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独特的回忆录--郑闻慧忆丈夫黄胄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4日 11:02 中新社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三日电题:独特的回忆录--郑闻慧忆丈夫黄胄中新社记者刘雨生《炎黄痴子--回忆我的丈夫黄 胄》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独特的回忆录。

  此书的作者、国画家郑闻慧,作为国画大师、美术事业家黄胄的夫人,在写这部回忆录之前从未涉足过文坛。但当黄 胄逝世之后,她拿起了笔,将他们近半个世纪的恩爱、奋斗与追求、挫折与至诚如实地记录下来。

  正因为原来从未涉足过文学创作,所以毫无框框,写出来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东西,国画大师黄胄极普通、极感人的细 节,令人过目不忘。比如黄胄为了躲避中国画研究院的任命而携妻远赴江南写生一类的内情,读来让人感到画家的可贵而又质 朴的内心活动。

  这部回忆录不回避炽热的爱情生活,而且真实大胆地描写了黄胄与作者的真诚之爱,由于格调高雅,细节所到之处令 人印象深刻。如写初恋之时黄胄与她的亲吻;写新婚之后黄胄为她画人体写生时,受画家石鲁敲门之惊吓;写在北戴河海滨黄 胄身体已见衰弱,依然与妻子在海边拥抱,深情接吻;写去香港时,黄胄紧紧握住妻子的手,走过海关漫长的通道,等等。

  一位国画大师的爱情细节如此全面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小,他们的差异主要是 在贡献上,而做为一个具有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人,则是相近的。这是这部作品将要给读者以及中国回忆录界留下的一个深刻 印证,因为相当多的回忆录描写到这里时,都是小心翼翼,一笔带过。而郑闻慧女士独辟蹊径,成功地介入并解决了这个大家 都避讳的禁区。这也是黄胄和夫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又一贡献。

  当人们合上这部厚厚的回忆录时,一位从生至逝都在把全部身心融入画卷之中的黄胄会深现在自己的脑海里。当他的 身体已经出现极度不适时,他几乎伏在纸上创作,为国家领导人绘出件件国礼。美国大亨哈默的代表对他说:“黄胄先生,我 荣幸地通知您,您的作品被荣幸地悬挂在哈默先生的客厅里。”黄胄说:“请告诉哈默先生,是他荣幸地挂上了我的画。”代 表马上向黄胄先生表示了歉意。

  在黄胄先生的画室里,郑闻慧女士指着立着的大画板说,黄胄先生最后的画只画了半幅,再也没有握笔的力量了。这 幅画至今还钉在黄胄画室的画板上。画家一直拚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全部炽热之情、报效之心毫无遗 漏地融入了独具特色的作品之中。画家与他的作品融入了历史,并达到永恒。

  意大利评论家说,看黄胄为人民大会堂画巨幅国画,使意大利人想起了米开朗基罗。这并不过分。

  黄胄在生活中也是豁达而且“侠义”的。他在领导询问他有无困难要解决时,为几十位著名画家如刘海粟、董寿平等 解决了他们无力解决也无法解决的大难题。黄胄虽然受过不少挫折,他还是忠贞不改,把满腔热情献给了炎黄大地,不愧为他 的大名:炎黄之胄。

  记得“文革”期间,不少国画大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泼墨较重的李可染被“四人帮”污蔑为“黑画大师”,画驴有 名的黄胄被称为“驴贩子”。画家之间也产生了不少隔阂。一九八六年三月,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利用 星期日休会的时机,在政协礼堂邀请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吟诗作画。此时,“文革”虽已过去十年,画家们之间的关系还不 怎么融洽,记者见到,南派、北派,京派、海派,各自围在一起作画,互不往来。当黄胄先生拄杖到场时,大家热烈鼓掌,他 和所有的人握手寒喧,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希望大家向前看,为振兴国画事业,携手并进,奋斗终身。

  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炎黄痴子--回忆我的丈夫黄胄》,将人生的恩恩怨怨尽入其中,且写得极有分寸,处理 得十分得体,这是郑闻慧女士的高明之处。

  读罢这部独特的回忆录,不禁让人热泪盈眶。人生的贡献与奋斗、忠诚与无私、民族与事业、家庭与工作、爱情与欢 乐、挫折与无悔,原来都是那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掩卷沉思,每个人均可从中找出人生的必经之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