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新闻报道
 


专家认为:沙尘暴研究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17日 04:24 科技日报

  编者按:我国北方经历连续7次较大规模的扬尘及沙尘暴天气,人们对沙尘暴的危害有了切身的感受,也更加引起科 学家对沙尘暴研究的关注。4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 仲礼研究员专门致函本报,指出只有在科学地掌握了与沙尘暴有关的一系列规律后,才有可能在防止沙尘暴或减缓沙尘暴的实 践中获得预期的效果,当前开展对沙尘暴源区环境及运移规律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今天我们刊登此文,意在提醒全社会、提醒 更多的专家重视研究沙尘暴,重视研究环境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频频出现,并涉及部分南方省市,对民航交通及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直接经 济损失数以亿计。在社会各界日益关注沙尘暴天气现象的同时,我们认为开展对沙尘暴源区环境及运移规律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

  沙尘暴来源区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球最大的沙尘暴源区为撒哈拉沙漠及其南部和亚洲中纬度干旱区。亚洲中纬 度干旱区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南达黄土高原,北抵蒙古国北部,其面积大致同我国领土相当。在这广袤土地中,分布有 大量的沙漠及沙地,沙漠及沙地内部往往有厚度很大的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分布,这些沉积物组分复杂,颗粒大小不一,在植被 破坏的前提下,细颗粒物质易于在风的吹扬下被搬运至其它地区,从而导致沙漠的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质记录,在过去的几百 万年里,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已经是全球沙尘暴产生的源地,大量的大气粉尘被搬运到黄土高原、北太平洋等地。我国黄土高原 巨厚的黄土堆积即为在过去二百多万年间,由风力搬运而来的大气粉尘堆积而成,由此可见历史时期沙尘暴频繁程度之一斑。 亚洲中纬干旱区产生的沙尘还可被搬运至夏威夷、格陵兰等地,它对全球气候变化亦有重要影响。地质学研究同时又表明,沙 尘暴产生的频繁程度及其由此产生的沙尘量同干旱区的气候条件与植被覆盖程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潮湿与植被覆盖较好时期, 沙尘量要比干旱时期低很多倍。

  我们认为开展沙尘暴研究,重点应放在源区环境与运移规律这两个方面。沙尘暴的产生是以大面积粉尘来源区的存在 为其前提,随着源区细颗粒地表物质被风吹扬搬运,土地沙漠化随之出现,因此,可将沙尘暴频发理解为土地沙漠化的一种表 征。这里面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干旱区是如何形成演化的?如何有效地保护干旱区植被?干旱区内部重要的沙尘源 区如何圈定?是否有经济可靠的措施来防止源区地表细粒物质被风吹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沙尘暴源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潜在的沙尘源区分布在哪里?怎么防止这些潜在的沙尘源区转化为真正的沙尘源区?诸如此类的问 题很多,必须花大力气组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沙尘暴运移规律研究牵涉到起沙、搬运、沉降及其影响等方面,既需要对历史时期及器测时期的气象资料作统计分析 ,又需要运用诸如遥感观察的手段对不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作全面的记录和分析,也应该运用数学手段对沙尘暴的运动过程作 模拟,以期全面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

  总之,只有在科学地掌握了与沙尘暴有关的一系列规律以后,才有可能在防止沙尘暴或减缓沙尘暴的实践中获得预期 效果。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所所长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




相关报道: 老天爷:只刮风不下雨 各公园:急浇花忙打井
相关报道: 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城市空气受沙尘暴污染严重
相关报道: 我国将全面启动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
相关报道: 甘肃部分地区遭受“黑风”袭击

相关专题:沙尘暴敲响生态警钟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科技日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