维护工作的单位约80多家。

  据介绍,本市二次供水一般由物业和产权单位管理,由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监督抽查。沈壮谈到了在监督检查中发 现的一些问题:

  一、施工质量低劣,卫生质量难以保障。有些施工单位为抢时间,在水箱内壁施工中盲目增加涂料固化剂比例,使得 饮用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特别是氨氮、耗氧等指标均超标。也有的单位盲目缩短施工后的干燥时间向用户许诺 24小时即可投入使用,结果使用后造成水中的臭味长期不能消除。还有的签订维护合同后,转手把工程交给没有施工卫生质 量合格证书的维护单位,或临时拼凑队伍施工,一旦出现问题连施工单位都找不着。如某单位建成不到一年的低位水箱在市防 疫站检查时发现水箱内坑洼不平,水箱顶部洼陷,可施工队早已不知去向。

  二、消毒药选择及使用不当。一单位因缺乏常识,用食品餐具洗涤消毒液自行清洗水箱,结果造成水箱内即刻漂浮大 量泡沫,不得不重新清洗。还有一家单位将消毒药溶解后,使用喷雾器在水箱内进行喷洒消毒,结果造成多人急性喉头水肿, 不得不去医院抢救。

  三、对施工人员管理不善。在本市从事供水设施施工的近1000多人中,持有健康证且经过卫生知识培训者不足2 0%,固定施工人员不足400人。有些维修单位有了业务才临时找人,由于维修单位没有技术人员、缺少技术力量和卫生知 识,很容易造成人为的二次水污染。

  四、管理者责任心不强。按规定,供水设施应密闭,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清洁,水箱应加盖加锁,每年清洗一次,卫生 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但由于某些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很容易造成二次水污染。去年某小区的管理人员擅自将装修涂料放在水 箱盖上,并不慎将涂料洒入水箱,结果居民家里流出的水都是红颜色的,不得不重新清洗水箱和管道,18栋居民楼近万名居 民只得靠消防车运水以解燃眉之急。经过一天一夜的冲洗,居民吃水才恢复正常。人为的疏忽,不仅造成了居民的恐慌还浪费 了大量用水。

  五、管网及设备老化也易造成二次水污染。目前,我国城市大多采用镀锌管供水,这种金属管道内会发生水化反应, 形成金属污染水,而且镀锌管时间长了还会老化。更有甚者,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用冷镀锌水管代替热 镀锌水管,冷镀锌水管除了老化生锈会出现满含铁锈的“黄水”外,还会造成爆裂渗漏,使自来水更容易被污染。有些用铸铁 制成的上水管由于用了几十年,极易老化、锈蚀,锈蚀后的管道也会污染水质。另外,有些水塔或水池的通气管孔、溢流管、 排水管口未装防虫网,昆虫、小动物、尘埃很容易进入,这也是造成二次污染的一个原因。还有些地方楼顶的贮水池大都将消 防备用水与生活饮用水同贮一池,池底总保存着一部分不流动的水,实际上成了死水,极易滋生微生物。

  发现问题速报检

  沈壮认为,由于设施和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造成二次水污染的可能会越来越小,但只有加强管理人员责任心,提高 施工人员的素质,二次水污染才可能被杜绝,人们才可能平平安安、踏踏实实地吃自来水。沈壮希望通过本报转告居民,如发 现饮用水有什么问题可立即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联系。本报记者郭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