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 新闻报道
 


浙大人文学院副院长:昔日顽主不再好玩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3日 21:44 钱江晚报

  近日来关于“王朔向金庸叫板”的炒作,着实给各类报刊带来了一起商机。以我读王朔的经验,有劲的时候居多。但 这次是一个例外。本不想掺合,只是得知王朔最恨别人不理睬他,出于多年来对其作品的赞赏,觉得还是应予以响应。

  《我看金庸》一文的一大特点是“怪”:虽然从腔调来看,依然是那个“顽主”在说话,但在立场上却相反,属于以 往最遭顽主们痛恨的假正经。本以为小顽主对老顽童多少有些亲近,见了面即使不行个弟子礼至少也得认个师兄什么的;就算 不成哥们,起码也会结成“友好邻邦”,能与之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这不仅是因为两位都是好作家,也在于他们的作品里在我 看来有着相近的叛逆精神。可事情偏偏并非如此,小顽主向老顽童实施了语言暴力,仅仅是因为老顽童不接招才避免了一场“ 窝里斗”。当然,小顽主喜欢逮谁灭谁是出了名的,即使是无理取闹也是他的权力。但如果我们把小顽主的这番言辞不仅当作 一种“文学批评”,而且还以为它有几分道理,那就得费点口舌,对事情作些分辨。

  王文中对金庸的批评有一些“关键词”,比如“画片”、“罪犯”、“匪帮”、“机器人”等等。但很明显属于情绪 宣泄,因而无须理会。除此之外存下的也就是两条:一是“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不相信金庸笔下的 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二是“以道德的名义杀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诲淫诲盗,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看得很清楚”。 前者以“事实性”来定位艺术性实在幼稚,故虽然为一些批评家所屡试不爽,但从未能真正得手。这点别人即使不太闹得明白 ,身为名作家的王朔不会不清楚。后者以道德影响来要求小说,不仅更不得要领,还让人感到一种悲哀。常言道群众的眼睛是 雪亮的,王朔的这番指控不仅完全不实而且十分卑劣,属于韦小宝的套路。他站到了当年向他颁发“痞子作家”证书的批评家 阵营。

  我一直认为,以这样一个名称来命名王朔写作,乃是当代中国文坛的第一号冤案。这个案迟早得替他翻。但眼下所发 生的事情使这项工作增加了难度,因为说来说去促使王朔此番出手的主要动因,无非是“有人因为他如此高大而对内地作家失 望”。换言之,金庸作品近年来声誉日隆盖了我们王顽主的风头。虽然王朔的东西的确也不错,但和“老金”的作品相比明摆 着“小王”落了下风。这前辈一点面子也不给,怎能不让人有情绪?怪不得顽主如此开口:“一个那么大岁数的人,混了一辈 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有点赤膊上阵的味道。因为虽然幽默是一种高级智慧,油滑却只是一种胡闹,档次很低。因而 只是过了一招,其实已经分出胜负。这些王朔自然都懂,王朔不只是精明而且刀枪不入,这早已不是什么国家机密。他之所以 仍有这等糟糕表现,实在是因为一口恶气不能不出,这点说来也让人同情。

  岁月无情,没有常胜将军和能真正永葆青春的生命,即使是曾经聪明无比的“来自大院的年轻人”,也会在上了点年 纪后开始说胡话。这些个道理大家其实都明白。只是当它真的出现在好人儿比如王朔身上,眼看着这位昔日的顽主已不再好玩 ,你还是会感到有点儿伤心。但虽说有了点名和利便不思上进的风气如今比比皆是,也不应该过于自暴自弃,心里有气就骂人 。还是得有话好好说,至少应设法让自己看上去很美。(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这是“金王纷争”开始至今, 浙大人文学院首次有人出来发表个人看法。编者注)


相关报道: 访谈:严家炎就金庸作品答大学生问
相关报道: 综述:文学界话说王朔与金庸
相关报道: 金庸在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再评王朔
相关报道: 金庸:我与王朔好像两根平行线

相关专题:争鸣:金庸与他的小说

相关讨论,请进欢迎来金庸客栈参加讨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钱江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