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从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会看图书市场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0日 11:24 光明日报

  尽管去年下半年图书市场的回升为业界对2000年的预期增添了些许信心,但刚刚结束的2000年北京图书订货 会似乎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虽然15.7亿的订货总码洋与去年的15.3亿相比略有增长,虽然出版社品牌意识的 增强使他们在形象宣传上投入的精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少有的3万余种新书令人目不暇接,但一句“市场无亮点” 仍然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对此次订货会最准确的概括。

  2000年的图书市场将呈现怎样的态势,读者又将在此起彼伏的市场热点中读到哪些精彩之作?透过纷繁热闹的北 京图书订货会,或许可以略见一斑。

  科技类读物:异军突起升幅稳健只要在展场内转上一圈,你就足以领略科技类出版社近年来积聚的实力--气势非凡 的展台装修,独具匠心的形象设计,而与之相应的恰恰是他们喜人的市场形势。

  没有人会怀疑科技类读物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在这片海阔天空中,最被看好的当属科普读物和计算机类读物。

  科普书:回暖之后是热销随着高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广泛介入,科普读物的回暖已成现实,然而此间业内人士认为,它 的热度还远远不够,可以预期,众多出版社将对此投入更大力量。而在寻求科普读物的突破方面,整理与引进将成为两种并行 的趋势。本次订货会上,由湖南教育社推出的两套科普巨著--《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和《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不仅印证了这 种判断,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前者精选本世纪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科普佳作,后者则集纳了世界科普名家名作。与 此同时,辽宁教育社与世界著名出版公司--贝塔斯曼的合作也将于2000年拉开序幕,“探索书系”是其标志性产品,其 中包括《探索你的世界手册系列》、《内在宇宙:人的身体》等。他们的“通往科学家之路”

  则通过展示一个个著名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人生追求、人生哲理,引导青少年走上科学之路,第一辑推出的是地质学 家李四光、桥梁专家茅以升、数学家陈景润等。

  计算机书:热门中的热门在科技类图书传统老三样计算机、医药卫生、建筑引领市场的形势下,计算机图书一枝独秀 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与此同时,计算机读物的市场格局同样不会有很大改观,清华、人民邮电、机械工业、电子社四强鼎立, 剩余市场鱼龙混杂。当然,市场风险将更大,竞争会更为激烈,一方面低水平重复会更多,如一窝蜂拥向office200 0和win2000等,另一方面,出版、销售环节杀折扣、抛售等急功近利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多。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品牌效益愈加凸现,市场不仅将考验出版社,也将考验读者。

  对于计算机图书本身,由软件升级而引发的新书出版以及网络和图像类图书、计算机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将成为今年此 间的热点。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出版社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其计算机图书出版优势,及时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同时多出一些高水 平的工具书。在此次订货会上,市场反响较好的主要有清华社的《office2000中文版使用大全》系列、机械工业社 的《网络安全技术丛书》、电子工业社的《美国IDG“宝典”丛书》和人民邮电社的《微软系列丛书》。另据记者了解,交 通出版社也开始涉足计算机图书领域,此次他们推出的《初露锋芒计算机基础教材》一套54本获得了喜人的订数,而北大出 版社则明确宣布,将在未来2-3年内成为计算机类图书出版的第五强。看来,计算机图书市场将迎来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 竞争格局。

  社科类读物:市场仍唱主角尽管社科类读物仍然拥有最广泛的读者群,但不难看出,这个市场正在呈现分化趋势。

  关注经典关注原版毋庸置疑,社科类图书对市场的影响甚大,也正缘于此,它的竞争异常激烈--涉足出版社多,选 题变化也最快。出版社似乎都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此次订货会,社科出版社因打出“将阅读经典进行到底”的口号而显得格 外抢眼,他们在新千年伊始推出的百部《西学基本经典》更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本次订货会上最大的亮点。

  纵观社科图书市场,引进版近年来一直被看好,此间业内人士分析,原创作品暂时仍然不会突出,各出版社将更加注 重有计划系统地引进外版书,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关注经典。如商务印书馆的名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现代性研 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以及华夏出版社的“高校经典教材译丛”。可以肯定的是,在原创不足的情况下,引进是一 条捷径。而随着引进版的增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于是,矛盾可能将转化为一种新趋势--原文版的引 进。

  经济类图书市场前景无限在整个社科类图书中,经济类读物的增长最快也最为稳定,这不仅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 且被此次订货会上的订货情况所印证。经济学家梁小民在订货会期间的一次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类图书市场潜力巨大,这 无疑将为经济类读物的出版注入一剂强心剂。事实也如此,贯以社科、人文类图书著称的三联书店打出“给信息时代的人们安 装经济思维的软件”的口号,开始向经济领域进军,他们去年与北大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曼昆《经济学原理》此次仍得到了异乎 寻常的反应。而在此次订货会上,声势最大的当属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的王力另类思维新作《不成咋办》和《匪夷所思》,这 两部书创造了70余万册、1300余万码洋的惊人成绩,对于经济著作来说,实则不易。

  虽然今年订货会上,经济类图书品种少于去年,但众多制作精良的图书引人注目,其中有阐述经济改革、经济理论前 沿问题的,也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与此同时,实用性强、非粗制滥造的管理类、财经类、证券类图书仍然广受欢迎。另据业 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入世脚步的加快,此类图书将继续成为市场热点。而另一方面,选题重复的现象在经济类图书中仍表现 得较为严重,特别是证券、财会类图书。

  有人说,市场迫切需要经济类读物,但对经济类读物又格外挑剔。可以预见,前景无限的经济类图书市场绝不会是皆 大欢喜。

  法律类图书稳步增长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都表明,法律类图书近年正呈稳步上升趋势。

  去年这类书就获得了较大的增长,今年,几家法律出版社称他们的增长仍在继续。订货会期间,法律出版社两天订货 就达1000万元,该社出版的英国丹宁勋爵的《法律的界碑》以及英文影印本《公司法》等系列书均被书店看好。

  文艺类读物:起落不定喜忧难料尽管人们对文艺图书市场历来众说纷纭,但与社科图书一样,文艺类读物仍然拥有庞 大的读者群。只不过在这里,因为卖点多、被炒作的成份更多而容易使人无所适从。

  文学类图书沉寂中一抹亮色冷也罢,热也罢,文艺类图书市场似乎很难一概而论。有些书很畅销,许多书却找不到市 场。而令人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和积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有人甚至表示,一些 有实力的作家配合出版社的努力将为文艺类图书市场带来新的刺激。因此,有一种倾向认为,文艺书市场争夺的焦点将是原创 作品。在此次图书订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文艺书选题更有特色,原创作品更多,尤其是长篇小说。老牌文艺社 人文社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的口号,而且推出了被文学评论界称为“新世纪文学第一抹亮色”的 《歇马山庄》等10部长篇小说,作家社、解放军文艺社也相继亮出自己的“新面孔”,春风文艺社的布老虎丛书则又推力作 ,皮皮的《比如女人》、铁凝的《火浴女》即将与读者见面。业内人士认为,原创作品因其与时代的接近性而更易引起人们的 关注,只要书本身写得好,宣传到位,就能引起文艺书市场新一轮的火爆。

  与变数颇多的原创书相比,翻译类文学图书销售形势看好,文学经典则拥有更为稳固的市场。纵然四大名著的版本已 达到200多个,纵然有没有古籍整理能力、有没有外文编辑都挡不住某些出版社出版中外名著的决心,出版界的人都知道, 文学经典是长销书,投入小、风险小、回报却不小,此次订货会上,就又有出版社奋不顾身地涌入了这个市场。不过,在这里 品牌已经愈加重要,今年3、4月,人文、中青、作家、解放军文艺四家老牌文艺社将联合推出百年百种文学作品,期望以品 牌赢得市场。

  但是,对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我们似乎还不能高兴得太早。订货会期间就有另一种声音,认为纯文学图书缺乏亮点 ,没有形成气候,令人悲观。所以,尽管人文社的《突出重围》借助电视剧的声势印了6万册,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在大声 疾呼--文艺出版社何日突出重围。

  出版界的名人效应尽管名人出书越来越水,肤浅之作越来越多使名人书的出版前景日趋暗淡,但不能否认,名人在一 些读者中仍有号召力。有人感叹,如今文坛上红火的不再是文学界的作家,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名人”。

  此次订货会,名人效应再次显现,华艺社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目前收款量已突破15万册,春风文艺社王朔的新 作《无知者无畏》据说也获得了15万册的订单。惯打名人牌的作家社的《一丹随笔》、《岁月情缘》也都是众商家看好的书 ,有的一订就是5000册。而在今年订货会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名编辑效应。有业内人士指出,为什么国内一些知 名作者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某一出版社,一方面源于他们在打击盗版、图书发行等方面的独到作法,更为重要的恐怕是被一 些名编辑、名策划人所吸引。

  从读图时代到读网时代我们早已感受到读图时代的来临。这未必是一种阅读的进步,但却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并必 然出现的现象。顺应它,就很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阅读群体,所以有人说,这将是今后普及读物的形态。此次,三联书店推出的 《艺术的故事》、《绘画的故事》以及《乡土中国》就都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而更具挑战性的是,读网时代正在来临,这也许是本次订货会留给人们的最大悬念。知识出版社的网络小说《第一次 亲密接触》,辽宁科技社的《网虫谈网》丛书,社科出版社的“网络文丛”,21世纪社的《点击1999》,作家社新千年 零点印刷的网络文侠丛书《智圣东方朔》等等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网上的火爆能否引燃纸介质的火爆,业内人士 对此仍在冷静观望。

  行走文学、非虚构作品大行其道在关注文艺类读物的时候,无法回避的一种倾向是亲历类、非虚构类作品的盛行,中 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文把前者称作行走文学,有代表性的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精心推出的《走进西藏》和《写真西藏》,作家 不再坐在屋子里创作,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更具深度的创作资源。另一个已经被出版界认识的出版领域是非虚构 文学,如吴士宏的《逆风飞?》、赵定军的《妈妈的心有多高》,以及中青社已经出版到第二辑的《知情者说》。有人认为, 非虚构的文学样式甚至将延伸到教育等其他领域。因此,可以预期,行走文学、非虚构作品将在图书市场大行其道。

  关于2000年的图书市场,我想还应该记住这些人说的这些话--

  俞晓群(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图书市场正在孕育重大变革。

  胡守文(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阅读行为的两极分化,即阅读经典和阅读实用型读物,将在出版业中产生两种倾向 :一是出版形而上的出版物,二是出版形而下的出版物。

  程惠芳(广州购书中心经理):一本畅销书救不了一个出版社,一本畅销书也不能推动一个市场,要靠图书出版整体 质量的提高,要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广阔的选择。

  本报记者丰捷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