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谈毕加索作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7日 13:55 解放日报

  德国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80余幅欧美绘画作品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引起了上海市民的关注。这些创作于70年代 至90年代的现代主义作品,尤其是毕加索的名作,应该如何来理解?

  据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和研究部主任刘夕林介绍,这些西方现代绘画作品无中心,平面化,大众化。画家们主张艺 术的多元化,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加大艺术的自由度,这种心态很适合中国目前开放、活跃的艺术氛围 。

  在展出的80件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毕加索的4幅作品。毕加索很爱画步兵,他把步兵作为男性的典范、力量的 象征。因此,步兵题材也成了他的自画像。创作于1972年的“带鸟的步兵”,画面上的男人,宽帽沿下的脸上表现出无限 的悲伤。与过去艺术家笔下的步兵相反,这次用的是浅色调,只有褐红色的帽子和闪闪发光的蓝上衣显得特别醒目。步兵左手 环抱着军刀,刀柄上歇着一只白鸽,他正在给白鸽喂水。另一幅“抽烟斗的男人”:黑色背景前的男性形象既是正面像,又是 侧面像。画的下半部看不清楚:只见两根彼此相对斜穿交叉的鱼骨形线条构成了两腿的坐姿。爱情也是艺术家笔下的永恒主题 。“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左边男人的椭圆脸由暗色的卷发包围着,能看到嘴和鼻子,一对眼睛偏向左边。与男人 的头形成对比的是女性的头,用倒三角表达;脸从细长的下巴横向发展。这种含糊不清的排列,使两个人物浑然成一体,好似 难解难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于1967年的“人物形象”在浅暗色的水墨线条里看到一个人物形象的布局。这个布局是高度 抽象出来的:左边是两个发声体,似低音提琴;中间一个女人像,她被弯弯曲曲的宽线条缠绕着,如同触须伸展到画面上。

  杨力舟馆长说,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得“意”忘“形”。也就是说,艺术家把要表达的意念、想法 全部反映了出来,但是,具体的“形”却是模糊不清的。当然,这些模糊不清的“形”不同于儿童画那样随意“涂涂”,是画 家抱着极其认真的态度创作的。其二是这些作品是画家充沛感情的流露,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本报记者顾咪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