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长篇报道:中国城市里的孩子在退化!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14日 06:03 中国青年报

  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晚上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听不到远处的声音,不会和别人一块玩……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 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 ,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

  记得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那文章的作者预测说,未来的人类可能是这样一副模样:头很大而四肢却瘦弱短小。因为 在科技极为发达的社会里,人的生存主要依靠智力,动手动脚的事少了,四肢也就逐渐退化了。这事虽说听着有点吓人,但绝 不会引起忧虑--因为,那还不知是多少世纪以后的事呢。从老祖宗北京猿人变成现在咱们的这副身板嘴脸,可是经过了五十 万年的时光啊!然而,今年夏天的一次少年军校活动却让人不得不思考--“退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今年暑期,几家单位联合创办了山东某少年军校。我作为少年军校的顾问,参加了学员的培训与军事课教学工作。我 是1989年开始从事少年军校工作的,后来离开了少年军校。今年重操旧业,原以为是轻车熟路,可是没想到现在的孩子与 10年以前的孩子已大不一样,他们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令人吃惊的“退化”,以至于有些军事课目无法按计划教学。

  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也不问自己身在何方--少年军校来了一批小“袋鼠”

  少年军校的军事课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提高孩子们“自理、自护”的能力,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本领而设置 的。如在生疏的地方辨别方向、利用地图找到目的地等。这些课程在十年前是最能引起小学员们兴趣的。当时,五六年级的孩 子经过两节课的训练,就可以使用指北针或者利用地图在野外行进并准确地到达指定地点。可是现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五六 年级的孩子却听不懂了。原来,他们大多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方位意识。上课的时候,教官告诉孩子们,我们面对的方向是东 。然后问:我们的右边是什么方向?五十多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而这个问题在十年前,孩子们会异口 同声地告诉你。

  面对这些根本就不知道何为东、南、西、北的孩子们,少年军校的教官,只好从方位概念开始讲起--告诉他们:方 向分为四面,顺序是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这在十年以前是少年军校给7-9岁儿童安排的课程。

  如今城市的孩子不仅缺乏方位概念,自我位置的地理意识也没有。如果用车把你拉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住就是六七 天,你会不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吗?可现在的孩子就不问。第一期小学员开学的第三天,我给他们上地图知识课。当讲完了地图 坐标以后,我让孩子们指出我们现在在地图上的位置,这时我才发现,课堂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我奇怪 地看着他们:“你们都来了三天啦,怎么就不问一问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呢?”孩子们也奇怪地看着我,一个女孩站起来说:“ 老师领着我们来的,她知道就行了,我们干嘛非要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真让人哭笑不得。10年前的孩子可不是这样,他 们一走进少年军校就会围着教官或老师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

  是不是现在的孩子都是这样呢?在第二期学员培训期间,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一项试验:如果孩子不问,教官和老师就 不主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结果是这样的:培训进行到第五天,也就是到了我们不得不告诉他们地点的那一天,总共21 4名学员,打听过少年军校校址的只有6人,知道少年军校在济南西郊的只有2人,知道少年军校距离城区有多远的为零。这 些从生下来就一直牵在大人手里的孩子,就像藏在育儿袋里的小袋鼠,来到什么地方--那是妈妈的事。这项测验结束以后, 教官发给每个孩子一份地图,告诉了他们少年军校在地图上的位置,然后让他们选择一下从济南到少年军校的路线。这个在1 0年前是孩子们抢着回答的问题,却让今天的孩子犯难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路线,也不会用“先到达某点,然后经过 某点……到达目的地”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课后,有个孩子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去想应该走哪条路。

  远听觉迟钝,暗视觉低下--夜幕里,孩子们成了“小麻雀”

  午夜,一阵警报声把少年军校的小学员们从睡梦里紧急集合到了军校的操场上。

  下面要进行的是夜间观察和潜听的训练。孩子们兴奋起来,他们一个个新奇地把小眼睛瞪得溜圆,小耳朵支楞着,极 力地去捕捉夜幕中传来的光影和声响。

  “听到什么声音了吗?”教官问。

  “没有!”孩子们齐声回答。

  教官:“大家往远处听。”三公里外,拖拉机的“突突”声虽很微弱却清晰入耳,在场的大人都听到了,但孩子们还 是说什么也没听见。

  教官急了:“大家集中精力,有一辆拖拉机,听到没有?”这回没人吭声了。在些在城市喧嚣里长大的孩子,也许从 来就没有过听远方声音的体验,因此也就没有远听觉的意识。后来经过教官的一再引导,大部分孩子开始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了 ,但是仍有一些孩子没有远听觉的能力。然而在10年以前,孩子们的远听觉通常能达到五公里。

  夜幕里让人担忧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耳朵,还有他们的眼睛。人眼在夜间借助天际散射的微光是能够看见东西的,这就 是我们所说的暗视觉。麻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它的眼里没有感觉微光的细胞,所以麻雀没有暗视觉。孩子的眼尖, 小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这时孩子们中间患近视的很少。可是夜间观察训练的效果如何呢?

  演习情况之一:阵地上,孩子们趴在堑壕里,听着教官的命令:“正前方,有少数敌人在向我们接近,大家注意观察 ,发现情况立即报告。”两个假设敌前进到距阵地70米处,孩子们的老师就发现了“敌情”,而大多数孩子看到“敌人”的 距离是30米。

  演习情况之二:黑月夜,天际光亮度中等,三公里夜行军。孩子们行军的速度比10年前的孩子多用了20分钟。他 们走夜路时总是弯腰看脚下--孩子们的眼睛对微光的感觉不太灵敏。

  事后,我们教员组对此做了调查和分析。发现绝大数的孩子没有暗观察的体验,这些孩子从来没有在晚上和小伙伴们 玩过“藏猫猫”、“捉迷藏”,因为天一黑家长就不让孩子出门了。

  交往能力弱、群体适应性差--不和别人一块玩的“猎豹”族

  刺杀--最让男孩们感到刺激的课目。教官刚刚做完示范动作,两个孩子就穿上护具“杀将”起来。他们端起木枪毫 无惧色冲向对方。那勇气让在场的记者们夸赞不止。有位女记者用了一句最俗不可耐的套话采访了我们的“小勇士”—--“ 请问,你的感觉怎么样?”一个孩子回答,“真爽!像圣斗士一样。”而另一个孩子的感觉则是像“无敌勇士”--一个电子 游戏中的主角。可是,孩子们的这些“感觉”不仅仅体现在刺杀课上,在平时的集体生活中,他们的这些“感觉”也时常支配 着他们的行为。有两个男孩,在野炊时,就为了一句话不合,当着教官和辅导员的面,就“毫无惧色地冲向了对方”。10年 前的少年军校里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孩子们的群体适应能力明显是在下降。我们的统计表明,这些孩子之间不仅冲突率高, 而且在日常语言中,“我”字的使用频率比10年前少年军校的孩子要高出近30个百分点,“我们”二字的使用频率要低4 0个百分点。他们不太合群,有的甚至表现不出与同龄人交往的欲望,这有点像独往独来的猎豹。

  少年军校在紧张的军事生活中,会给孩子们留出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称之为“调整时间”。目的是让孩子们通 过随便玩的方式,消除身体的疲劳,调节情绪。10年前,孩子们是“自我调整”--他们能够很快“拉帮结伙”地玩起来。 而现在,很多孩子到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不知干什么。他们有的呆呆地坐在自己的床上,有的焦躁地一个人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只有少数孩子会结伴游戏。辅导员老师见状只好帮他们的忙。可是,好不容易把孩子们凑到一起了,等辅导员一转身,孩子 们又散了。他们说不知道大家在一起怎么玩。

  城市的孩子在“退化”,杀手是谁?--防盗门里的“虚拟空间”

  一个月的少年军校活动,我们感受到城市里的孩子的“退化”不仅仅是上述几方面,还有诸如: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性调节降低--离开了空调的孩子,一动就大量出汗;例举性思维下降--大话套话会说,具体的事例不会说;创造兴趣降 低--学了三种打绳结的方法,你让他们由此去发明第四种打绳结的方法,他们很可能告诉你,“我不会”、“我没想起来” 。

  来参加本次少年军校活动的几个省内少儿教育专家认为,城市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退化”,是因城市孩子成长的 “社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这1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最快的10年。城市在膨胀的同时,孩子们社区游戏的公共空间却 在减少。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盗门里。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阻断了孩子们与同龄人的游戏性群体的建立,而孩子们的交际 能力就是在建立群体和合作性群体游戏中发展起来的。如今的孩子过多地生活在了电视、VCD、电子游戏机、音响、电脑等 所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孩子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 动物园里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专家们还指出,孩子们的这些退化也是应 试教育带来的恶果。越来越多的所谓“早期教育、智力开发”占据了孩子们的游戏和在大自然中发展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令人 担忧的是,人类的某些天性只能在儿童时期形成,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可能成为终生的“残疾”。

  1992年孙云晓一篇《夏令营里的较量》震动了国人,“我们的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对手吗”一时成了教育界众说纷 纭的话题。现在回过头来再读那篇文章,似乎当时我们在政治上的敏感多了点,而对日本人为什么热衷于把孩子“流放”到荒 原里、孤岛上的良苦用心,从现代社会对儿童发育成长的影响这一角度研讨得太少。让孩子们回归自然,这也许是制止人类退 化的惟一途径。邓海燕


相关报道: 教育专家在指出应试教育是科举教育的翻版
相关报道: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状况堪忧
相关报道: 广州举办吃苦夏令营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