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盘点世纪佳作 激扬中国科普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8日 06:35 中国青年报

  近日,中科院、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由“科学家推介的20世纪科普佳作”首批名单,共 93种,包括国外作品51种和国内作品42种。在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透露,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好的科普作 品将可以和论文一样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具体办法将在有关文件中明确。

  本次推介活动首先由一批科普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出版人提出初选名单,再由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审定。清华大学 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刘兵教授近年来活跃于科学史研究和传播领域,他是本次推介的评选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天文学家王绶王 官先生,则是本次活动的评审委员之一,就国内科普现状中的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他们。

  刘兵:从普及知识到理解科学,科普佳作的标准是变迁的;国内科普创作水准之低,是个严酷的事实。

  评选20世纪的科普佳作,其实可以有两种标准。一种是依据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版后所产生的影响,近于一种历史 的记录。但科普著作会有过时的问题。因为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当时优秀、内容逐渐陈旧的科普著作,对于研究科普发 展史的学者有价值,却不一定仍值得推荐给今天的普通读者。另一种标准,就是选出那些在今天看来仍非常有阅读价值的科普 佳作,这些著作可能是很久以前出版的,也可以是新近出版的。实际上,此次评选的标准,接近于这两种标准的相对结合。

  不仅在科学内容上,在科普著作所反映的科普观念上,也存在发展。例如,国外就有从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到强调“ 公众理解科学”的变化。但在此次评选中,对此标准的关注,限于种种原因,还做得不够。

  参与这次评选,我感触很深。与国外科普著作相比,国内科普著作的水准要低许多,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

  不仅过去,现在仍然是这样。不论是大科学家所写的科普著作,还是专业科普作家所写的著作,数量都比国外少,水 平也都相差很大。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要读最好的科普作品,很大比例上仍需要从引进翻译的作品中寻找。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的科普著作一直过于关注对具体科学知识的介绍和普及,所谓趣味,也不过是考虑将科学内容裹 上糖衣而已。

  我国仍缺少高水平的专业的科普队伍,其原因可能很复杂。这次评选的提法,是“科学家”推介,但科学家并不一定 是科普专家,更为理想的是,应有一支合格的科普专家队伍,将科普真正当作一种专业来做,有研究,有见地。科学家来推介 ,应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王绶王官:科普创作是同样需要洞察力和创造性的高级劳动;年轻时我们没有精力写,到老了手脚慢,思想也不够活 跃了。

  以前我们对科普工作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写的人本来就不多,在科研单位个别人写得多一些,便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 ,例如评职称用不上科普作品,但写起来很费时间,一般人不敢分散精力去做。包括现在,评价科研单位和个人的工作,要看 “按国际标准”统计的论文数量,人和人比着的。

  专业作家如果不是科学家出身,难以写好科普作品。不少科普佳作是科学大师写的,科学家写科普也不是想写就能写 好,需要比专业更宽的知识面,还需要写作的才能。中科院发动100多位院士每人写一本科普著作,为今年国庆献礼,但后 来很多人请求“缓期”,仓促之间写不好。我也承担了任务,发现比给研究生上课难多了,我们设定的对象还是高中和大学学 生,如果给少儿写想必更难。

  国内科学家为什么写科普的少?原因很复杂。除了个人因素,我想有体制方面的问题,国内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负 担很重。像我年轻一点时,扣除政治学习、下乡劳动、政治运动的时间,做研究的时间就很紧了。“文革”之后环境宽松一些 ,又要追回以前的损失。大部分人只有等年纪大了,才有点时间(要应付的事情还是不少),但老了手脚又慢,思想也不如以 前活跃。

  到现在,国内科学家包括大学教授科研和写作的条件还是不能和英美国家比,毕竟我们的经济和科学还不够发达。美 国的科学家数量比我们就多,虽然写科普作品的科学家比例也是少数,结果作品当然比我们多。中国人的能力并不比外国人差 。

  刘县书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